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共3229题
红细胞中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红细胞中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先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经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12层磷脂分子层.
故选:D.
如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②是组织液,可与血浆和细胞内液间相互渗透,也可渗入淋巴管形成淋巴,A正确;
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液体是细胞内液,B正确;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①的成分,C错误;
D、①②④构成内环境,①②④和③构成了体液,D错误.
故选:CD.
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说法的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A正确;
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确;
C、淋巴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泪液、肠液、尿液等都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D.
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体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脑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较多的CO2会进入毛细血管,使①比④处CO2 浓度高,A正确;
B、若组织细胞是骨骼肌细胞,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进入毛细血管,物质B可代表乳酸,B正确;
C、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可作用于垂体,因此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若组织细胞是胰岛细胞,饥饿时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进入毛细血管,使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高,D错误.
故选:D.
分析所示有关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乙图中的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A错误;
B、人体C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D(细胞内液),B错误;
C、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细胞内液(约占)大于细胞外液(约占
),即D的含量大于A+B+C,C正确;
D、B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D错误.
故选:C.
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错误;
D、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故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变慢,D正确.
故选:D.
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A正确;
B、在BC段,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与NaHCO3反应,B错误;
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D错误.
故选:A.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A正确;
B、pH的调节是通过体液中的缓冲物质调节的,没有神经调节,B错误;
C、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相互联系的,机体是同时调节的,血糖的调节有多种激素参与,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激素,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C正确;
D、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很强的,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研究人员用同种小鼠进行了某项实验,实验设计和结果如表所示,请据表分析回答:
(1)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______染液染色后加以判断.
(2)请拟定实验题目______.
(3)现有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雌雄小鼠各100只,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应如何对这些小鼠进行分组?______.表中所示的实验,自变量有______.
(4)甲组和乙组对照可说明______.上表实验结果可初步说明该中药制剂能对小鼠起什么作用?______.
(5)研究人员认为,还需要观察中药制剂单独使用时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请完善实验步骤:
①步骤一:按上表所示的实验设计的要求增加3组小鼠,并编号.
②步骤二:这3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还需分别喂0.05g、0.10g、0.15g的中药制剂共11天.同时在第8至11天注射______,并保持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
③步骤三:测量并统计实验结果,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上表的______组的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得出结论.
正确答案
解:(1)脂肪能被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橘红色,因此,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
(2)确定实验题目的一般规律是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用适当的连词将它们联系起来.探究的题目为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自变量为四环素和中药制剂,因变量为是肝脏脂肪含量,故题目可以确定为“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3)根据实验设计可知,应将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雌雄小鼠各100只分成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分析表格可知,实验自变量是否注射0.25mmol四环素,是否喂不同浓度的中药制剂.
(4)表中甲乙对照说明四环素使肝脏脂肪含量从0.49增加为6.51,所以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其余三组与乙组对照说明某种重要制剂对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含量具有抑制作用.
(5)②要观察中药制剂单独使用时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中药制剂必须为唯一的自变量,故要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将实验结果与甲组进行对照,分析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苏丹Ⅲ染液.
(2)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3)将这些小鼠分成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 是否注射0.25mmol 四环素,是否喂不同浓度的中药制剂.
(4)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 降低(或抑制).
(5)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甲
解析
解:(1)脂肪能被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橘红色,因此,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
(2)确定实验题目的一般规律是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用适当的连词将它们联系起来.探究的题目为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自变量为四环素和中药制剂,因变量为是肝脏脂肪含量,故题目可以确定为“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3)根据实验设计可知,应将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雌雄小鼠各100只分成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分析表格可知,实验自变量是否注射0.25mmol四环素,是否喂不同浓度的中药制剂.
(4)表中甲乙对照说明四环素使肝脏脂肪含量从0.49增加为6.51,所以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其余三组与乙组对照说明某种重要制剂对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含量具有抑制作用.
(5)②要观察中药制剂单独使用时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中药制剂必须为唯一的自变量,故要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将实验结果与甲组进行对照,分析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苏丹Ⅲ染液.
(2)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3)将这些小鼠分成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 是否注射0.25mmol 四环素,是否喂不同浓度的中药制剂.
(4)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 降低(或抑制).
(5)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甲
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
进入血液后,人体的即时反应是:
(1)碳酸钠与血液中的______缓冲对发生作用,相应的反应式:______
(2)所形成的______通过______(器官)以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______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正确答案
解:(1)缓冲对由一种强碱和一种弱酸组成,如NaHCO3/H2CO3,相应的反应式:Na2CO3+H2CO3→2NaHCO3.
(2)反应生成的NaHCO3是一种盐,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故答案为:
(l) NaHCO3/H2CO3 Na2CO3+H2CO3→2NaHCO3
(2)NaHCO3 肾脏 尿液
(3)pH
解析
解:(1)缓冲对由一种强碱和一种弱酸组成,如NaHCO3/H2CO3,相应的反应式:Na2CO3+H2CO3→2NaHCO3.
(2)反应生成的NaHCO3是一种盐,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故答案为:
(l) NaHCO3/H2CO3 Na2CO3+H2CO3→2NaHCO3
(2)NaHCO3 肾脏 尿液
(3)pH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因此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不会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A错误;
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
C、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因此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的,C正确;
D、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C.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对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血浆渗透压90%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B错误;
C、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C错误;
D、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D正确.
故选:B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