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

A采用蒸发法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

B用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

C用酒精从溴水中萃取溴

D用分液法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多采用升温蒸发溶剂法,故A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用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杂质,故B正确;

C、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酒精萃取,故C错误;

D、汽油和水不互溶,所以可以用分液法分离,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要除去CO2气体中所含的少量HCl气体,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通过(  )

ANaHCO3溶液

BNa2CO3溶液

C饱和石灰水

D氨水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除去CO2气体中所含的少量HCl气体,最好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HCl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选项B、C、D中均能与CO2反应,将原物质除去,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方法能直接从海水中制取可用水的是(  )

A萃取

B蒸馏

C结晶

D过滤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萃取是利用溶解性的差异来分离相互溶解的液体,故A不选;

B.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则蒸馏可直接从海水中制取可用水,故B选;

C.结晶是利用均易溶于水的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故C不选;

D.过滤是分离不溶物质与可溶性物质的方法,故D不选;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界中的物质多数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①提取碘水中的碘,用______方法.

②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______的方法.

③氧化铜中含有铜绿[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可用______的方法.

正确答案

解:①碘微溶于水,碘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且苯、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可用萃取法分离,然后用蒸馏分离四氯化碳和碘单质,故答案为:萃取、蒸馏;

②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加热时水挥发,剩余的为氯化钠,故答案为:蒸发;

③Cu2(OH)2CO3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故答案为:加热分解.

解析

解:①碘微溶于水,碘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且苯、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可用萃取法分离,然后用蒸馏分离四氯化碳和碘单质,故答案为:萃取、蒸馏;

②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加热时水挥发,剩余的为氯化钠,故答案为:蒸发;

③Cu2(OH)2CO3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故答案为:加热分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实验室可用环己醇(沸点:160.84℃,微溶于水)制备环己酮(沸点:155.6℃,微溶于水),使用的氧化剂是次氯酸钠和醋酸的混合物等.

下列装置分别是产品的合成装置和精制装置示意图:

合成实验过程如下:

向装有搅拌器、滴液漏斗和温度计的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5.2mL环己醇和25mL冰醋酸.开动搅拌器,将40mL次氯酸钠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瓶中,并使瓶内温度维持在30~35℃,用磁性搅拌器搅拌5min.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30min后,在合成装置中再加入30mL水、3g氯化铝和几粒沸石,加热蒸馏至馏出液无油珠滴出为止,在锥形瓶中可得环己酮的粗产物.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合成装置中,甲装置的名称是______

(2)三颈烧瓶的容量为______(填“50mL“、“100mL”或“250mL“).

(3)滴液漏斗具有特殊的结构(图中箭头所示),为一弯曲玻璃管,主要目的是______

(4)蒸馏完成后,向馏出液中分批加入无水碳酸钠至反应液呈中性为止,其目的是______.然后加入精制食盐使之变成饱和溶液,将混合液倒入______中(填仪器名称),静置,分离得到有机层,即为粗品环已酮.

(5)用如图2对粗产品进行精制,蒸馏收集______℃的馏分.

(6)检验环己酮是否纯净,可使用的试剂为______

A.溴水    B.金属钠     C.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D. FeCl3溶液.

正确答案

解:(1)在合成装置中,甲装置是冷凝管,故答案为:冷凝管;   

(2)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5.2mL环己醇和25mL冰醋酸,40mL次氯酸钠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瓶中,再加入30mL水等,所以要用250mL的容量的三颈烧瓶,

故答案为:250mL;

(3)滴液漏斗中的弯曲玻璃管可以平衡滴液漏斗和下面接收容器中的压强,使所加液体能顺利滴入三颈瓶中,

故答案为:使所加液体能顺利滴入三颈瓶中;

(4)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加入了冰醋酸,所以加入无水碳酸钠可以生成成醋酸钠,从而便于与产品分离,分离两种互相溶的液体可以用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除去产品中混有的醋酸杂质;分液漏斗;

(5)环己酮的沸点为155.6℃,所以在精制时应该收集155.6℃的馏分,

故答案为:155.6;

(6)环己酮中可能有的杂质主要是环己醇,所以检验是否有环己醇可以用金属钠,看是否有气体产生,故选B.

解析

解:(1)在合成装置中,甲装置是冷凝管,故答案为:冷凝管;   

(2)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5.2mL环己醇和25mL冰醋酸,40mL次氯酸钠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瓶中,再加入30mL水等,所以要用250mL的容量的三颈烧瓶,

故答案为:250mL;

(3)滴液漏斗中的弯曲玻璃管可以平衡滴液漏斗和下面接收容器中的压强,使所加液体能顺利滴入三颈瓶中,

故答案为:使所加液体能顺利滴入三颈瓶中;

(4)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加入了冰醋酸,所以加入无水碳酸钠可以生成成醋酸钠,从而便于与产品分离,分离两种互相溶的液体可以用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除去产品中混有的醋酸杂质;分液漏斗;

(5)环己酮的沸点为155.6℃,所以在精制时应该收集155.6℃的馏分,

故答案为:155.6;

(6)环己酮中可能有的杂质主要是环己醇,所以检验是否有环己醇可以用金属钠,看是否有气体产生,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硫酸渣是用黄铁矿制造硫酸过程中排出的废渣,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约45%,Fe2O3:约40%,Al2O3:约10%,MgO:约5%.目前我国已经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用硫酸渣炼铁.

I.某学生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用化学基本知识进行金属元素的提取实验(已知25℃氢氧化镁Ksp=5.6×10-12;氢氧化铁Ksp=3.5×10-38;一水合氨电离常数K=1.8×10-5,其饱和溶液中c(OH-)约为1×10-3mol•L-1).

方案一:

请回答:

(1)写出固体E的化学式:______

(2)试剂①是______

A.氢氧化钠    B.氧化铝      C.氨水    D.水

(3)若要准确测定溶液的pH是否达到3.7,下列物品中可供使用的是______

A.石蕊试液    B.广泛pH试纸  C.精密pH试纸  D.pH计

(4)溶液H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

(5)要将固体C、固体E和固体G都转化为相应的稳定的氧化物,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______

(6)若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请计算溶液H中c(Mg2+)=______

方案二:

请回答:

(7)此方案的主要问题有:______

(8)写出由溶液M→固体乙这个过程中,最主要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II.为了分析某硫酸渣中铁元素的含量,先将硫酸渣预处理,把铁元素还原成Fe2+,再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5Fe2++MnO4-+8H+=5Fe3++Mn2++4H2O.

(1)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

(2)某同学称取2.000g硫酸渣,预处理后在容量瓶中配制成100mL溶液,移取25.00mL,试样溶液,用1.000×10-2mol•L-1KMnO4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10.00mL,则残留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I.根据硫酸渣的成分为SiO2、Fe2O3、Al2O3、MgO,当向硫酸渣中加过量盐酸时,二氧化硅和盐酸不反应,所以固体A是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和盐酸反应,所以溶液B的溶质是氯化镁、氯化铁、氯化铝、盐酸(过量);向溶液B中加试剂①并调节溶液的pH值为3.7,结合题意溶液pH=3.7时Fe3+已经沉淀完全知,试剂①是能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且和铝离子反应没有沉淀生成,所以试剂①只能是强碱溶液,固体C是氢氧化铁;向溶液D中加入试剂①并调节溶液的pH值为13,溶液呈强碱性溶液,铝元素在溶液中以偏铝酸根离子存在,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固体E是氢氧化镁;溶液F的溶质含有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向F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气体,偏铝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所以G是氢氧化铝,

(1)固体E是氢氧化镁,故答案为:Mg(OH)2

(2)试剂①是强碱溶液,故选:A;     

(3)因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而石蕊试液测得的PH值在一个范围内,广泛pH试纸测得的PH值是一个整数,精密pH试纸、pH计均可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故选:CD;          

(4)溶液F的溶质含有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向F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气体,偏铝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故答案为:NaCl、NaHCO3

(5)固体C是氢氧化铁,固体E是氢氧化镁,固体G是氢氧化铝,加热均可分解得到对应的氧化物,故答案为:灼烧; 

(6)因溶液的PH值为13,C(OH-)=10-1mol•L-1,Ksp=C(Mg2+)×C2(OH-)=C(Mg2+)×10-2=5.6×10-12,所以C(Mg2+)=5.6×10-10 mol•L-1,故答案为:5.6×10-10 mol•L-1

(7)①产品不纯,最后产物中大多数是二氧化硅;②步骤多试剂消耗题量大,故答案为:①产品不纯,最后产物中大多数是二氧化硅;②步骤多试剂消耗题量大;

(8)溶液主要含有硅酸钠,硅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和碳酸氢钠,方程式为: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故答案为:SiO32-+2CO2+2H2O=H2SiO3↓+2HCO32-

II.(1)因KMnO4标准溶液本身就是一种指示剂,故答案为:与滴下最后一滴KMnO4标准溶液时,溶液颜色变为紫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2)利用关系式法计算:

       5Fe2+~MnO4-

 2×10-3mol     1.000×10-2mol•L-1×0.01L×4

铁元素的质量为:2×10-3mol×56g/mol=1.12×10-1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5.6%,故答案为:5.6%.

解析

解:I.根据硫酸渣的成分为SiO2、Fe2O3、Al2O3、MgO,当向硫酸渣中加过量盐酸时,二氧化硅和盐酸不反应,所以固体A是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和盐酸反应,所以溶液B的溶质是氯化镁、氯化铁、氯化铝、盐酸(过量);向溶液B中加试剂①并调节溶液的pH值为3.7,结合题意溶液pH=3.7时Fe3+已经沉淀完全知,试剂①是能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且和铝离子反应没有沉淀生成,所以试剂①只能是强碱溶液,固体C是氢氧化铁;向溶液D中加入试剂①并调节溶液的pH值为13,溶液呈强碱性溶液,铝元素在溶液中以偏铝酸根离子存在,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固体E是氢氧化镁;溶液F的溶质含有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向F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气体,偏铝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所以G是氢氧化铝,

(1)固体E是氢氧化镁,故答案为:Mg(OH)2

(2)试剂①是强碱溶液,故选:A;     

(3)因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而石蕊试液测得的PH值在一个范围内,广泛pH试纸测得的PH值是一个整数,精密pH试纸、pH计均可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故选:CD;          

(4)溶液F的溶质含有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向F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气体,偏铝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故答案为:NaCl、NaHCO3

(5)固体C是氢氧化铁,固体E是氢氧化镁,固体G是氢氧化铝,加热均可分解得到对应的氧化物,故答案为:灼烧; 

(6)因溶液的PH值为13,C(OH-)=10-1mol•L-1,Ksp=C(Mg2+)×C2(OH-)=C(Mg2+)×10-2=5.6×10-12,所以C(Mg2+)=5.6×10-10 mol•L-1,故答案为:5.6×10-10 mol•L-1

(7)①产品不纯,最后产物中大多数是二氧化硅;②步骤多试剂消耗题量大,故答案为:①产品不纯,最后产物中大多数是二氧化硅;②步骤多试剂消耗题量大;

(8)溶液主要含有硅酸钠,硅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和碳酸氢钠,方程式为: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故答案为:SiO32-+2CO2+2H2O=H2SiO3↓+2HCO32-

II.(1)因KMnO4标准溶液本身就是一种指示剂,故答案为:与滴下最后一滴KMnO4标准溶液时,溶液颜色变为紫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2)利用关系式法计算:

       5Fe2+~MnO4-

 2×10-3mol     1.000×10-2mol•L-1×0.01L×4

铁元素的质量为:2×10-3mol×56g/mol=1.12×10-1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5.6%,故答案为:5.6%.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已知氯仿(CHCl3)通常是无色液体,不溶于水,密度为1.5g/cm3,沸点为61.2℃.现要从氯仿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氯仿,下列方法最合适的是(  )

A蒸馏

B分液

C过滤

D萃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氯仿不溶于水能分层,可用分液分离,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3秋•陕西校级期末)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氯气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则加氯气可除杂,且不引入新杂质,故A正确;

B.氧化铝与NaOH反应,而氧化铁不能,且偏铝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则过滤后不能得到氧化铝,故B错误;

C.HCl极易溶于水,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则洗气可除杂,故C正确;

D.二氧化硫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而二氧化碳不能,则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气可除杂,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根据方案Ⅰ与方案Ⅱ指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选用方案Ⅰ分离NaCl中的NH4Cl

B方案Ⅰ中X物质不可能是受热易分解的物质

C方案Ⅱ中加入NaOH溶液可以分离出含SiO2的Fe2O3

D方案Ⅱ中加入的也可以是能够溶解除X外的其余物质的试剂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因NH4Cl加热易分解,NaCl加热不分解,则加热可以分离NaCl中的NH4Cl,故A正确;

B.方案Ⅰ中采用加热法,则易分解的物质(或易升华)能与不易分解的物质分离,则X物质可能是受热易分解的物质,故B错误;

C.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Fe2O3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则案Ⅱ中加入NaOH溶液可以分离出含SiO2的Fe2O3,故C正确;

D.方案Ⅱ中过滤操作可知,X以沉淀形式存在,则加入的物质能溶解除X外的其余物质,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括号中注明的方法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其中正确的是(  )

A食盐中的沙粒(溶解过滤)

B花生油和水(蒸馏)

C氢氧化铁胶体和水(过滤)

D酒精和水(分液)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沙粒不溶于水,可用过滤分离,故A正确;

B.花生油属于酯类,和水是互不相溶的,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来分离,故B错误;

C.胶体能透过溶液,不能用过滤分离,故C错误;

D.酒精和水互溶,不分层,无法分离,故D错误.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物质的制备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