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 共149题
23.一列简谐波沿直线传播,A、B、C是同一直线上的三个质点。某时刻波传到了B点,A点正好处于波谷位置.已知波长大于3 m且小于5m,AB=5m,A质点的振动周期T为0.1s,振幅A为5cm,再经过0.5s,C点第一次到达波谷,则:这列波的波长为__________m;AC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
正确答案
4;24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8.A、B两列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经过t=2TA时间(TA为波A的周期),两波仍出现如图波形,则两波的波速之比vA:vB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8. 如图所示为两列沿绳传播的(虚线表示甲波,实线表示乙波)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M为绳上x=0.2m处的质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6.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甲表示,图乙表示介质中某质点此后一段时间内的振动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中任选一道做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33.【物理—选修3—3】
(1)如图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
(2)如图所示,一个上下都与大气相通的直圆筒,内部横截面的面积S=0.01m2,中间量可不计、B的质量为M,并与一劲度系数k=5×103N/m的较长的弹簧相连.已知大气压强p0=1×105Pa,平衡时,两活塞间的距离l0=0.6m.现用力压A.使之缓慢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后,保持平衡.此时,用于压A的力F=5×102N.
求:(假定气体温度保持不变.)
①此时两活塞间的距离。
②活塞A向下移的距离。
③大气压对活塞A和活塞B做的总功。
34.【物理—选修3-4】
(1)如图为一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图,其中虚线是t1=0.01s时的波形,实线是t2=0.02s时的波形,已知t2−t1=。关于这列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是600m/s
B.从t1时刻开始,经0.1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0.8m
C.若该波波源从0点沿x轴正向运动,则在x=200m处的观测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将大于25Hz
D.遇到宽约3m的障碍物时,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2)如图所示,ABC为直角三棱镜,BC边长为16 cm,AB边长为32 cm.有一束很强的细光束OP射到BC边上,入射点P为BC的中点,OP与BC的夹角为30°,该光束从P点进入棱镜后再经AC面反射沿与AC平行的MN方向射出,其中M为AC边上的一点,AM=8cm.则棱镜的折射率是多少?
35.【物理—选修3-5】
(1)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B.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
C.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图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可以说明电子具有粒子性
(2)一炮弹质量为m,以一定的倾角斜向上发射。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v,炮弹在最高点爆炸成两块。其中一块沿原轨道返回,质量为m/2,求爆炸过程中系统增加的机械能。
正确答案
33.
(1)BC
(2)①活塞A受压向下移动的同时,活塞B也向下移动.已知达到平衡时,F=5×102N.
P=P0+F/S=1.5×105Pa
P0 l0s=pls l=0.4m
②当气体的压强为p0时,弹簧受B的作用而有一定的压缩量,当气体的压强变为p0+F/S时,弹簧增加的压缩量就是B向下移动的距离x,由胡克定律: F=kx x=0.1m
设A向下移动的距离为y, l = l0+x- y 得: y=0.3m
③W=P(l-l0 )s =200J
34.
(1)CD
(2)先根据题意作出光路图
利用几何知识:过M点做AC的垂线,
∠A=300,MN=4,MN/BC=AN/AC,AN=cm
得AC=16
cm,得CN=12
△PCO∽△MON,MN/PC=NO/OC,
得OC=8cm,又PC=8cm,所以∠CPO=600
600对应的折射角为300.
再由折射率定义:
35.
(1)AB
(2)爆炸后沿原轨道返回,则该炸弹速度大小为v,方向与原方向相反,
爆炸过程动量守恒,
解得
爆炸过程重力势能没有改变,爆炸后系统增加的机械能
=2mv2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