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中的鲫鱼不在同一个区域,A错误;
B、一个水库中所有的鱼不是同一种生物,B错误;
C、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是一个种群,C正确;
D、一片森林中所有生物不是同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C.
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A(自然状态)和种群B、C(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和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A正确;
B、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尤其是2龄级的数目都在增多,B正确;
C、种群A中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剧,D正确.
故选:C.
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据生存曲线可知,种群Ⅰ所代表的生物种群在生活史的幼年期,即0~1岁时期,死亡率较高,故此时期应重点保护;
据种群Ⅱ曲线可知,该曲线代表种群在幼年期死亡率较低,但在6~7岁时期死亡率较高,故该时期应重点保护.
故选:C.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A错误;
B、高山不同海拔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布,B错误;
C、种群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依据,C错误;
D、鱼类种群数量达到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快,故进行捕获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D.
种群密度是一个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影响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A正确;
B、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但没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更直接,D错误.
故选:A.
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某种细菌后所形成的一个菌落最可能是一个(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菌落是指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所以单个菌落中通常只有一种细菌,因此一个菌落属于一个种群.
故选:B.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则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
故选:B.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决定因素是______和______;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代表的类似.
正确答案
解:(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 mL).
(2)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故答案为:
(1)出生率 死亡率 30只/mL
(2)
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解析
解:(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 mL).
(2)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故答案为:
(1)出生率 死亡率 30只/mL
(2)
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例子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为多个物种,属于多个种群,A错误;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乔木为多个物种,属于多个种群,B错误;
C、一条小河中的大、小全部蝌蚪为多个物种,属于多个种群,C错误;
D、一块农田中的全部的蝮蛇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D.
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
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湖泊中有多种鱼,因此湖泊中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内蒙古草原上牛不止一种,因此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不是一个种群,②错误;
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③正确;
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④错误;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⑤正确.
故选:D.
(2015秋•祁东县校级月考)渔业生产中控制渔网网眼大小,其目的是使被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维持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利用网眼大的渔网进行捕鱼时,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结果使幼龄个体占的比例上升,则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故选:C.
(2015秋•孝义市期末)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能反应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A错误;
B、年龄组成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
C、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正确.
故选:D.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害虫不是一个物种,A错误;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为一个种群,B正确;
C、一座高山上的鸟,鸟不是一个物种,C错误;
D、一口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单细胞藻类包括多个物种,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A错误;
B、呈“J”型增长的种群,由于空间资源无限,增长率的大小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制约,B错误;
C、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
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D.
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最简单的测定方法是列出各物种的名录,A正确;
B、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优势种在争夺空间和资源上处优势地位,同时对群落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C正确;
D、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参与自然选择的生物因素,对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