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计算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关于其基本理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品消耗作业
B.作业消耗资源
C.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D.成本导致作业的发生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计算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间接成本的发生。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当间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时,采用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可能导致的结果有()。

A.夸大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B.夸大高产量产品的成本
C.缩小高产量产品的成本
D.缩小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正确答案

B, D

解析

传统的成本计算制度,以产量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例如产品数量,或者与产品数量有密切关系的人工成本、人工工时等。这种成本计算制度往往会夸大高产量产品的成本,而缩小低产量产品的成本,并导致决策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采用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这适用于( )的情况。

A.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虽大但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
B.各月成本水平相差不大
C.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大
D.月末在产品数量为零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采用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或者在产品数量虽大但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月初、月末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区别有()。

A.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仅有一个或几个间接成本集合,集合中归集的内容通常缺乏同质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往往建立众多的间接成本集合,集合中归集的内容通常具有同质性
B.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的分配基础是产品数量,或者与产量有密切关系的直接人工成本核算或直接材料成本等,成本分配基础和间接成本集合间缺乏因果联系;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基础
C.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产量是成本主要驱动因素的传统加工业;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新型的高科技企业
D.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小的企业;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产品成本比重相对较小,而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相对较大的企业

正确答案

A, B, C, D

解析

[解析] 根据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区别。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缺点是( )。

A.不能提供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B.不能为各个生产步骤在产品的实物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
C.不能全面反映该步骤产品生产耗费水平
D.成本结转工作量大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析]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点是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平行汇总计入产成品成本,不必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因而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缺点是不能提供各个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在产品的费用在产品最后完成以前,不随实物转出而转出,即不按其所在的地点登记,而按其发生的地点登记,因而不能为各个生产步骤在产品的实物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各生产骤的产品成本不包括所耗半成品费用,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各该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不能更好满足这些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ABC都属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缺点。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区别有()。

A.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仅有一个或几个间接成本集合,集合中归集的内容通常缺乏同质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往往建立众多的间接成本集合,集合中归集的内容通常具有同质性
B.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的分配基础是产品数量,或者与产量有密切关系的直接人工成本核算或直接材料成本等,成本分配基础和间接成本集合间缺乏因果联系;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基础
C.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产量是成本主要驱动因素的传统加工业;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新型的高科技企业
D.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小的企业;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产品成本比重相对较小,而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相对较大的企业

正确答案

A, B, C, D

解析

[解析] 根据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区别。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
B.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C.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D.不能全面地反映各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成本,以及这些成本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该方法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因而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该方法下各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不包括所耗半成品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各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不能更好地满足各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分批法的最主要特点是( )。

A.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一致
B.必须设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C.以产品的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
D.月未必须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分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而与核算报告期不―致;计算月末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简化分批法必须设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而―般分批法不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工业企业仅生产甲产品,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3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30万元,直接人工成本8万元,制造费用2万元。3月份发生直接材料成本75万元,直接人工成本20万元,制造费用6万元。3月末甲产品完工50件,在产品100件。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时,直接材料成本按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数量比例分配,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采用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单位产成品工时定额20小时,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10小时。 要求: (1)计算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 (2)计算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 (3)计算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4)计算甲完工产品总成本,并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 (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正确答案

1.(1)
  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50×0.7=35(万元) (2)直接人工分配率=(8+20)/(20×50+100×10)=1.4% 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20×50×1.4%=14(万元) (3)制造费用分配率=(2+6)/(20×50+100×10)=0.4% 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0×50×0.4%=4(万元) (4)甲完工产品总成本=35+14+4=53(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 53 贷:生产成本 53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
B.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C.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D.不能全面地反映各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成本,以及这些成本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该方法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因而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该方法下各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不包括所耗半成品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各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不能更好地满足各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在编制对外财务报告时使用的成本计算制度包括( )。

A.实际成本计算制度
B.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C.变动成本计算制度
D.全部成本计算制度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析] A、B、D都是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允许的对外报告是适用的成本计算制度;而变动成本计算制度主要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编制对外报告时,必须将产品成本转换为全部制造成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公司甲产品经两道工序加工,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各项生产费用。2006年4月份,甲产品生产完工500件,本月投产450件;月初在产品数量为:第一道工序300件,第二道工序300件,月末在产品数量为:第一道工序350件,第二道工序200件。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单位产品的标准材料消耗定额为40千克。
(2)甲产品完工产品标准工时定额为50小时,其中第一道工序为40小时;第二道工序为10小时。每道工序在产品工时定额(本工序部分)按本工序工时定额的50%计算。
(3)材料的标准价格为10元/千克,标准工资率为8元/小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5元/小时。
(4)假设该公司采用标准成本和变动成本计算制度相结合的方式计算产品成本。
(5)本月购人原材料50000千克,材料的实际价格为12元/千克,本月生产产品实际领用19000千克;本月实际使用直接人工20000小时,实际支付工资200000元;本月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20000元。
要求:
(1)按工时定额计算甲产品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
(2)按根据工时定额确定的完工率计算甲产品在产品和本月投产产品的约当产量。
(3)根据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分别计算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4)计算各项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差异在购人时确认)。

正确答案

(1) 按工时定额计算甲产品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
第一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率=(40×50%)÷50×100%=40%
第二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率=(40+10×50%)÷50×100%=90%。
(2) 按根据工时定额确定的完工率计算甲产品在产品和本月投产产品的约当产量:
① 月初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第一道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300×40%=120(件)
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300×90%=270(件)
月初在产品约当产量总数=390(件)。
② 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第一道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350×40%=140(件)
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200×90%=180(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总数=320(件)。
③ 本月投产产品的约当产量=500+320-390=430(件)
(3) 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及月末在产品成本:
本月投产产品负担的原材料费用=450×40×10=180000(元)
完工产品负担的原材料费用=500×40×10=200000(元)
月末在产品负担的原材料费用=550×40×10=220000(元)
本月投产产品负担的直接人工=430×50×8=172000(元)
完工产品负担的直接人工=500×50×8=200000(元)
月末在产品负担的直接人工=320×50×8=128000(元)
本月投产产品负担的变动制造费用=430x50x5=107500(元)
完工产品负担的变动制造费用=500x50x5=125000(元)
月末在产品负担的变动制造费用=320x50x5=80000(元)
本月生产费用合计=180000+172000+107500=459500(元)
完工产品总成本=200000+200000+125000=5250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220000+128000+80000=428000(元)。
(4) 计算各项成本差异:
①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50000×(12-10)=100000(元)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19000-450×40)×10=10000(元)
②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20000-430×50)×8=-12000(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200000/20000-8)×20000=40000(元)
③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0000-430×50)×5=-750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20000/20000-5)×20000=200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甲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 (10千克×0.6元/千克) 6元
直接人工 (6小时×0.8元/小时) 4.8元
变动制造费用(6小时×0.2元/小时) 1.2元
固定制造费用(6小时×0.1元/小时) 0.6元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12.6元
甲产品的正常生产能量为3600000小时。月初在产品20000件,标准成本为186000元,其原材料于开始时一次投入,其他成本项目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在产品约当完工产品的系数为0.5。本月投产500000件,月末完工入库500000件,月末在产品20000件。本月购入原材料6000000千克,单价0.5元/千克,实际耗用原材料5500000千克;本月生产产品实际耗用工时2700000小时,实际发生工资费用2430000元,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 594000元,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216000元。
要求:
(1) 计算产品的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按采购量计算);
(2) 计算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3) 计算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4) 计算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采用三因素分析法),并编制固定制造费用转入生产成本的会计分录。

正确答案

材料价格差异=6000000×(0.5-0.6)=-600000(元)
材料数量差异=(5500000-500000×10)×0.6=300000(元)
(2) 本月完成的约当产品为:20000×0.5+500000-20000×0.5=500000(件)
人工效率差异=(2700000-500000×6)×0.8=-240000(元)
人工工资率差异=2700000×(2430000÷2700000-0.8)=270000(元)
(3)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700000-500000×6)×0.2=-60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700000×(594000÷2700000-0.2)=54000(元)
(4)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16000-3600000×0.1=-144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3600000-2700000)×0.1=90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700000-500000×6)×0.1=-30000(元)
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300000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90000
贷: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44000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30000
制造费用 216000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全部成本计算制度和变动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区别有( )。

A.全部成本计算制度适用于财务会计,主要对外提供财务信息;变动成本计算制度适用于管理会计,主要对内提供决策信息。
B.全部成本计算制度下,生产成本的构成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成本计算制度下,生产成本的构成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C.两者的主要区别围绕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上,即在全部成本计算制度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变动成本计算制度下,固定性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D.全部成本计算制度下的成本要严格受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约束,而变动成本计算制度下的成本并不严格受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约束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根据全部成本计算制度和变动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区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述分步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使用范围。

正确答案

分步法是指按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应该以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的明细账,并借以归集和分配各项生产费用,按月计算产品成本。
分步法主要适用于以下企业:
(1)产品的生产是多步骤的,包括连续式多步骤生产和装配式多步骤生产。
(2)产品的生产在技术上是可以间断的,各步骤的生产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进行。
(3)企业在管理上有分步骤计算半成品成本(对外出售半成品)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下一知识点 : 管理会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