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德国强租胶州湾,变山东为其势力范围的条件和原因有

①山东地理位置重要②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

③排挤英国在山东的势力④争夺在华的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8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

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④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