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共3696题
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是生产者,A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B、D之间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B正确;
C.C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C正确;
D.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故选:D.
(2015秋•潍坊期末)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直接往复循环动力是能量,A正确;
B、无机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渠道进行的,D正确.
故选:C.
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物质循环即碳循环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伴随着能量流动,A正确;
B、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都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
C、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中的碳,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二者与碳循环密切相关,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D正确.
故选:B.
(2015秋•荆门期末)图为城市生态系统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或许更多,A错误;
B、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流经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B错误;
C、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物种组成较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弱,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如图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相关内容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图1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图3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丙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对应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
(2)图3所示的C中碳元素主要以______形式存在,若甲的有机物干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丁的有机物干重______千克.
(3)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若甲乙丙丁均可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最好以______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4)图3中______(填字母)为分解者,其包含的生物种类除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若要调查研究后者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进行采集.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丙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即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应对应图2中的③.
(2)图3所示的C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并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由于甲是次级消费者,丁是生产者,所以若甲的有机物干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丁的有机物干重1÷20%÷20%=25千克.
(3)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人们最好以丁即生产者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获得的能量最多.
(4)图3中分解者是B.调查研究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
故答案为:
(1)③
(2)CO2 25
(3)丁
(4)B 取样器取样
解析
解:(1)图1中丙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即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应对应图2中的③.
(2)图3所示的C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并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由于甲是次级消费者,丁是生产者,所以若甲的有机物干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丁的有机物干重1÷20%÷20%=25千克.
(3)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人们最好以丁即生产者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获得的能量最多.
(4)图3中分解者是B.调查研究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
故答案为:
(1)③
(2)CO2 25
(3)丁
(4)B 取样器取样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元素,而不是化合物,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B正确;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D正确.
故选:A.
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元素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
B、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B错误;
C、碳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C错误;
D、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D正确.
故选:D.
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的途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A错误;
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只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B错误;
C、生物的呼吸作用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C正确;
D、石油和煤炭的燃烧作用属于碳返回大气的途径,但石油和煤炭不属于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其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A正确;
B、由于图示各营养级的生物不只是一种,所以能构成含多条食物链的食物网,B正确;
C、农业生产中可以建立生态农业,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E1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E2为生物群落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D正确.
故选:C.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蚯蚓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蚯蚓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