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湿地公园中生存着多种植物:多种水草、荷、菖蒲、芦苇和陆生植物,还生活着以蝗虫为主的多种昆虫.水中有螺、沼虾、鱼类.此外还有蛙、蛇、鹭、野鸭以及野化的家猫等动物.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公园中的水草生长于中央区域,荷、菖蒲、芦苇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2)对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

①上表中所含的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乏的成分有______

②该公园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

③若用大量的杀虫剂消灭蝗虫等“害虫”后,受影响最大的动物是表中的______

(3)近年来,该公园管理中心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计划地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

(4)如果右图中鱼类取食植物的比例由调整为,则鱼类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正确答案

解:(1)由于水分的影响,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喜湿植物和旱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深度水域的植物种类不同则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题中表格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

②蝗虫、螺、沼虾和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所以是第二营养级.

③若用大量的杀虫剂消灭蝗虫等“害虫”后,受影响最大的动物是表中以昆虫为食的蛙.

(3)清除多种野生植物,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4)原来鱼类取食植物的比例为,假设最终鱼类同化1Kg物质,由能量传递效率10%,可知有Kg来自植物,所以植物为Kg,螺为Kg,而螺的Kg需要植物Kg,因此植物总共Kg.

现在鱼类取食植物的比例由调整为,设最终鱼类同化xKg物质,则需要植物5xKg,螺5xKg,而螺增加5x需要植物50x,所以需要的植物共55x.由于55x=,所以x=≈1.6,所以现在鱼类的能量是原来的1.6倍.

故答案为:

(1)水平 

(2)①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螺、鱼类、沼虾、蝗虫 ③蛙

(3)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4)1.6

解析

解:(1)由于水分的影响,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喜湿植物和旱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深度水域的植物种类不同则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题中表格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

②蝗虫、螺、沼虾和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所以是第二营养级.

③若用大量的杀虫剂消灭蝗虫等“害虫”后,受影响最大的动物是表中以昆虫为食的蛙.

(3)清除多种野生植物,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4)原来鱼类取食植物的比例为,假设最终鱼类同化1Kg物质,由能量传递效率10%,可知有Kg来自植物,所以植物为Kg,螺为Kg,而螺的Kg需要植物Kg,因此植物总共Kg.

现在鱼类取食植物的比例由调整为,设最终鱼类同化xKg物质,则需要植物5xKg,螺5xKg,而螺增加5x需要植物50x,所以需要的植物共55x.由于55x=,所以x=≈1.6,所以现在鱼类的能量是原来的1.6倍.

故答案为:

(1)水平 

(2)①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螺、鱼类、沼虾、蝗虫 ③蛙

(3)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4)1.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研究小组对某地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情况进行研究,获得如表结果.请回答问题:

(注: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质的总量)

(1)生态系统物质可以反复利用;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进入生物群落,森林群落一般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其意义是______

(2)由表可知,随海拔升高,优势树种的密度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某优势树种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应注意______

(3)在无外界因素的干扰下,群落会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此时群落生产者吸收的CO2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4)表中四块样地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大的是______(填编号),表中______数据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强弱.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生物体的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再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随海拔升高,优势树种的密度减少;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

(3)在无外界因素的干扰下,群落会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即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4)表中四块样地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大的是甲,表中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强弱.

故答案为:

(1)生物体代谢释放的热量不能重新被利用来合成有机物等 光合作用 提高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减少 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

(3)等于

(4)甲 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生物体的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再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随海拔升高,优势树种的密度减少;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

(3)在无外界因素的干扰下,群落会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即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4)表中四块样地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大的是甲,表中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强弱.

故答案为:

(1)生物体代谢释放的热量不能重新被利用来合成有机物等 光合作用 提高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减少 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

(3)等于

(4)甲 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

据图回答: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______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______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______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滴,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______ (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正确答案

解:(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参与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两者相互转化才保持了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从进化角度分析,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3)若水体中溶氧较高,则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是有利的,不应是减少的原因,而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或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富集作用)均可使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时,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

(4)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是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从生物群落流向无机环境的,需要补充的途径有:浮游植物→分解者,浮游动物→分解者,分解者→浮游植物,大型消费者指向分解者的箭头已标出,所以图为

故答案为:

(1)磷脂      ADP+Pi+能量ATP

(2)自然选择

(3)B

(4)

解析

解:(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参与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两者相互转化才保持了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从进化角度分析,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3)若水体中溶氧较高,则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是有利的,不应是减少的原因,而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或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富集作用)均可使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时,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

(4)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是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从生物群落流向无机环境的,需要补充的途径有:浮游植物→分解者,浮游动物→分解者,分解者→浮游植物,大型消费者指向分解者的箭头已标出,所以图为

故答案为:

(1)磷脂      ADP+Pi+能量ATP

(2)自然选择

(3)B

(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D→B内含四条食物链

B猫头鹰粪便中的能量为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C图甲也可以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

D蛇增长1Kg至少需要消耗125Kg草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乙食物网中含四条食物链,A正确;

B、猫头鹰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经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因此图甲不能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C错误;

D、在食物网的草→鼠→蛇食物链中,蛇增长1Kg至少需要消耗25Kg草,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山谷因泥石流而导致植被毁灭,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入倍,图1为入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a)],请分析回答:

(1)山谷中该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中,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

(2)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______能力,它的基础是______

(3)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 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d到e,λ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

(2)d~e段λ值先降后升,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仍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生产者(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应该包含草食动物(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5+272+90=383,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265+720+383=3368,因此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83÷3368×100%≈11.4%.

故答案为:

(1)减少

(2)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3)草食动物粪便     11.4%

解析

解:(1)由d到e,λ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

(2)d~e段λ值先降后升,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仍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生产者(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应该包含草食动物(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5+272+90=383,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265+720+383=3368,因此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83÷3368×100%≈11.4%.

故答案为:

(1)减少

(2)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3)草食动物粪便     11.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Kg

B28Kg

C280Kg

D40Kg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①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千克植物;②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千克植物;③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能量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多,能量的传递效率越高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以取食的形式进入下一营养级,A正确;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与能量传递率无关,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保持生态平衡,C正确;

D、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生物体内的能量利用后还原到环境中,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6%n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羊的同化能为:摄入能-其粪便能=n-36%n=64%n,A正确;

B、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是羊未被利用的能量,要远小于52%n,B错误;

C、羊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64%n-48%n=16%n,C错误;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要小于16%n,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使得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5个营养级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A、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所以物质循环使得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A正确;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项传递和逐级递减,所以 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到20%,所以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5个营养级,C正确;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AB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B错误;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C错误;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