-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共434题
如图,设平面AC和BD相交于BC,它们所成的一个二面角为45°,P为平面AC内的一点,Q为面BD内的一点,已知直线MQ是直线PQ在平面BD内的射影,并且M在BC上又设PQ与平面BD所成的角为β,∠CMQ=θ(0°<θ<90°),线段PM的长为a,求线段PQ的长.
正确答案
解:自点P作平面BD的垂线,垂足为R,
由于直线MQ是直线PQ在平面BD内的射影,
所以R在MQ上,过R作BC的垂线,设垂足为N,
则PN⊥BC(三垂线定理
因此∠PNR是所给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PNR=45°
由于直线MQ是直线PQ在平面BD内的射影,所以∠PQR=β
在Rt△PNR中,NR=PRcot45°,所以NR=PR.
在Rt△MNR中,MR=,
在Rt△PMR中,,
又已知0°<θ<90°,所以.
在Rt△PRQ中,.
故线段PQ的长为.
解析
解:自点P作平面BD的垂线,垂足为R,
由于直线MQ是直线PQ在平面BD内的射影,
所以R在MQ上,过R作BC的垂线,设垂足为N,
则PN⊥BC(三垂线定理
因此∠PNR是所给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PNR=45°
由于直线MQ是直线PQ在平面BD内的射影,所以∠PQR=β
在Rt△PNR中,NR=PRcot45°,所以NR=PR.
在Rt△MNR中,MR=,
在Rt△PMR中,,
又已知0°<θ<90°,所以.
在Rt△PRQ中,.
故线段PQ的长为.
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AE⊥平面ABC,CD∥AE,F是BE的中点,AC=BC=1,∠ACB=90°,AE=2CD=2.
(Ⅰ)证明DF⊥平面ABE;
(Ⅱ)求二面角A-BD-E的余弦值.
正确答案
解:(Ⅰ)取AB的中点G,连接CG、FG.
因为CD∥AE,GF∥AE,所以CD∥GF.
又因为CD=1,,所以CD=GF.
所以四边形CDFG是平行四边形,DF∥CG.(2分)
在等腰Rt△ACB中,G是AB的中点,所以CG⊥AB.
因为EA⊥平面ABC,CG⊂平面ABC,所以EA⊥CG.
而AB∩EA=A,所以CG⊥平面ABE.
又因为DF∥CG,所以DF⊥平面ABE.(6分)
(Ⅱ)因为DF⊥平面ABE,DF⊂平面BDE,所以平面BDE⊥平面ABE.
过点A作AM⊥BE于M,则AM⊥平面BDE,所以AM⊥BD.
过点M作MN⊥BD于N,连接AN,则BD⊥平面AMN,所以BD⊥AN.
所以∠ANM是二面角A-BD-E的平面角.(10分)
在Rt△ABE中,.
因为,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又AN⊥BD,所以
,NM=
.
在Rt△AMN中,.
所以二面角A-BD-E的余弦值是.(12分)
解析
解:(Ⅰ)取AB的中点G,连接CG、FG.
因为CD∥AE,GF∥AE,所以CD∥GF.
又因为CD=1,,所以CD=GF.
所以四边形CDFG是平行四边形,DF∥CG.(2分)
在等腰Rt△ACB中,G是AB的中点,所以CG⊥AB.
因为EA⊥平面ABC,CG⊂平面ABC,所以EA⊥CG.
而AB∩EA=A,所以CG⊥平面ABE.
又因为DF∥CG,所以DF⊥平面ABE.(6分)
(Ⅱ)因为DF⊥平面ABE,DF⊂平面BDE,所以平面BDE⊥平面ABE.
过点A作AM⊥BE于M,则AM⊥平面BDE,所以AM⊥BD.
过点M作MN⊥BD于N,连接AN,则BD⊥平面AMN,所以BD⊥AN.
所以∠ANM是二面角A-BD-E的平面角.(10分)
在Rt△ABE中,.
因为,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又AN⊥BD,所以
,NM=
.
在Rt△AMN中,.
所以二面角A-BD-E的余弦值是.(12分)
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D垂直于底面ABCD,SB=
.
(1)求证BC⊥SC;
(2)求面ASD与面BS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正确答案
(1)证明:如图1
∵底面ABCD是正方形;
∴BC⊥DC;
∵SD⊥底面ABCD;
∴DC是SC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得BC⊥SC
(2)解:∵SD⊥底面ABCD,且ABCD为正方形,
∴可以把四棱锥S-ABCD补形为长方体A1B1C1S-ABCD,如图2
面ASD与面BSC所成的二面角就是面ADSA1与面BCSA1所成的二面角,
∵SC⊥BC,BC∥A1S
∴SC⊥A1S
又SD⊥A1S,
∴∠CSD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SCB中,由勾股定理得在Rt△SDC中,
由勾股定理得SD=1,
∴∠CSD=45°即面ASD与面BSC所成的二面角为45°
解析
(1)证明:如图1
∵底面ABCD是正方形;
∴BC⊥DC;
∵SD⊥底面ABCD;
∴DC是SC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得BC⊥SC
(2)解:∵SD⊥底面ABCD,且ABCD为正方形,
∴可以把四棱锥S-ABCD补形为长方体A1B1C1S-ABCD,如图2
面ASD与面BSC所成的二面角就是面ADSA1与面BCSA1所成的二面角,
∵SC⊥BC,BC∥A1S
∴SC⊥A1S
又SD⊥A1S,
∴∠CSD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SCB中,由勾股定理得在Rt△SDC中,
由勾股定理得SD=1,
∴∠CSD=45°即面ASD与面BSC所成的二面角为45°
如图,E、F分别为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AC和斜边AB的中点,沿EF将△AEF折起到△A′EF的位置,连接A′B、A′C,P为A′C的中点.
(1)求证:EP∥平面A′FB;
(2)求证:平面A′EC⊥平面A′BC;
(3)求证:AA′⊥平面A′BC.
正确答案
证明:(1)
∵E、P分别为AC、A′C的中点,
∴EP∥A′A,又A′A⊂平面AA′B,EP⊄平面AA′B
∴即EP∥平面A′FB;
(2)∵BC⊥AC,EF⊥A′E,EF∥BC
∴BC⊥A′E,而AE与EC相交∴BC⊥平面A′EC
BC⊂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A′EC;
(3)在△A′EC中,P为A′C的中点,∴EP⊥A′C,
在△A′AC中,EP∥A′A,∴A′A⊥A′C
由(2)知:BC⊥平面A′EC又A′A⊂平面A′EC
∴BC⊥AA′
∴A′A⊥平面A′BC.
解析
证明:(1)
∵E、P分别为AC、A′C的中点,
∴EP∥A′A,又A′A⊂平面AA′B,EP⊄平面AA′B
∴即EP∥平面A′FB;
(2)∵BC⊥AC,EF⊥A′E,EF∥BC
∴BC⊥A′E,而AE与EC相交∴BC⊥平面A′EC
BC⊂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A′EC;
(3)在△A′EC中,P为A′C的中点,∴EP⊥A′C,
在△A′AC中,EP∥A′A,∴A′A⊥A′C
由(2)知:BC⊥平面A′EC又A′A⊂平面A′EC
∴BC⊥AA′
∴A′A⊥平面A′BC.
已知α、β、γ为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命题p:若α⊥β,β⊥γ,则α∥γ;命题q:若α上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则α∥β.对以上两个命题,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当α⊥β,β⊥γ时,
α与γ可能平行与可能垂直
故命题p为假命题
又∵若α上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时
α与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
故命题q也为假命题
故命题“p且q”为假,命题“p或¬q”为真,命题“p或q”为假,命题“¬p且¬q”为真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