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1)根据以上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为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做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三人的实践活动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内容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努力: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①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②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特点:各派的政治活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即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宋德华《考略》

材料二  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如何使用《戊戌奏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并非戊戌年所写的原折。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经考证后使用。

(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

(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人的策略、人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1985年,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轰动全国。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 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