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 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______________。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正确答案

(1)3mol·L-1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通入CO2 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的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将NO2转化为NO;3NO2+H2O=2HNO3+NO

(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有无色变为红棕色

(6)ac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NO3- 在不同环境中的氧化性。

(1)实验一:①试管a、b中均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NO3溶液和等质量的铜片,加热,无明显现象;

②向试管a中加入v mL NaOH溶液,加热,无明显现象;

③向试管b中 加入v mL稀H2SO4,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利用如图装置探究不同浓度HNO3的氧化性。

①已知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电子移动方向。将铜、铁两极同时插入浓HNO3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指向铜,但迅速反转,指针偏向铁一端,此时铁作____(填“正” 或“负”)极;指针反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浓HNO3改为稀HNO3后,观察到电流计指针指向铜,此时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③铜溶解,生成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探究NO3-在酸、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性

(2)①正;铁在浓硝酸中迅速氧化,在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碍了内层铁进一步与浓硝酸反应(铁在浓硝酸中钝化);②NO3- + 4H+ +3e- = NO↑+ 2H2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主要是NO而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为达到此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2)在完成(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

(4)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NO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对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打开K,且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

(2)铜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仍为无色,溶液变为蓝色;3Cu+8H++2NO3-=3Cu2++2NO↑+4H2O

(3)验证无色气体为NO;将注射器F中的空气推入E中(或将E中的无色气体吸入到注射器中)

(4)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兼有防止溶液倒流的功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利用下面装置实现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过程如下:

I.取一段铜丝,用稀硫酸除去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Ⅱ.将洗涤后的铜丝做成匝数较多的螺旋状。

Ⅲ.按下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化学试剂。

(1)过程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Ⅱ将铜丝做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的后续操作如下:

①为使浓硝酸与铜丝接触,操作是___________。当红棕色气体较多时,轻抽注射 器使反应停止,关闭a,取下注射器。生成红棕色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控制b和分液漏斗活塞,玻璃管充满稀硝酸时,关闭b打开a,可见无色气体产生。稀硝酸充满玻璃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4)将3支盛满红棕色气体的小试管分别倒置在盛有常温水、热水和冰水的3只烧杯中,发现液面上升的高度明显不一致。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根据上表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②查阅资料:

a.NO2与水反应的实际过程为2NO2+H2O=HNO3+HNO2、3HNO2=HNO3+2NO↑+H2O

b.HNO2不稳定。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u2(OH)2CO3+4H+=2Cu2++CO2↑+3H2O

(2)增大铜丝与酸的接触面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3)①打开止水夹a和b,用注射器向装置中推入空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②将玻璃管中的NO2排出

(4)①温度越低,进入试管中的溶液越多;②温度降低,HNO2分解量减少,分解产生的NO气体量减少,所以进入试管中的溶液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用下面装置实现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过程如下:

I.取一段铜丝,用稀硫酸除去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Ⅱ.将洗涤后的铜丝做成匝数较多的螺旋状。

Ⅲ.按下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化学试剂。

(1)过程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Ⅱ将铜丝做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的后续操作如下:

①为使浓硝酸与铜丝接触.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红棕色气体较多时,轻抽注射器使反应停止,关闭a,取下注射器。

②换入另一注射器后,打开b和分液漏斗活塞,玻璃管充满稀硝酸时,关闭b打开a,可见无色气体产生。稀硝酸充满玻璃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NO+NO2+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3+NaNO2+H2O,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组成可表示为NOx。将该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被完全吸收时,x的取值范围应为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u2(OH)2CO3+4H+==2Cu2++CO2↑+3H2O

(2)增大铜丝与酸的接触面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3)打开止水夹a和b,从注射器中推入空气;将玻璃管中的NO2排出

(4)

下一知识点 : 硝酸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硝酸的性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