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 共4370题
(1)除去Na2CO3粉末中混入的NaHCO3杂质用 方法,化学方程式为 。
(2)CuO中混有少量Al2O3,除杂试剂( )离子方程式 ;
(3)FeCl2溶液中混有少量FeCl3,除杂试剂( )离子方程式 。
正确答案
(1)加热 2NaHCO3===Na2CO3+CO2↑+H2O 。
(2)NaOH Al2O3+2OH-==2AlO2-+H2O
(3)Fe 2Fe3++Fe==3Fe2+
试题分析: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较差,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氧化铜为碱性氧化物,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故用碱可与氧化铝反应,过滤则可得氧化铜;FeCl2溶液中混有少量FeCl3,加入足量的铁还原铁离子即可。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化工生成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高考的热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有A、B、C、D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分别可能是Ba2+、Ag+、Na+、Cu2+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可能是Cl-、NO3-、SO42-、CO32-中的某一种(每种离子只能用一次)。
①若将四种盐分别溶于水中,只有C盐的溶液呈蓝色。
②若向四种盐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B盐溶液有沉淀生成,D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依据实验事实推断:
A、B、C、D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A.BaCl2 B. AgNO3 C. CuSO4 D. Na2CO3
试题分析:C盐的溶液呈蓝色,所以C盐中一定含有铜离子,但是一定不含油碳酸根离子;向四种盐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B盐溶液有沉淀生成,所以B盐中含有银离子,不含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D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说明D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D必须为Na2CO3,B为AgNO3,C为CuSO4,A为BaCl2。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鉴别,该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即每种离子只能用一次,本题比较容易。
(8分)选择下列物质分离和检验方法,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1)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2)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
(3)______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4)______分离酒精(沸点为78.1℃)和甲苯(沸点为110.6℃)两种互溶液体。
正确答案
G、C、D、E
试题分析:沙子不溶解在饱和食盐水中,所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小,所以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水和汽油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所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酒精和甲苯是互溶的两种液体,且沸点相差较大,所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
点评: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才能选择出正确的分离方法。
(9分)现有含NaCl、Na2SO4和NaNO3的混合物,选择适当的试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沉淀或固体,从而实现Cl-、SO42-、和NO3-的相互分离。相应的实验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试剂X _______,沉淀A_______,沉淀B 。
(2)上述实验流程中加入过量的Na2CO3的目的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3)按此实验方案得到的溶液3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杂质。为了除去该杂质,可以向溶液3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 ,若要获得固体NaNO3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9分) (1)BaCl2[或Ba(NO3)2] BaSO4 AgCl (各1分)
(2)Ba2++ CO32-=BaCO3↓ 2Ag++ CO32-=Ag2CO3↓ (答两个3分,答一个1分)
(3)Na2CO3 HNO3 蒸发 (各1分)
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由于操作②中加入的是硝酸银溶液,这说明X应该是钡盐,即X是氯化钡或硝酸钡,则沉淀A是硫酸钡。而沉淀B则是氯化银。
(2)由于溶液中钡离子和银离子都是过量的,所以碳酸钠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和银离子,反应放热离子方程式分别是Ba2++ CO32-=BaCO3↓、2Ag++ CO32-=Ag2CO3↓。
(3)由于加入的碳酸钠也是过量的,所以溶液3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为除去碳酸钠,可以加入适量的硝酸。而要得到硝酸钠固体,需要的实验操作是蒸发。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下述方法的哪一种?(用编号填空)
A、分液 B、过滤 C、萃取 D、蒸馏 E、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F、加热分解
①除去水中的沙土________________;
②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___________;
③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_________________;
④除去KNO3固体中少量的NaCl固体________________;
⑤分离植物油和水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 B ;② C ;③ D ;④ E ;⑤ A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的碘元素。在实验室中,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和实验装置如下:
(1)指出上述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实验操作的名称:步骤③ ,步骤⑤ 。
(2)写出步骤④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填编号)
A.酒精 B.醋酸 C.四氯化碳 D.苯
(4)步骤④除了加入过量Cl2,下列氧化剂最好选用 (填代号)。
A.浓硫酸 B.H2O2溶液 C.KMnO4溶液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使海藻灰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即完成步骤③至⑤,实验室里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和物品,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
(6)从含碘的有机溶剂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需要经过蒸馏。指出下图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错误之处: 。
正确答案
(1)过滤 萃取、分液(每空1分)
(2)Cl2+2I-I2+2Cl-(2分)
(3)CD(1分)
(4)B(1分)
过氧化氢是绿色氧化剂,在氧化过程中不会引进杂质,也不产生污染(2分)
(5)分液漏斗、普通漏斗(2分)
(6)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不对(2分)
(1)从流程图中可知操作③是过滤,操作⑤是萃取、分液。(2)Cl2的氧化性大于I2,可发生反应Cl2+2I-I2+2Cl-。(3)根据萃取原理,要从含碘的水溶液中萃取碘,所选萃取剂一定要和水互不相溶或很难相溶,且溶质在萃取剂中溶解度要比在水中大得多。在选项中酒精、醋酸皆与水互溶。因此C、D正确。(4)氧化剂选过氧化氢,因为它是绿色氧化剂,反应过程中无污染物产生。(5)按照流程图考虑每一步需要的仪器还缺少普通漏斗和分液漏斗。(6)检查实验装置的错误,要按实验进程逐一检查。由图示装置可看出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不对。
(12 分)硫酸钠-过氧化氢加合物(xNa2SO4 ·yH2O2 ·zH2O)的组成可通过下列实验测定:①准确称取1. 7700 g 样品,配制成100. 00 mL 溶液A。②准确量取25. 00 mL 溶液A,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0. 5825 g。③准确量取25. 00 mL 溶液A,加适量稀硫酸酸化后,用0. 02000 mol·L-1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25. 00 mL。H2O2与KMn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2MnO4- +5H2O2+6H+=2Mn2++8H2O+5O2↑
(1)已知室温下BaSO4的Ksp ="1." 1伊10-10,欲使溶液中c(SO42- )≤1. 0×10-6 mol·L-1,应保持溶液中c(Ba2+)≥ mol·L-1。
(2)上述滴定若不加稀硫酸酸化,MnO4- 被还原为MnO2,其离子方程式为 。
(3)通过计算确定样品的组成(写出计算过程)。
正确答案
(1)1. 1×10-4
(2)2MnO4-+3H2O2=2MnO2↓+3O2↑+2OH-+2H2O
(3)n(Na2SO4)= n(BaSO4)=" 0." 5825g/233g·mol-1 ="2." 50×10-3 mol
2MnO4- +5H2O2+6H+=2Mn2++8H2O+5O2↑
n(H2O2)= 5/2×0. 02000 mol·L-1×25. 00 mL/1000 mL·L-1 ="1." 25×10-3mol
m(Na2SO4)=" 142" g·mol-1×2. 50×10-3 mol="0." 355 g
m(H2O2)=" 34" g·mol-1×1. 25×10-3 mol="0." 0425 g
n(H2O)=(1. 7700 g×25. 00 mL/100. 00mL-0. 355 g-0. 0425 g)/18 g·mol-1 ="2." 50×10-3mol
x :y :z =n(Na2SO4) :n(H2O2) :n(H2O)=" 2" :1 :2
硫酸钠-过氧化氢加合物的化学式为2Na2SO4·H2O2·2H2O
(1)根据Ksp可得出c(Ba2+)=Ksp/c(SO42-)=1.1×10-10/1.0×10-6="1." 1×10-4。(2)根据条件可知,非酸性条件下,MnO4-被还原为MnO2,则H2O2被氧化,产物只能为O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确定出MnO4- 和H2O2前的系数,再根据电荷守恒,确定出产物中含有OH-。(3)由②组数据可知沉淀为BaSO4,根据元素S守恒,可得出:n(Na2SO4)= n(BaSO4)=" 0." 5825g/233g·mol-1 ="2." 50×10-3 mol;由③组数据,在结合反应2MnO4— +5H2O2+6H+==2Mn2++8H2O+5O2↑,可得出n(H2O2)= 0.02mol/L×25×10-3L×5/2=1.25×10-3mol;再根据样品的质量,通过质量的关系得出样品中H2O的质量,进一步得出n(H2O),即m(Na2SO4)=" 142" g·mol-1 ×2. 50×10-3 mol="0.355" g ,m(H2O2)=" 34" g·mol-1 ×1. 25×10-3 mol="0." 0425 g,所以n(H2O)="[1." 7700 g×25. 00 mL/100. 00mL-0. 355 g-0. 0425 g]/18g·mol-1 =2.50×10-3mol,故有:x:y:z=n(Na2SO4):n(H2O2):n(H2O)= 2:1:2。所以,硫酸钠-过氧化氢加合物的化学式为2Na2SO4·H2O2·2H2O。
【考点定位】物质组成的定量检测
浅绿色的硫酸亚铁铵晶体[又名莫尔盐,(NH4)2SO4·FeSO4·6H2O]比绿矾(FeSO4·7H2O)更稳定,常用于定量分析。莫尔盐的一种实验室制法如下:
废铁屑溶液A
莫尔盐
(1)向废铁屑中加入稀硫酸后,不等铁屑完全溶解而是剩余少量时就进行过滤,其目的是 ;证明溶液A不含Fe3+的最佳试剂是 (填序号字母)。
操作Ⅰ的步骤是:加热蒸发、 、过滤。
(2)操作Ⅰ得到的莫尔盐晶体用少量乙醇淋洗,其目的是:①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水等杂质;② 。
(3)用托盘天平称量(NH4)2SO4晶体,晶体要放在天平 (填“左”或“右”)盘。
(4)从下列装置中选取必要的装置制取(NH4)2SO4溶液,连接的顺序(用接口序号字母表示)是:a接 ; 接 。
将装置C中两种液体分离开的操作名称是 。装置D的作用是 。
正确答案
(1)防止Fe2+被氧化为F B 冷却结晶
(2)减少莫尔盐晶体洗涤中的损耗
(3)左
(4)d e f 分液 吸收多余的NH3防止污染空气,防止倒吸
(1)从Fe2+易被氧化及Fe的还原性角度回答即可;(2)洗涤液应从两个角度回答:①洗去滤渣中的一些杂质;②防止滤渣溶于洗涤液而损耗;(4)由NH3与H2SO4反应制取(NH4)2SO4溶液,一定需要C装置,由“装置D的作用”可知还需要D装置
现欲分离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请在图中圆括号内填入适当的试剂,在方括号内填人适当的分离方法,在方框内填入所分离的有关物质的名称:
(1)写出各有关物质的名称: A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 ,E_______。
(2)写出加入的试剂: a________,b_______。
(3)写出有关的操作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乙酸乙酯;乙酸钠、乙醇;乙酸钠;乙酸、硫酸钠;乙醇
(2)饱和碳酸钠;稀硫酸
(3)分液;蒸馏;蒸馏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以下装置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b 为电池的 (填“正”或“负”)极。
(2)实验开始时,先让氯气和水蒸气充满装有炭粉的装置C,再点燃C处的酒精灯,装置C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2和HCl(g),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要将装置B接入装置A和C之间,正确的连接顺序是:c→ → →f
(4)实验结束后,将装置B试管中的氯水倒入已检查完好的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10 mL CCl4,盖好玻璃塞,振荡,静置于铁架台上(如图)
等分层后取上层液和下层液,呈黄绿色的是 (填“上层液”或“下层液”),该层液体能否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填“能”或“不能”)。
(5)若装置A中产生的氯气恰好能与100 mL 4 mol/L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则此时A中Pt电极(阴极)增加的质量为 g。
正确答案
(1)正
(2)2Cl2+C+2H2O4HCl+CO2
(3)e d (4)下层液 不能
(5)12.8
(1)观察装置A发现,在右边有导管,故此处有氯气冒出,此极应为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2)根据提供的物质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有炭粉、氯气和水蒸气;
(3)在装置A和C之间,B装置的作用是冒出氯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应是“长进短出”,故连接顺序为c→e→d→f;
(4)B装置中所得的混合液为氯水,故在加入四氯化碳时,氯气易溶解于CCl4之中,由于CCl4密度较大,故处于液体的下层;由于其中无水,故无次氯酸,不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
(5)由氯气与NaOH溶液完全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可求出n(Cl2)=" 0.2" mol;再根据反应CuCl2=Cu+Cl2↑可求出析出铜的质量为
0.2 mol×64 g/mol="12.8" g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