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修3-5)

(Ⅰ)一群氢原子从 n=3 的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辐射的三条谱线中,波长较长的二条谱线的波长分别为λ1和λ2,则最短波长λ3=______.

(Ⅱ)两质量均为2m的劈A和B,高度相同,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和B的倾斜面都是光滑曲面,曲面下端与水平面相切,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位于劈A的倾斜面上,距水平面的高度为h.物块从静止滑下,然后又滑上劈B.求(1)物块第一次离开劈A时,劈A的速度;

(2)物块在劈B上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重力加速度为g)

正确答案

(Ⅰ)氢原子从 n=3 的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谱线波长最短,设为λ.

则根据玻尔理论得:

    E3-E1=h

又E3-E2=h,E2-E1=h

联立解得,λ=

(Ⅱ)设滑块第一次离开A时的速度为v1,A的速度为v2

由系统动量守恒得:mv1-2mv2=0…(1)

系统机械能守恒得:mgh=m+•2m…(2)

由(1)(2)解得:v2=,v1=

(2)物块在劈B上达到最大高度h'时两者速度相同,

设为v,由系统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得

(m+2m)v=mv1…(3)

(m+2m)v2+mgh′=m…(4)

由(3)(4)解得:h′=h

故答案:(Ⅰ);(Ⅱ)(1)物块第一次离开劈A时,劈A的速度是.(2)物块在劈B上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是h.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原子、原子核的认识,下列有关原子、原子核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汤姆孙对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

B、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内部有电子

C、轻核骤变反应方程有:H+H→He+n

D、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和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前者跃迁辐射出的光子波长比后者的短

(2)某进行军事演习的炮艇总质量为M,以速度v0匀速行驶,从船上以相对海岸的水平速度v1向正后方射出一质量为m的炮弹,发射炮弹后艇的速度为v2,不计水的阻力,则下列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A、Mv0=(M-m)v1+mv2B、Mv0=(M-m)v2-mv1

C、Mv0=(M-m)v1-m(v2+v1

D、Mv0=M(v1-v2)+mv2

正确答案

(1)A、汤姆孙对电子,得出原子的枣糕模型,并没有得出原子核内部结构.故A错误.

B、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而放出的电子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故B错误.

C、该核反应方程电荷数不守恒、质量数不守恒.故C错误.

D、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和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前者辐射的光子能量大,则光子频率大,波长短.故D正确.

故选D.

(2)炮弹和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Mv0=(M-m)v2-mv1.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①D  ②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选修模块3-5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

B.汤姆孙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改变原子核的半衰期

D.B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字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

(2)现有一群处于n=4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能辐射出______ 种的不同频率的光子.

(3)自由的中子的质量为m1,自由的质子的质量为m2126C原 子核的质量为m3,真空中的光速为c,则126C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为______.

正确答案

(1)A、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故A正确;

B、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是汤姆生发现,但是不能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故B错误;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核内自身的因素决定的,与原子所处的温度无关.故C错误;

D、β衰变的实质是放射性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故D正确.

故选AD

(2)根据=6,知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3)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结合成一个126C原子核,发生反应的质量亏损为:△m=6(m1+m2)-m3,释放的能量为:E=△mc2

所以126C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为=c2

故答案为:(1)AD;(2)6;(3)c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原子可以从原子间的碰撞中获得能量,从而发生能级跃迁(在碰撞中,动能损失最大的是完全非弹性碰撞)。一个具有13.6 eV动能、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与另一个静止的、也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发生对心正碰,问是否可以使基态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

正确答案

解:设运动氢原子的速度为v0,完全非弹性碰撞后两者的速度为v,损失的动能△E被基态氢原子吸收

若△E=10.2 eV,则基态氢原子可由n=1跃迁到n=2

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

mv0=2mv ①

 ②

 ③

解①②③得

因为△E=6.8 eV<10.2 eV.所以不能使基态氢原子发生跃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模块3-5试题

(1)氢原子第n能级的能量为En=,其中E1是基态能量,而n=1,2,….若一氢原子发射能量为-E1的光子后处于比基态能量高出-E1的激发态,则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几能级?

(2)一速度为v的高速α粒子(24He)与同方向运动的氖核(1020Ne)发生弹性正碰,碰后α粒子恰好静止.求碰撞前后氖核的速度(不计相对论修正).

正确答案

(1)设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l与第m能级,

发射后的能量Em=

=E1-E1

解得m=2

发射前的能量El=

根据题意知El=Em-E1

-=-E1

将m=2代入上式解得l=4                  

故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4与第2能级.

(2)设a粒子与氖核的质量分别为ma与mNe,氖核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分别vNe为与v'Ne

由于a粒子与氖核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故有mav+mNevNe=mNev'Ne

由于发生弹性正碰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故有

mav2+mNevNe2=mNev′Ne2

解得:vNe=v

v′Ne=v

由于a粒子的质量数为4,而氖核(1020Ne)的质量数为20,故有

=

故碰撞前氖核的速度vNe=v

碰撞后氖核的速度v′Ne=v

答:(1)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4与第2能级.

(2)碰撞前氖核的速度vNe=v;碰撞后氖核的速度v′Ne=v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修模块3-5)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B.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C.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D.运动的宏观物体也具有波动性,其速度越大物质波的波长越大

(2)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1所示,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能产生______种不同频率的光子,其中频率最大的光子是从n=4的能级向n=______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

(3)如图2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车与木箱紧挨着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质量为2m的小明站在小车上用力向右迅速推出木箱,木箱相对于冰面的速度为v,接着木箱与右侧竖直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反弹后被小明接住,求小明接住木箱后三者共同速度的大小.

正确答案

(1)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正确,

B、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能量子假说.故B正确.

C、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能够很好解释氢原子发光现象,但是不能解释所有原子的发光现象.故 C错误.

D、宏观物体粒子性明显,根据λ=知,速度大波长短.故D错误.

故选AB.

(2)根据C=6知,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能产生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n=4和n=1间的能级差最大,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大.

(3)取向左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推出木箱的过程:0=(m+2m)v1-mv

接住木箱的过程:mv+(m+2m)v1=(m+m+2m)v2

解得共同速度:v2=

故答案为:(1)AB 

(2)6   1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1=-54.4eV,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1所在具有下列能量的光子中,不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的是______

A.60.3eV          B. 51.0eV

C.43.2eV          D.54.4eV

(2)一个静止的88226Ra,放出一个速度为2.22×107m/s的粒子,同时产生一个新核86222Rn,并释放出频率为ν=3×1019Hz的γ光子.写出这种核反应方程式______;这个核反应中产生的新核的速度为______;因γ辐射而引起的质量亏损为______.(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3)图2质量相等且m1、m2都等于1kg的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以速度v1=2m/s、v2=1m/s同向运动并发生对心碰撞,碰后m2被右侧的墙原速弹回,又与m1相碰,碰后两球都静止.求两球第一次碰后m2球的速度大小______.

正确答案

(1)60.3eV、54.4eV 的能量均可以使该离子电离,可以被吸收;51.0eV能量满足第四能级和基态的能级差,可以使离子吸收后跃迁到第4能级,可以被吸收;由能级图可知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没有等于43.2eV 的,故该光子不能被吸收,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知该核反应方程为:88226Ra→86222Rn+24He;

反应前后动量守恒,设新核速度为V,设α质量为4m,则新核质量为222m,由动量守恒得:4mv=222mV,解得V=4×105m/s;

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所以有:△E=mC2=hv,带入数据得△m=2.21×10-31kg.

故答案为:88226Ra→86222Rn+24He,4×105m/s,2.21×10-31kg.

(3)两次碰撞过程都满足动量守恒条件,所以有:

一次碰撞时,选择向右为正方向,有:m1v1+m2v2=m1 +m2   ①

第二次碰撞后都停止所以有:m1  -m2=0                       ②

联立①②可得:==1.5m/s

故两球第一次碰后m2球的速度大小为1.5m/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修模块3-5)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

C.一个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光照射到金属上时,一个光子只能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一个电子,一个电子一次只能获取一个光子的能量,成为光电子,因此极限频率是由______(金属/照射光)决定的.如图1所示,当用光照射光电管时,毫安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若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毫安表的读数不可能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3)如图2,总质量为M的火箭被飞机释放时的速度为υ0,方向水平.释放后火箭立即向后以相对于地面的速率u喷出质量为m的燃气,火箭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变为多大?

正确答案

(1)A、β衰变放出的电子是原子核中中子转化而来的,原子核中并没有电子,所以β衰变不能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故A错误.

B、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故B正确.

C、一个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由于跃迁是随机的,最多能辐射C=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C错误.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

故选BD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u+(M-m)v,解得,v=

故答案:

(1)BD

(2)金属,变小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如图所示,小车与木箱紧挨着静放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现有一男孩站在小车上用力向右迅速推出木箱,关于上述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男孩和木箱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小车与木箱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男孩、小车与木箱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D.木箱的动量增量与男孩、小车的总动量增量相同

(2)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E<0 ),各个定态的能量值为En=E/n2(n=1,2,3…),则为使一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所需的最小能量为______________;若有一群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发生跃迁时释放的光子照射某金属能产生光电效应现象,则该金属的逸出功至多为______________(结果均用字母表示);

(3)在某些恒星内,3个α粒子可以结合成一个核,已知核的质量为1.99502×10-26kg, α粒子的质量为6.64672×10-27kg,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计算这个反应中所释放的核能(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1)C

(2)-E,

(3)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代入数据得△E=9×10-13J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有两个质量为m的均处于基态的氢原子A、B,A静止,B以速度v0与之发生碰撞.己知:碰撞前后二者的速度均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部分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从而该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此原子向低能级态跃迁,并发出光子.如欲碰后发出一个光子,则速度v0至少需要多大?己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 (E1<0).

正确答案

两个氢原子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当两个氢原子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损失动能最大,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2mv

解得:v=v0;

减小的动能为:△E=m-×2m×v2

根据题意,减小的动能完全转化为氢原子的激发态的能量,故有:

△E=E2-E1=-E;

解得:v0=

答:速度v0至少需要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物理选修3-5模块]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24He+714N→817O+11H

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是:92235U→56141Ba+3692Kr+201n

C.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m1+m2-m3)c2

D.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b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将要吸收波长为的光子

(2)如图所示,质量M=0.040kg的靶盒A静止在光滑水平导轨上的O点,水平轻质弹簧一端栓在固定挡板P上

,另一端与靶盒A连接.Q处有一固定的发射器B,它可以瞄准靶盒发射一颗水平速度为v0=50m/s,质量m=0.010kg的弹丸,当弹丸打入靶盒A后,便留在盒内,碰撞时间极短.不计空气阻力.求弹丸进入靶盒A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多少?

正确答案

(1)A.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24He+714N→817O+11H,故A正确.

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是:92235U+01n→56141Ba+3692Kr+301n,故B错误.

C.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方程为:211H+201n→24He

释放的能量是:(2m1+2m2-m3)c2 ,故C错误.

D.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b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将要吸收波长为的光子,故D正确.

故选AD.

(2)(1)弹丸进入靶盒A后,弹丸与靶盒A的共同速度设为v,由系统动量守恒得

 mv0=(m+M)v   

靶盒A的速度减为零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

 Ep=(m+M)v2  

解得:Ep=v02   

代入数值得  Ep=2.5J   

 故答案为:(1)AD.

(2)Ep=2.5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

C.一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光照射到金属上时,一个光子只能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一个电子,一个电子一次只能获取一个光子的能量,成为光电子,因此极限频率是由______(金属/照射光)决定的.如图所示,当用光照射光电管时,毫安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若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毫安表的读数不可能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3)有两个质量为m的均处于基态的氢原子A、B,A静止,B以速度v0与之发生碰撞.己知碰撞前后二者的速度均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部分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从而该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此原子向低能级态跃迁,并发出光子.若氢原子碰撞后发出一个光子,则速度v0至少需要多大?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E1<0).

正确答案

(1)

A、β粒子是原子核衰变时由中子转化而来,不能说明原子核中含有电子.故A错误.

B、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以铀为燃料,其能量来自于铀核的裂变.故B正确.

C、一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任意两个能级间跃迁一次,共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C正确.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认为只有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中心,才能发生大角度偏转,从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

故选BCD.

(2)极限频率γ=,W是金属的逸出功,所以极限频率是由金属的逸出功决定的.如图光电管加上正向电压,当用光照射光电管时,光电流可能增大,也可能达到饱和电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毫安表的读数可能变大,也可能不变,不可能变小.

(3)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的能量最小时跃迁到n=2的激发态,根据玻尔理论:所需要的最小能量△E=E2-E1=-E1=-E1

原子向低能级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频率为γ,则hγ=△E=-E1

对于A、B碰撞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

  mv0=m(vA+vB)+  ①

  m=m(+)+hγ  ②

由②知:mv0

又因为v0<<c,

所以mv0>>.故①式中光子动量可忽略不计,变成如下:

   mv0=m(vA+vB)③

由①③能量的最小值可得:m=

,并得到原子向值值低能级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频率,

故答案为:金属,变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物理选修3-5模块]

(1)激光制冷原理可以根据如图所示的能级图简单说明,激光射入介质中,引起介质中的离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n=11,一些处于激发态n=11的离子很快吸收热量转移到激发态n=12,离子从激发态n=11和n=12向基态跃迁辐射两种荧光,部分辐射荧光的能量大于入射激光的能量,上述过程重复下去实现对介质的冷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两种辐射荧光波长都大于射入介质的激光波长

B.激光制冷过程中,介质内能减少量等于辐射荧光与吸收激光的能量差

C.两种辐射荧光在同一装置下分别做双缝干涉实验,相邻两条亮条纹间的距离不相等

D.若两种辐射荧光分别照射同一金属板都能产生光电效应,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相等

(2)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静止着一质量为M=0.4kg的薄木板,一个质量为m=0.2kg的木块(可视为质点)以υ0=4m/s的速度从木板左端滑上,一段时间后,又从木板上滑下(不计木块滑下时机械能损失),两物体仍沿直线继续向前运动,从木块与木板刚刚分离开始计时,经时间t=3.0s,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加了x=3m,已知木块与木板的动摩擦因数μ=0.4,求薄木板的长度.

正确答案

(1)A、根据玻尔理论和光子的能量公式E=h分析可知,从n=12向基态跃迁辐射的荧光波长小于射入介质的激光波长.故A错误.

B、激光制冷过程中,由玻尔理论得知,介质内能减少量等于辐射荧光与吸收激光的能量差.故B正确.

C、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成正比.则两种辐射荧光在同一装置下分别做双缝干涉实验,相邻两条亮条纹间的距离不相等.故C正确.

D、产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由于两种荧光频率不等,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BC.

(2)设木块与木板分离后速度分别为为:v1、v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1+Mv2根据题意,有:

v1-v2=

解得:v1=2m/s,v2=1m/s

根据动能定理得:μmgd=m-m-M

代入数据解得:

d=1.25m

即薄木板的长度为1.25m.

故答案为:

(1)BC;(2)薄木板的长度是1.25m.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当氢原子从n=4的状态跃迁到n=2的状态时,发射出光子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原子核的半衰期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

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越稳定

②一炮弹质量为m,以一定的倾角斜向上发射,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v,炮弹在最高点爆炸成两块,其中一块沿原轨道返回,质量为.求:

(1)另一块爆炸后瞬时的速度大小;

(2)爆炸过程系统增加的机械能.

正确答案

①A、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能量减小,能发射出光子,故A正确;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故B错误;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核内自身的因素决定的,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无关,故C正确;

D、比结合能越大,将核子分解需要的能量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故D正确.

故选ACD 

②(1)爆炸后沿原轨道返回,则该炸弹速度大小为v,方向与原方向相反 

爆炸过程动量守恒,

mv=-v+v1

解得v1=3v                          

(2)爆炸过程中重力势能没有改变,爆炸前系统总动能   Ek=mv2

爆炸后系统总动能E′k=•v2+•(3v)2=2.5mv2

系统增加的机械能△E=E′k-Ek=2mv2

答:①ACD

②(1)另一块爆炸后瞬时的速度大小v1=3v                          

(2)爆炸过程系统增加的机械能是2mv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处于n=3激发态的大量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所放出的光子中,只有一种光子不能使某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一定是从n=3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放出的

B.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一定是从n=3激发态直接跃迁到n=2激发态时放出的

C.若从n=4激发态跃迁到n=3激发态,所放出的光子一定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

D.金属A逸出功一定大于1.89eV

(2)我国北方遭受了严重的冰雪灾害,很多公路路面结冰,交通运输受到了很大影响.某校一学习小组为了研究路面状况与物体滑行距离之间的关系,做了模拟实验.他们用底部贴有轮胎材料的小物块A、B分别在水泥面上和冰面上做实验,A的质量是B的4倍.使B静止,A在距B为L处,以一定的速度滑向B.实验结果如下:在水泥面上做实验时,A恰好未撞到B;在冰面上做实验时,A撞到B后又共同滑行了一段距离,测得该距离为L.对于冰面的实验,请你与他们共同探讨以下二个问题:

①A碰撞B前后的速度之比;

②要使A与B不发生碰撞,A、B间的距离至少是多大?

正确答案

(1)A、B,根据玻尔理论和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处于n=3激发态的大量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所放出的光子中,频率最低的光子是由n=3激发态向n=2激发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这种光子不能使金属A发生光电效应.故A错误,B正确.

         C、从n=4激发态跃迁到n=3激发态,所放出的光子频率比从n=3激发态向n=2激发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频率更低,不能使金属A发生光电效应.故C正确.

         D、从n=3激发态向n=2激发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E=

    (2)①设A物块碰撞B物块前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得

                    mAv1=(mA+mB)v2,得到v1:v2=5:4

          ②设A、B恰好不碰撞时,物块A的初速度为v0,A的质量为4m,轮胎与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A与B碰撞前,根据动能定理得

-μ•4mgL=4-4m

           碰后两物块共同滑行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4m+m)g•L=0-(4m+m

           将v1:v2=5:4代入,解得=3μgL

          设在冰面上A物块距离B物块为L′时,AB不相碰

                 则有4μmgL′=4

                 解得:L′=1.5L

答:(1)BCD

     (2)①A碰撞B前后的速度之比为5:4.

          ②要使A与B不发生碰撞,A、B间的距离至少为1.5L.

下一知识点 : 放射性与原子核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光源与激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