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图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据图回答:

(1)在偏离最适温度或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的结果.

(2)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决定.

(3)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中三条曲线的最高点的差别可看出,当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32.5℃时,种群数量均会下降.在每一条曲线中分析,如温度为32.5℃时,相对湿度低于或高于90%时,种群数量也会下降.从以上两方面可看出,温度和湿度是有相互影响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

(3)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则第三年(两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N0λt=N0×1.32=1.69N0

故答案为:

(1)减少   另一个生态因子   综合作用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1.69N0

解析

解:(1)由图中三条曲线的最高点的差别可看出,当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32.5℃时,种群数量均会下降.在每一条曲线中分析,如温度为32.5℃时,相对湿度低于或高于90%时,种群数量也会下降.从以上两方面可看出,温度和湿度是有相互影响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

(3)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则第三年(两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N0λt=N0×1.32=1.69N0

故答案为:

(1)减少   另一个生态因子   综合作用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1.69N0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1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与外界保持平衡,A错误;

B、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B错误;

C、由于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罗非鱼在c点时达到最大值,所以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使其不能呈J型曲线增长,C正确;

D、一段时间后,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并且在K2附近波动,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机体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或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缺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营养不良    血浆的量

C增加食物    池塘中鱼群数量

D进食    促胰液素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故A正确.

B、营养不良,则血浆蛋白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含量下降;故B错误.

C、增加食物,则由于环境容纳量增加,池塘中鱼群数量增加;故C正确.

D、机体进食后,随着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可刺激小肠粘膜不断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进而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  )

A12000

B35000

C50000

D100000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题干提供的图形和分析可知:在1930年大约有12000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为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2N0

B1.44N0

C2.2N0

D3.6N0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2、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每年的增长率为0.2保持不变,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1.2倍,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Nt=N0(1.2)2=1.44N0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

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内源性因素的调节

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A正确;

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从最大值逐渐降为0,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它们之间呈负相关,B正确;

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而不是内源性因素的调节,C错误;

D、在家禽养殖中,应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故A错误.

B、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3年少;故B错误.

C、第1~6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增加;故C错误.

D、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

B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的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即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故A正确.

B、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故B错误.

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的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稳定性;故C错误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S”型增长;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Ⅰ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为了研究鲫鱼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他设计了如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请对该步骤进行补充,即写出上表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______

______

______

Ⅱ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如图甲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______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3)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__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

(4)在图乙中添加箭头和必要的文字,表示上述湿地的能量流动:

______

正确答案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Nt=N0•λt(其中,Nt代表t个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鱼的数量)

太阳能和化学能

垂直

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解析

解:Ⅰ数学模型的构建步骤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Ⅱ(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污水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

(2)湿地中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所以要控制流入人工湿地的污水量.

(4)生产者可以固定太阳能,然后随食物链流动,任何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都要被分解者分解,具体见图.

Ⅰ.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Nt=N0•λt(其中,Nt代表t个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鱼的数量)

Ⅱ.(1)太阳能和化学能     

(2)垂直

(3)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4)如图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由于B点种群密度比A点大,而生物量相当,所以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体长与种群密度成反比,所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

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不激烈,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C错误;

D、笠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既和体长有关,也和种群密度有关,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研究鱼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设计了如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请对该步骤进行补充,即写出上表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______. ②______.③______

(2)假设该池塘最多能够容纳5万尾鲫鱼生长,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______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

(3)在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估算方法是______,此方法是否适宜作为土壤动物调查的估算方法?______.理由是______

(4)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遭受破坏后的池塘重新养鱼的过程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数学模型的构建步骤是:①观察研究现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根据题干的信息“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该曲线为“J”型增长曲线,所以③是Nt=No•λt(其中,Nt代表t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o表示最初鱼的数量)

(2)池塘捕鱼时,当种群数量在时,种群的增长率最高,能够持续高产,所以应让池塘保持25000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

(3)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身体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因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4)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遭受破坏后的池塘重新养鱼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①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Nt=N0•λt(其中,Nt代表t个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鱼的数量)

(2)25000  

(3)标志重捕法   不适宜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4)次生演替

解析

解:(1)数学模型的构建步骤是:①观察研究现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根据题干的信息“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该曲线为“J”型增长曲线,所以③是Nt=No•λt(其中,Nt代表t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o表示最初鱼的数量)

(2)池塘捕鱼时,当种群数量在时,种群的增长率最高,能够持续高产,所以应让池塘保持25000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

(3)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身体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因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4)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遭受破坏后的池塘重新养鱼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①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Nt=N0•λt(其中,Nt代表t个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鱼的数量)

(2)25000  

(3)标志重捕法   不适宜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4)次生演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显示在某一群落中4种不同种群的生长情况,种群Ⅳ是一种自养型生物.根据图表曲线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种群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种群Ⅳ最可能成为______种群的食物

(3)______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下列各组因素中,在第5天~7天间对种群Ⅱ数量变化有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______

A.出生和死亡   B.迁入和迁出   C.食物的短缺和疾病   D.死亡或迁出.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种群Ⅲ数量的变化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以种群Ⅳ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随Ⅳ变化而变化,即Ⅳ增多时其增多,其增多时Ⅳ减少,由图可知,Ⅱ最可能是Ⅳ的捕食者.

(3)由图可知,种群Ⅱ以种群Ⅳ为食,而种群Ⅰ又以种群Ⅱ为食,所以Ⅰ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由图可知,种群Ⅱ在第5天至第7天种群数量下降,使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

故答案为:

(1)Ⅲ

(2)Ⅱ

(3)Ⅰ

(4)D

解析

解:(1)由图可知种群Ⅲ数量的变化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以种群Ⅳ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随Ⅳ变化而变化,即Ⅳ增多时其增多,其增多时Ⅳ减少,由图可知,Ⅱ最可能是Ⅳ的捕食者.

(3)由图可知,种群Ⅱ以种群Ⅳ为食,而种群Ⅰ又以种群Ⅱ为食,所以Ⅰ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由图可知,种群Ⅱ在第5天至第7天种群数量下降,使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

故答案为:

(1)Ⅲ

(2)Ⅱ

(3)Ⅰ

(4)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草履虫是原生动物的典型代表,当其培养密度大约在≥3000个/mL时,显微镜下观察效果较好.下面为不同培养温度和时间对草履虫密度的影响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前3天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

B当培养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草履虫密度差异显著

C若想较长时间保留较好的观察效果,可以将其培养在20℃或25℃条件下

D若想快速获得高密度,应该将其放在25℃条件下培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前3天中,20℃温度条件下,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A错误;

B.当培养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草履虫密度差异不太显著,特别是20℃和25℃温度条件下,B错误;

C.图可知若想较长时间保留较好的观察效果,可以将其培养在20℃或25℃条件下,C正确;

D.若想快速获得高密度,应该将其放在30℃条件下培养,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新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群落演替及其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都主要是生产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①生物钟群所在的环境气候、食物资源、天敌和以及疾病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①正确;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都将不断的增加,②正确;

③农田生态系统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种类和数目都较少则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③错误;

④群落演替及其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都主要是环境条件,④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B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多,A错误;

B.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多,原因能量逐级递减,从前一种生物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B正确;

C.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的,而不能倒过来流动,C正确;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正确.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