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共2171题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小题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层和________层。
小题2: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正确答案
小题1:腐殖质层,淋溶层
小题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小题1: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
小题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读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6分)
A__________ 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 __;D____________。其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____。
(2)用箭头表示三圈环流的方向;(5分)图中①代表的是 风带,②代表的是______风带
(3)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1分)
正确答案
(1)极地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A)。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D)。赤道上空的空气向北流到北纬30°上空不能继续北上,在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C)。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B)。由上解释可知AD是上升气流。
(2)①呈顺时针,②逆时针。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②)。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叫盛行西风(①)。
(3)A.气压带的形成由热力原因,也有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错误。
C.在南北纬60°附近极地东风与较暖的西风相遇,形成极锋。
D.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理解并掌握,方能较容易的完成。
读图20-9回答:
(1)图中绿地A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图中绿地B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图中绿地C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分析绿地D对改善居住区小气候产生的作用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⑴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⑵过滤空气、美化环境
⑶吸烟滞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
⑷D 与居民区的热力状况不同,使空气产生对流,经绿地净化的新鲜空气流向居民区,并使居民区的气温降低,湿度增大。
考查绿地的环境作用。
绿地A对于丘陵山区的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绿地B对于居民区的作用是过滤空气、美化环境。
绿地C则起到吸烟滞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的作用。
绿地D则使净化的新鲜空气流向居民区,并使居民区的气温降低,湿度增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风向是___________。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是_____________气候,成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冬季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①②③④⑤自然带的更替是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⑤⑥⑦自然带更替更符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正确答案
(1)整体
(2)西南
(3)地中海气候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和多雨
(4)⑤⑧
(5)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地带性)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带的分布等内容。(1)图示反映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而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属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图示甲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为西南风。(3)图示C地位于中纬度的大陆西岸,由于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冬季由于受盛行西风控制,故温和多雨。(4)结合全球的自然带分布,⑤是温带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下发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⑧温带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图示①②③④⑤自然带的更替呈南北方向变化,故为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条件差异为基础;⑤⑥⑦自然带更替呈东西方向变化,为干湿度地带性。
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不同的物质品种。下列资料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
请根据资料填空回答: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 (提前、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 (提前、延迟),产量 (增加、减少)。
(3)除温度有一定影响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正确答案
(1)提前 (2)延迟 减少 (3)日照长度
①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日照长度,只有在它所受的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照长度时,才能开花。同一品种的大豆在低纬度地区种植比在高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提前,故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提前,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延迟。②温度和日照长度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南方地区温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故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移往北京种植,产量减少
我国西部的“楼兰国”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等)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荒漠。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我们应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正确答案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环境效益,人类应该保护森林,禁止乱砍滥伐。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要放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普遍联系中,放在立体交叉的生态网络中,放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加以考察。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违背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
古楼兰王国的消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自然原因是次要原因,人为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某一环境变化结果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综合分析;二是在产生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中,往往一种原因是主要的,成为主导因素,我们要学会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读图20-8,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直线上画箭头完成居民区与绿地间的空气对流运动。
(2)由于对流运动,使清洁的空气由 流向 ,居民区的空气湿度变 ,气温日较差变 ,从而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
(3)空气对流的原因是 。
(4)如果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造绿地,绿地还具有 、 等作用。
(5)如果在居民区与公路间建绿地,绿地具有 等作用。
正确答案
(1)A← B↓ C→ D↑ (2)绿地 居民区 大 小 (3)建筑群与绿地之间不同的热力状况 (4)吸烟滞尘 减轻污染 过滤空气 降低噪声(两条即可) (5)吸烟滞尘 降低噪声 美化环境(两条即可)
由于冷热不均会引起最简单的热力环流。相对居民区和绿地来讲,居民区是热源 垂直方向上膨胀上升D是上升气流;绿地是冷源 收缩下沉B为下沉气流箭头向下。C水平方向有绿地到居民区,A有居民区上空流向绿地上空。由于这样的环流使得情节的空气由绿地流向居民区,从绿地带来的湿润气流会使居民区 湿度变大,气温日较差变小,从而起到改变局域小气候的作用;这种简单的热力环流主要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在工厂和居民区之间建造绿地还具有:吸烟除尘、减低噪声、过滤空气、减轻污染等作用;如果在居民区和公路间建设绿地,绿地还具有吸烟除尘、美化环境、减低噪声,还可以调节汽车司机的情绪,提高交通安全性。
(28 分)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简图。
材料二:2011年澳大利亚出口商品构成
(1)凯恩斯、阿德莱德、悉尼三个城市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是 ,
一月份周边地区最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是 ,原因是该地属于 气候,此时天气 。(8 分)
(2)澳大利亚东部南北向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是 ,其支线向西延伸较短的原因是什么?(6 分)
(3)简述澳大利亚出口商品构成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6 分)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过度引用墨累-达令河中上游河水灌溉对下游自然环境
的影响。(8 分)
正确答案
(1)凯恩斯(2 分) 阿德莱德(2 分) 地中海气 (2 分) 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2 分)
(2)海岸线分布。(2 分)
原因:铁路支线以西地区气候干旱(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 )(2 分),人口和城市稀少(2 分)。
(3)特点:以矿物和金属(及燃料)等产品出口为主。(2 分)
原因:①矿产资源丰富;②采矿业发 ;③本国矿产品消费量较少。( 对 1 点2分,共 4 分)
(4)
①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2 分)
②海水倒灌,海岸线后退(海岸线侵蚀加剧);(2 分)
③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2 分)
④泥沙淤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2 分)
试题分析:
(1)凯恩斯是热带雨林气候,人口密度小,故生态环境最好。阿德莱德属地中海气候,一月份为夏季,该地气候炎热干燥,易导致火灾发生。
(2)东部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南北向的铁路线主要沿海岸线分布。
因铁路支线以西地区气候干旱,人口和城市稀少则支线向西延伸较短。
(3)因本国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不发达,矿产品消费量较少。所以其出口商品主要以矿物和金属(及燃料)等产品为主。
(4)河流中上游过渡引水灌溉会导致向下游输送水量减少,使下游河流沿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河口处沉积泥沙减少海岸线后退(海岸线侵蚀加剧);海水倒灌,出现咸潮;河流下游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读图13,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2)在“洋流分布模式图”中标出a、b、c、d四处洋流流向,d处洋流属于________(暖流或寒流)。e处洋流对“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的E处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 。
(3)D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___________ ,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 ___________ 。
(4)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________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主要受 _____ 条件控制。
(5)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全球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 ,进而对于沿海地区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图略 (2分)
(2)图略 寒流 增温增湿 (3分)
(3)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分)
(4)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4分)
(5)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等(任答1点),危及沿海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2分)
略
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被沙丘掩埋。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一般有哪些?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
________(要素)发生变化。
(2)在上述材料中,可以说明哪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3)下图是“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关系如何?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生物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它给人类的启示是: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3)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更干旱,因此,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关联。说明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起加剧作用。
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6分)
降水_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土壤_________;植被_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2分)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4分)
正确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试题分析: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
(2)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3)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10分)读下图“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比较表”,回答下列各题。(一般,广义的生物量是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能量,可用于指某种群、某类群生物的(如浮游动物)或整个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狭义的生物量仅指以重量表示的,可以是鲜重或干重。)
(1)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 向 递减。(4分)
(2)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导致地球上 ( )(单项选择)(2分)
(3)推测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正确答案
(1)(4分)赤道(低纬) 两极(高纬)
(2)(2分)A
(3)热带雨林分布在低纬,太阳辐射量大,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亚寒带针叶林相反。
略
读“亚洲部分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几千万年前,该地区距海洋较近,气候温暖湿润,现在却气候干燥,试简述其原因。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成因联系图中的恰当位置。
E.过度放牧 F.过度开垦 G.气候变暖变干
(3)结合上述成因联系图,分析人类为防治沙尘暴的发生可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潮湿气流北上,致使该地区气候变干。
(2)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分别是A D G C E F B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退耕还林还牧,合理放牧;植树造林,采取工程措施等。
本题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生态破坏为背景,考查理解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此地位于我国西部和中亚一带。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
正确答案
(1)光合
(2)太阳辐射
植物光合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20分)
(1)该湖泊是世界有名的内陆湖____________(湖泊名称)。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5分)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3)40多年前,图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5分)
正确答案
(l)咸海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人。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人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4)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本题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经纬度位置和湖泊的形状可以看出该湖泊是咸海,咸海周围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从图中1960?2000年咸海面积和形状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组织答案;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湖泊面积的不断姜缩,使该区域的水汽蒸发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某一个自然要素后,最终改变了整个地理环境,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