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狼吃掉一只兔时,兔子粪便中的能量无法获,A错误;

B、能量是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能量从非物质环境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因为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等于各营养级现存能量的总和

B能量在食物链上传递的载体是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C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遵循重复利用原则

D碳循环中,往返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物质为CO2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A、由于各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营养级现存能量的总和,A错误;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在食物链上传递的载体是含碳的有机化合物,B正确;

C、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遵循重复利用原则,C错误;

D、碳循环中,往返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物质为CO2,D正确.

故选:B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J/hm2•a)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______J/hm2•a,这部分能量是由表中______(填字母)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______

(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8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只.

②要使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5)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在______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格中三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的能量,构建食物链为A→C→B,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为2.48×1011J/hm2•a.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

(3)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4)①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0:8,N=120只.

②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5)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净增长量最大;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1)2.48×1011      A

(2)3.20%

(3)次生演替

(4)120  BC

(5)BD

解析

解:(1)根据表格中三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的能量,构建食物链为A→C→B,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为2.48×1011J/hm2•a.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

(3)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4)①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0:8,N=120只.

②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5)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净增长量最大;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1)2.48×1011      A

(2)3.20%

(3)次生演替

(4)120  BC

(5)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A生物群落中

B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C生产者与消费者间

D生产者与分解者间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根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ABD错误,B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B图中 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解:A、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骤然增多导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因此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B错误;

C、③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D、图中⑤过程为消费者(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动物一般在地面活动,所以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对⑤过程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B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0%

C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据图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A错误;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100%,B错误;

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一热能散失,C 正确;

D、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做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B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D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落叶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A正确;

B、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果蚁与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都能够分解有机物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C正确;

D、真菌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落叶,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i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____________,碳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特点是______ (填单向或双向),D通过______作用将碳以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2)由B到D的能量通常由____________构成.

(3)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4)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价值.

(5)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若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至少为______kJ.

正确答案

解:(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是单向的,分解者D通过分解作用将碳以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2)B流向分解者D的能量包括其遗体残骸和C的粪便能.

(3)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题干所述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按传递效率为10%计算,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那么C所获得能量为10%×10%×m=0.01m;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单向    分解作用  

(2)B的遗体残骸   C的粪便

(3)调节生态系统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直接

(5)次生演替     0.01m

解析

解:(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是单向的,分解者D通过分解作用将碳以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2)B流向分解者D的能量包括其遗体残骸和C的粪便能.

(3)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题干所述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按传递效率为10%计算,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那么C所获得能量为10%×10%×m=0.01m;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单向    分解作用  

(2)B的遗体残骸   C的粪便

(3)调节生态系统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直接

(5)次生演替     0.01m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

B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最复杂

C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

D物种基因库的增加有利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即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故A正确;

B、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最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故B正确;

C、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故C错误;

D、物种基因库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该物种的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错误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B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 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C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D生态系统中玉米、牛和人三种群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但是能量的传递效率的高低和营养级的高低没有关系,一般传递效率不变,都是10%-20%,A错误;

B、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10000÷20%×10%×10%=500人,B正确;

C、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越多,所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时,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C正确;

D、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如果A和B中玉米的能量相同,则理论上吃玉米的人(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定比吃牛肉的人(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他们各自摄取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的多少,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能量多或一样多,故生态系统中玉米、牛和人三种群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D正确;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