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 共454题
一定量的Na2CO3和NaHCO3的均匀混合物分成质量不等的三份,分别与50mL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得到气体的质量与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
(1)上表中______组数据表明盐酸参加反应后有剩余,理由是______.
(2)上表中第2组数据中盐酸______.(填“过量”、“适量”、“不足量”)
(3)通过计算求Na2CO3和NaHCO3的质量分数各为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表1、2组数据判断,当增加固体质量时气体质量增加,说明第一组实验中固体不足量盐酸过量.
故答案为:1;由1、2两组数据说明第一组是盐酸过量,因为当增加固体质量时气体质量从1.76g增加到2.64g,也就说明第一组中仍有盐酸剩余.
(2)根据表2、3组中的数据,盐酸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增加后,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盐酸在乙中是不足或刚好反应的.
故答案为:不足量.
(3)第一组盐酸过量,固体不足量,以第一组计算.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
Na2CO3----CO2; NaHCO3----CO2;
106g 44g 84g 44g
x y
所以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5.8%,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55.8%=44.2%.
故答案为:55.8%;44.2%.
解析
解:(1)根据图表1、2组数据判断,当增加固体质量时气体质量增加,说明第一组实验中固体不足量盐酸过量.
故答案为:1;由1、2两组数据说明第一组是盐酸过量,因为当增加固体质量时气体质量从1.76g增加到2.64g,也就说明第一组中仍有盐酸剩余.
(2)根据表2、3组中的数据,盐酸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增加后,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盐酸在乙中是不足或刚好反应的.
故答案为:不足量.
(3)第一组盐酸过量,固体不足量,以第一组计算.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
Na2CO3----CO2; NaHCO3----CO2;
106g 44g 84g 44g
x y
所以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5.8%,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55.8%=44.2%.
故答案为:55.8%;44.2%.
某化学小组模拟“侯氏制碱法”,以NaCl、NH3、CO2和水等为原料以及如图所示装置制取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CO2+H2O+NaCl═NaHCO3↓+NH4Cl.然后再将NaHCO3制成Na2CO3.
(1)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为防止污染空气,尾气中含有的______需要进行吸收处理.
(2)由装置丙中产生的NaHCO3制取Na2CO3时,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NaHCO3转化为Na2C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在(2)中灼烧的时间较短,NaHCO3将分解不完全,该小组对一份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的组成进行了以下研究.取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29.6g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此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曲线c对应的溶液中的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该样品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4)若取21.0gNaHCO3固体,加热了t1min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4.8g.如果把此剩余固体全部加入到200mL 2mol•L-1的盐酸中,则充分反应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正确答案
解:(1)装置甲是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对制备碳酸氢钠有影响,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最后的尾气中含有氨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除去氯化氢气体;氨气;
(2)由装置丙中产生的NaHCO3发生的反应为,NH3+CO2+H2O+NaCl=NaHCO3↓+NH4Cl;制取Na2CO3时需要过滤得到晶体,洗涤后加热灼烧得到碳酸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水,反应为:2NaHCO3Na2CO3+H2O+CO2↑,
故答案为:过滤、洗涤、灼烧; 2NaHCO3Na2CO3+H2O+CO2↑;
(3)若在(2)中灼烧的时间较短,NaHCO3将分解不完全,该小组对一份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的组成进行了研究.取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29.6g 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此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发生反应 CO32-+H+=HCO3-; HCO3-+H+=CO2↑+H2O;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为碳酸根离子减小,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增大,当碳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再滴入盐酸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离子减小,所以c曲线表示的是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碳酸根离子浓度0.2mol/L;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为0.1mol/L;样品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
故答案为:HCO3-;1:2;
(4)若取21g NaHCO3固体物质的量==0.25mol,加热了t1min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4.8g.依据化学方程式存在的质量变化计算:
2NaHCO3=Na2CO3+CO2↑+H2O△m
2 1 62
0.2mol 0.1mol 21g-14.8g
反应后NaHCO3物质的量=0.25mol-0.2mol=0.05mol;NaHCO3+HCl=NaCl+H2O+CO2↑;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0.05mol;
Na2CO3物质的量=0.1mol,Na2CO3+2HCl=2NaCl+H2O+CO2↑,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0.2mol;剩余氯化氢物质的量=0.200L×2mol/L-0.05mol-0.2mol=0.15mol,剩余溶液中c(H+)==0.75mol/L,
故答案为:0.75mol/L.
解析
解:(1)装置甲是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对制备碳酸氢钠有影响,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最后的尾气中含有氨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除去氯化氢气体;氨气;
(2)由装置丙中产生的NaHCO3发生的反应为,NH3+CO2+H2O+NaCl=NaHCO3↓+NH4Cl;制取Na2CO3时需要过滤得到晶体,洗涤后加热灼烧得到碳酸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水,反应为:2NaHCO3Na2CO3+H2O+CO2↑,
故答案为:过滤、洗涤、灼烧; 2NaHCO3Na2CO3+H2O+CO2↑;
(3)若在(2)中灼烧的时间较短,NaHCO3将分解不完全,该小组对一份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的组成进行了研究.取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29.6g 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此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发生反应 CO32-+H+=HCO3-; HCO3-+H+=CO2↑+H2O;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为碳酸根离子减小,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增大,当碳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再滴入盐酸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离子减小,所以c曲线表示的是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碳酸根离子浓度0.2mol/L;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为0.1mol/L;样品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
故答案为:HCO3-;1:2;
(4)若取21g NaHCO3固体物质的量==0.25mol,加热了t1min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4.8g.依据化学方程式存在的质量变化计算:
2NaHCO3=Na2CO3+CO2↑+H2O△m
2 1 62
0.2mol 0.1mol 21g-14.8g
反应后NaHCO3物质的量=0.25mol-0.2mol=0.05mol;NaHCO3+HCl=NaCl+H2O+CO2↑;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0.05mol;
Na2CO3物质的量=0.1mol,Na2CO3+2HCl=2NaCl+H2O+CO2↑,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0.2mol;剩余氯化氢物质的量=0.200L×2mol/L-0.05mol-0.2mol=0.15mol,剩余溶液中c(H+)==0.75mol/L,
故答案为:0.75mol/L.
某小组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实验步骤及记录如下:
Ⅰ.分别向盛有0.5g Na2CO3固体、0.5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20℃),搅拌,测量温度为T1
Ⅱ.静置恒温后测量温度为T2;
Ⅲ.分别加入过量的10mL 密度约为1.1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T3.得到表1的数据:
表1
回答下列问题:
(1)Na2CO3溶于水显碱性,其原因是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根据试题后的附表判断:步骤Ⅰ中Na2CO3、NaHCO3固体分别是全部溶解还是部分溶解______.
(3)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Na2CO3固体溶于水______,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填“放热”或“吸热”).
(4)甲同学分析上述数据得出: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乙同学认为还应该增加一个实验,并补做如下实验:______,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5)结合上述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不能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C.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
D.利用上述实验数据即可计算:CO32-(aq)+2H+(aq)=H2O(l)+CO2(g)的△H
(6)丙同学为测定一份NaHCO3和Na2CO3混合固体中NaHCO3的纯度,称取m1 g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变时,称其质量为m2 g,则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附表:溶解度表
正确答案
解:(1)碳酸钠为强碱弱酸盐,钠离子不水解、碳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水解离子方程式为:CO32-+H2O⇌HCO3-+OH-,HCO3-+H2O⇌H2CO3+OH-,
故答案为:CO32-+H2O⇌HCO3-+OH-;HCO3-+H2O⇌H2CO3+OH-;
(2)10mL水(20℃)溶解Na2CO3固体质量为:m=×21.5g=2.15g>0.5g,10mL水(20℃)溶解NaHCO3固体质量为:m=
×9.6g=0.96g>0.5g,0.5gNa2CO3、NaHCO3固体都是全部溶解,
故答案为:Na2CO3、NaHCO3固体都是全部溶解;
(3)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T1/℃,Na2CO3固体溶于水温度从20℃升高到23.3℃,放热,NaHCO3固体溶于水温度从20℃升高到18.5℃,吸热,
故答案为:放热;吸热;
(4)强酸溶于水放热,盐酸为强酸,所以需增加探究盐酸溶于水温度的变化,即10mL密度约为1.1g/mL20%的盐酸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故答案为:10mL密度约为1.1g/mL20%的盐酸;
(5)A.盐酸溶于水放热,测量温度为22.2℃,T1/℃,NaHCO3固体溶于水温度从20℃升高到18.5℃,吸热,两者反应恒温后测量温度T3为20.8℃低于22.2℃,所以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用稀盐酸鉴别NaHCO3和Na2CO3溶液,反应较快的为NaHCO3,能鉴别,故B错误;
C.从上述温度变化数值可判别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故C正确;
D.反应热(△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利用上述实验数据只能计算:CO32-(aq)+2H+(aq)=H2O(l)+CO2(g)的温度变化,无法计算△H,故D错误;
故选AC;
(6)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固体质量减少
168 106 168-106=62
x m1-m2
=
x=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100%
故答案为:=×100%.
解析
解:(1)碳酸钠为强碱弱酸盐,钠离子不水解、碳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水解离子方程式为:CO32-+H2O⇌HCO3-+OH-,HCO3-+H2O⇌H2CO3+OH-,
故答案为:CO32-+H2O⇌HCO3-+OH-;HCO3-+H2O⇌H2CO3+OH-;
(2)10mL水(20℃)溶解Na2CO3固体质量为:m=×21.5g=2.15g>0.5g,10mL水(20℃)溶解NaHCO3固体质量为:m=
×9.6g=0.96g>0.5g,0.5gNa2CO3、NaHCO3固体都是全部溶解,
故答案为:Na2CO3、NaHCO3固体都是全部溶解;
(3)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T1/℃,Na2CO3固体溶于水温度从20℃升高到23.3℃,放热,NaHCO3固体溶于水温度从20℃升高到18.5℃,吸热,
故答案为:放热;吸热;
(4)强酸溶于水放热,盐酸为强酸,所以需增加探究盐酸溶于水温度的变化,即10mL密度约为1.1g/mL20%的盐酸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故答案为:10mL密度约为1.1g/mL20%的盐酸;
(5)A.盐酸溶于水放热,测量温度为22.2℃,T1/℃,NaHCO3固体溶于水温度从20℃升高到18.5℃,吸热,两者反应恒温后测量温度T3为20.8℃低于22.2℃,所以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用稀盐酸鉴别NaHCO3和Na2CO3溶液,反应较快的为NaHCO3,能鉴别,故B错误;
C.从上述温度变化数值可判别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故C正确;
D.反应热(△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利用上述实验数据只能计算:CO32-(aq)+2H+(aq)=H2O(l)+CO2(g)的温度变化,无法计算△H,故D错误;
故选AC;
(6)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固体质量减少
168 106 168-106=62
x m1-m2
=
x=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100%
故答案为:=×100%.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对比实验.请回答:
(1)加热一段时间后,两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是______(填序号).
A.均变浑浊
B.试管1澄清,试管2变浑浊
C.试管2澄清,试管1变浑浊
(2)该实验说明二者的稳定性强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另一种物质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①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②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正确答案
C
Na2CO3
2NaHCO3Na2CO3+H2O+CO2↑
①
解析
解:(1)如果直接加热的物质不分解,而间接加热的物质分解,就能证明物质的稳定性,碳酸氢钠易分解,所以小试管中盛放的是碳酸氢钠,大试管中盛放的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不分解,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看到的现象是试管2澄清,试管1变浑浊,
故选C;
(2)该实验中,直接加热的碳酸钠不分解,但间接加热的碳酸氢钠分解,所以说明二者中热稳定性强的物质是Na2CO3,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
故答案为:Na2CO3;2NaHCO3Na2CO3+CO2↑+H2O;
(3)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会发生倒吸现象,应该先撤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所以①正确,
故答案为:①.
为了测定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I)甲同学的方案是:将mg样品溶解,加过量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烘干,称得固体ng.
(1)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用m、n表示)______,甲同学洗涤沉淀的具体操作是______.
(2)Ca2+、Ba2+都可以使CO32-沉淀完全,但使用氯化钡溶液比氯化钙溶液所得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Ⅱ)乙同学的方案如图所示:
(1)根据乙同学的实验装置图分析,在每次实验中,完成测定过程至少要进行
______次称量操作.按照该同学的方案进行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误差,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任写两个):①______;②______.
(2)乙同学的方案的装置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请你提出改进的方法(简单叙述做法,不必画图):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1)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ng
x==
g,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
甲同学洗涤沉淀的具体操作是: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至刚好没过沉淀,静置,重复2-3次,
故答案为:;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至刚好没过沉淀,静置,重复2-3次;
(2)若用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会使沉淀的质量变大,且碳酸钙的相对分子量小于碳酸钡,会导致称量误差偏大,
故答案为:Ca(OH)2微溶于水,可能影响沉淀质量;BaCl2比CaCl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产生的沉淀质量大,称量误差小;
(Ⅱ)(1)实验时要进行如下称量操作:称量烧杯质量、称量加入样品后烧杯质量、称量反应前碱石灰的质量、反应结束后称量碱石灰的质量,至少需要4次称量操作;
按照该同学的方案进行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误差,可能原因有:①装置中原有的CO2 也被碱石灰吸收;②反应产生的CO2 未被完全吸收;③空气中的H2O和CO2 也被碱石灰吸收;④加入的硫酸的量不足,未能将碳酸钠完全反应;⑤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等,
故答案为:4;①装置中原有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碱石灰吸收;②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未被完全吸收(或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也被碱石灰吸收④加入的硫酸的量不足,未能将碳酸钠完全反应⑤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2)该方案中没有除去装置中的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会影响测定结果,另外反应后的装置中也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碱石灰也会吸收外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在气体的发生装置前面加装通空气(经过碱液)装置;在碱石灰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碱石灰装置,以防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
解:(Ⅰ)(1)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ng
x==
g,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
甲同学洗涤沉淀的具体操作是: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至刚好没过沉淀,静置,重复2-3次,
故答案为:;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至刚好没过沉淀,静置,重复2-3次;
(2)若用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会使沉淀的质量变大,且碳酸钙的相对分子量小于碳酸钡,会导致称量误差偏大,
故答案为:Ca(OH)2微溶于水,可能影响沉淀质量;BaCl2比CaCl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产生的沉淀质量大,称量误差小;
(Ⅱ)(1)实验时要进行如下称量操作:称量烧杯质量、称量加入样品后烧杯质量、称量反应前碱石灰的质量、反应结束后称量碱石灰的质量,至少需要4次称量操作;
按照该同学的方案进行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误差,可能原因有:①装置中原有的CO2 也被碱石灰吸收;②反应产生的CO2 未被完全吸收;③空气中的H2O和CO2 也被碱石灰吸收;④加入的硫酸的量不足,未能将碳酸钠完全反应;⑤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等,
故答案为:4;①装置中原有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碱石灰吸收;②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未被完全吸收(或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也被碱石灰吸收④加入的硫酸的量不足,未能将碳酸钠完全反应⑤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2)该方案中没有除去装置中的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会影响测定结果,另外反应后的装置中也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碱石灰也会吸收外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在气体的发生装置前面加装通空气(经过碱液)装置;在碱石灰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碱石灰装置,以防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