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材料三:澳门回归祖国1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特区政府带领澳门各界人士团结奋斗,务实进取,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克服澳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保持澳门繁荣稳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使澳门这座历史悠久的商埠名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十年,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十年,是澳门基本法顺利实施的十年,也是澳门各界人士积极探索符合澳门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取得进步的十年。

——胡锦涛在澳门回归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2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特区”主要指什么?概括它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根据材料三,分析澳门回归10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中央政府对不同地方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区:经济特区。积极作用:①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助于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别”之处:享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因素:“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澳门同胞的团结奋斗。

(4)启示:①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统一;②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推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一,归纳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人员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不比马英九以空前高票当选总统、终结八年绿色恶政来得小。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台湾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了,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了。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由主张武力解放台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国际反华势力。

(4)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蒋介石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原因:蒋介石代表反动的国民党政府,周恩来代表人民政府。

(2)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

(3)平等会谈。后又提出“一国两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三: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一、三,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障碍:岛内主要是“台独”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下一知识点 : 成功运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一国两制”的构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