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寄生虫和微生物   ②某一池塘中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BCD、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寄生虫和微生物,属于群落;②某一池塘中全部鱼类,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属于种群;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属于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图1所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1)在渔业生产中,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图1中图______所示类型.

(2)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希望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1中图______所示的类型.

(3)如图2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则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如图1中的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_____(年龄段)个体.

正确答案

解:(1)在渔业生产中,捕捞后,幼年个体较多,成年个体较少,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即图1中图A所示类型.

(2)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希望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即图1中图C所示的类型.

(3)如图2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分别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则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图A、图B、图C.

(4)假设如图1中的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所以我们应该特别保护幼年个体.

故答案为:

(1)A 

(2)C    

(3)图A、图B、图C    

(4)幼年

解析

解:(1)在渔业生产中,捕捞后,幼年个体较多,成年个体较少,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即图1中图A所示类型.

(2)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希望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即图1中图C所示的类型.

(3)如图2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分别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则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图A、图B、图C.

(4)假设如图1中的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所以我们应该特别保护幼年个体.

故答案为:

(1)A 

(2)C    

(3)图A、图B、图C    

(4)幼年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在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其增长率为零,A错误;

B、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但不会均为0,C错误;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种群密度最大,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火山喷发和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

B、“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即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C正确;

D、火山喷发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甲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图甲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4)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乙中曲线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正确答案

解:(1)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杂主观因素;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o→a段在适宜条件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密度升高;分析题图可知,③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群,灌木与草本植物相比比较高大,在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点之后,灌木的种群密度降低,在适宜的条件下高大的乔木将取代灌木成为优势种.

(2)植被扩大后,光合作用过程吸收二氧化碳增加.

(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4)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价值也越低.由于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所以防治成本为曲线I,作物价值为曲线II;选ABC三点中B点防治最好,此时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

故答案应为:

(1)随机取样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二氧化碳

(3)农药     分解者     无机物

(4)ⅠB

解析

解:(1)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杂主观因素;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o→a段在适宜条件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密度升高;分析题图可知,③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群,灌木与草本植物相比比较高大,在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点之后,灌木的种群密度降低,在适宜的条件下高大的乔木将取代灌木成为优势种.

(2)植被扩大后,光合作用过程吸收二氧化碳增加.

(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4)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价值也越低.由于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所以防治成本为曲线I,作物价值为曲线II;选ABC三点中B点防治最好,此时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

故答案应为:

(1)随机取样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二氧化碳

(3)农药     分解者     无机物

(4)Ⅰ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应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所以增长的更快,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③肺炎患者体内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没有包括所有生物,因此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属于种群;         

④一根枯木及其上所有生物属于生态系统.

因此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③②④.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BC错误;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

C一片农田中的全部生物

D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大熊猫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可能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可能包含多个物种,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B错误;

C.一片农田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C错误;

D.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大熊猫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种群死亡率过高

C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D群落结构太复杂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如果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处于衰退期,A正确;

B、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错误;

C、性别比例也会影响种群密度但是间接的,C错误;

D、种群结构复杂会使种群密度趋于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2N0

B1.44N0

C2.2N0

D3.6N0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2、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1.2倍,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Nt=N0(1.2)2=1.44N0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答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

Ⅰ.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

(1)曲线______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______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______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______

Ⅱ.图乙是将灰喜鹊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_____,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______点.

(2)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偏大/偏小/不变).

(3)如果人类为了改善生态景观,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______降低.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Ⅰ、Ⅱ、Ⅲ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Ⅱ.(1)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则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B-C点λ值增加,但λ<1,种群数量在减少,因此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C点.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3)如果人类为了改善生态景观,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故答案为:

(1)I  迁地   基因频率

(2)增长

(1)先增加后减少  C

(2)偏大

(3)多样性

解析

解:(1)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Ⅰ、Ⅱ、Ⅲ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Ⅱ.(1)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则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B-C点λ值增加,但λ<1,种群数量在减少,因此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C点.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3)如果人类为了改善生态景观,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故答案为:

(1)I  迁地   基因频率

(2)增长

(1)先增加后减少  C

(2)偏大

(3)多样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建构数学模型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方法之一.关于建构数学模型的步骤,正确的是(  )

①提出合理假设  ②检验修正  ③数学表达  ④观察对象,提出问题.

A①②⑧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①③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建构数学模型的步骤的步骤为:④观察对象,提出问题→①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数学表达→②检验修正.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 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 能力最强的是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伊1mm伊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3所示,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个/mL.

正确答案

解:(1)由图1、图2可知,pH改变后绿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其次是蓝藻.由图2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故推知其利用CO2能力最强.

(2)藻类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大量吸收CO2,代谢过程产生一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故培养液中需要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

(3)①藻类属于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来杀死细胞,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②由于样液藻类细胞的密度比较高,难以计数,在计数前将样液进行稀释;

③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统计数据时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4个酵母菌.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4×25=100个.计数区体积为1mm×1mm×0.1mm=0.1mm3=0.1×10-3 mL,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1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08个.

故答案为: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解析

解:(1)由图1、图2可知,pH改变后绿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其次是蓝藻.由图2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故推知其利用CO2能力最强.

(2)藻类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大量吸收CO2,代谢过程产生一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故培养液中需要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

(3)①藻类属于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来杀死细胞,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②由于样液藻类细胞的密度比较高,难以计数,在计数前将样液进行稀释;

③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统计数据时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4个酵母菌.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4×25=100个.计数区体积为1mm×1mm×0.1mm=0.1mm3=0.1×10-3 mL,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1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08个.

故答案为: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10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

B经调查该种群在第10年时为n,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

C该种群在20年内呈“S“型增长

D经调查该种群在第20年时的出生率为m,估算种群在此环境中的死亡率为m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分析曲线可知,第10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第10年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所以A错误.

B、若该种群在第10年时为n,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环境容纳量为2n.所以B正确.

C、分析曲线可知,该曲线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所以C正确.

D、由前面分析知,该种群在20年内呈“S“型增长,第20年时达到相对稳定的最大值,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因此该种群在第20年时的出生率为m,估算种群在此环境中的死亡率为m.所以D正确.

故应选A.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