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共3696题
指出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阳光属于为非生物成分,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B、蛙捕食虫,而不是虫捕食蛙,B错误;
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C错误;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图中动物可统称为______.
(2)在此食物网中,总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一条食物链为______.
(3)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良好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和______.
(4)蛇和鼠之间是______关系.
(5)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草,图中动物可统称为消费者.
(2)在此食物网中,总共有5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鹰,共有4个营养级.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图中草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要构成一个良好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4)蛇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5)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故答案为:
(1)草 消费者
(2)5 草→鼠→蛇→鹰
(3)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4)捕食
(5)太阳能
解析
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草,图中动物可统称为消费者.
(2)在此食物网中,总共有5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鹰,共有4个营养级.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图中草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要构成一个良好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4)蛇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5)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故答案为:
(1)草 消费者
(2)5 草→鼠→蛇→鹰
(3)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4)捕食
(5)太阳能
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5)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2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3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
图2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
图3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野鸭是活动范围相对比较广泛的动物,所以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
(3)根据题意这种沉水区植物、动物的数量变化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浮游动物、浮游藻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5)由图2可知,曲线中的λ值是变值,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是S型;由d到e,λ值先降后升,但始终小于1,说明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由草食动物流人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草食动物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366÷20808×100%=16.2%.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
(3)群落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5)S 少 肉食动物的粪便 16.2%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野鸭是活动范围相对比较广泛的动物,所以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
(3)根据题意这种沉水区植物、动物的数量变化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浮游动物、浮游藻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5)由图2可知,曲线中的λ值是变值,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是S型;由d到e,λ值先降后升,但始终小于1,说明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由草食动物流人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草食动物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366÷20808×100%=16.2%.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
(3)群落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5)S 少 肉食动物的粪便 16.2%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
正确答案
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高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
蚯蚓
稳定性
解析
解:(1)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蚯蚓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②高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
(3)蚯蚓 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如图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c和d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
B、c1的同化量越大,c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B错误;
C、a生产者的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减弱,无机环境中CO2增多可以导致“温室效应”,C错误;
D、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D正确.
故选:D.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养生物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生产者,A正确;
B、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C正确;
D、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
故选:B.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占有不同营养级的动物有______,青蛙和蜘蛛的关系属于______.
(3)请你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4)研究小组的同学如果想对鼠这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______法.
正确答案
解:(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如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鼠→蛇.
(2)蛇占第三、四、五营养级;青蛙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鸟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青蛙和蜘蛛同取食于昆虫,同时青蛙又吃蜘蛛,可见它们的关系属于捕食和竞争.
(3)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过程流失的能量越少,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鼠→蛇链.
(4)要研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
(1)5
(2)鸟、青蛙、蛇 捕食、竞争
(3)农作物→鼠→蛇
(4)标志重捕
解析
解:(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如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鼠→蛇.
(2)蛇占第三、四、五营养级;青蛙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鸟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青蛙和蜘蛛同取食于昆虫,同时青蛙又吃蜘蛛,可见它们的关系属于捕食和竞争.
(3)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过程流失的能量越少,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鼠→蛇链.
(4)要研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
(1)5
(2)鸟、青蛙、蛇 捕食、竞争
(3)农作物→鼠→蛇
(4)标志重捕
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由于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B正确;
C、生态系统中除了蜣螂、蜈蚣、千足虫和无机环境外,还应该有生产者等,C错误;
D、捕食关系的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D错误.
故选:B.
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它动物先后迁入.如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
(2)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______(偏高或偏低).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由图甲可看出: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3-7月.由于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故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
(3)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故往往导致调查结果偏高(偏高或偏低),标记重捕法中被捕捉的动物实际更难再次被捕捉,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识的个体数偏小,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公式N种群内的个体总数偏大,从而导致调查密度升高.
故答案为:
(1)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2)3-7月 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 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
(3)偏高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由图甲可看出: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3-7月.由于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故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
(3)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故往往导致调查结果偏高(偏高或偏低),标记重捕法中被捕捉的动物实际更难再次被捕捉,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识的个体数偏小,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公式N种群内的个体总数偏大,从而导致调查密度升高.
故答案为:
(1)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2)3-7月 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 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
(3)偏高
为了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
(1)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2)河蚌和水蚤的关系是______.
(3)如图表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箭头①~⑦表示循环过程.
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中表示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填序号),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______.
(4)下面A图表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R1为初级消费者,R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作答:
①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②B图中R1的b1和d1表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富集作用.
(2)河蚌和水蚤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故填①②⑤⑥,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产者甲.
(4)①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即b+c+d+e,②B图中R1的b1和d1表示流入分解者能量和未被下一级利用的能量.
故答案为:(1)生物的富集作用
(2)捕食和竞争
(3)①②⑤⑥甲
(4)①b+c+d+e ②流入分解者能量和未被下一级利用的能量
解析
解:(1)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富集作用.
(2)河蚌和水蚤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故填①②⑤⑥,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产者甲.
(4)①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即b+c+d+e,②B图中R1的b1和d1表示流入分解者能量和未被下一级利用的能量.
故答案为:(1)生物的富集作用
(2)捕食和竞争
(3)①②⑤⑥甲
(4)①b+c+d+e ②流入分解者能量和未被下一级利用的能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