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B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C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A正确;

B、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B错误;

C、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C错误;

D、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一定区域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图,其中 K0表示野兔种群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野兔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甲图分析,野免的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a~c段其种群增长的λ值(λ表示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的变化情况是______.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乙图中所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

(3)乙图中C属于______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______

(4)若A中能量为1.5×109kJ,B中能量为1.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野兔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c段其种群增长的λ值(λ表示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的变化情况是逐渐减小.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缺少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乙图中的C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4)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仓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2.4×108kJ,故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l.5×109)×100%=16%.

故答案为:

(1)S  逐渐减小    捕食、竞争、寄生

(2)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第一     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4)16%

解析

解:(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c段其种群增长的λ值(λ表示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的变化情况是逐渐减小.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缺少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乙图中的C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4)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仓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2.4×108kJ,故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l.5×109)×100%=16%.

故答案为:

(1)S  逐渐减小    捕食、竞争、寄生

(2)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第一     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4)1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实验小组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在食物保证充足的培养条件下,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成虫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应该在______期间.

(2)根据表中数据推测,K值出现的时间应该在______.若在37天后,成虫数量不再继续增加,保持稳定甚至还有所下降,说明该果蝇种群的K值为______

(3)从第25天以后,成虫数量增长明显变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奶瓶中的成虫数量增长曲线应该呈______型.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在第17天-21天,成虫数量增多了207-131=76只,最多,所以成虫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应该在第17天-21天期间.

(2)表中数据显示,成虫数量在不断增多,所以K值出现的时间应该在第37天或第37天以后.如果在37天后,成虫数量不再继续增加,则该果蝇种群的K值为341只.

(3)从第25天以后,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成虫数量增长明显变缓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4)从第25天以后,成虫数量增长明显变缓,甚至达到K值,所以奶瓶中的成虫数量增长曲线应该呈S型.

答案:(1)第17天-21天

(2)第37天或第37天以后    341只

(3)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4)“S”型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在第17天-21天,成虫数量增多了207-131=76只,最多,所以成虫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应该在第17天-21天期间.

(2)表中数据显示,成虫数量在不断增多,所以K值出现的时间应该在第37天或第37天以后.如果在37天后,成虫数量不再继续增加,则该果蝇种群的K值为341只.

(3)从第25天以后,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成虫数量增长明显变缓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4)从第25天以后,成虫数量增长明显变缓,甚至达到K值,所以奶瓶中的成虫数量增长曲线应该呈S型.

答案:(1)第17天-21天

(2)第37天或第37天以后    341只

(3)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4)“S”型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北美唯一的皮毛商业中心,它保存了多年的皮毛统计资料.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从1924年起利用该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作出图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猞猁和雪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埃尔顿是利用标记重捕法对它们的种群数量进行估算的

B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存在的相关性表现在猞猁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减少

C猞猁制约着雪兔的种群数量,另一些植食性动物数量也相对稳定,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相对稳定

D从多年的调查看,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猞猁和雪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该用标记重捕法对它们的种群数量进行估算,但埃尔顿是从1924年起利用该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作出图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A错误;

B、由于存在食物链草→雪兔→猞猁和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所以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存在的相关性表现在猞猁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减少,B正确;

C、猞猁制约着雪兔的种群数量,另一些植食性动物数量也相对稳定,各营养级生物保持动态平衡,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相对稳定,C正确;

D、从多年的调查看,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而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是鱼类等海洋生物的饵料,其生长状况受紫外线B波段(UV-B)辐射量的影响.科学家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其结果如下:

实验设计如下:

(一)材料用具:含小球藻的培养液、紫外灯(产生UV-B)、培养箱、培养皿、固定液、显微镜等.

(二)请你补充实验步骤:

(1)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A0、Al、…A5,分别加等量的含小球藻的培养液.

(2)______,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______

(三)请完成对实验的分析:

(1)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______个.

(2)A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

(3)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106个/ml,则A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______

(4)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二)(2)由表可知,在6个培养皿中加入小球藻后,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1)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0.2J/m2和0.8J/m2能促进小球藻生长.

(2)A0培养皿的辐射量为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3)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106个/ml,可见环境容纳量(K值)是8×106个/ml.当种群密度为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所以A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4×106个/ml.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故答案为:

(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

(3)观察计数并记录

(1)2个                    

(2)对照   减少实验误差

(3)4×106个/ml

(4)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解析

解:(二)(2)由表可知,在6个培养皿中加入小球藻后,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1)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0.2J/m2和0.8J/m2能促进小球藻生长.

(2)A0培养皿的辐射量为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3)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106个/ml,可见环境容纳量(K值)是8×106个/ml.当种群密度为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所以A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4×106个/ml.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故答案为:

(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

(3)观察计数并记录

(1)2个                    

(2)对照   减少实验误差

(3)4×106个/ml

(4)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  )

A种群密度最大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增长速率大于零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属于增长型;当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达到稳定期.此时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A、在停止增长时,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A正确;

B、在停止增长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比例适当,B错误;

C、在停止增长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但都不为零,C错误;

D、在停止增长时,增长速率几乎为0,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某种群10年内增长倍数(λ)的变化趋势,正确的说法是(  )

A0-5年种群基本没有环境压力

B5-7年种群的数量一直减少

C7-9年种群数量稳步上升

D9-10年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由图可知,1~5年内,种群数量指数增长,呈J型曲线,没有环境压力,A正确;

B、5-7年种群数量增长倍数(λ)一直大于0,故其数量一直增加,B错误;

C、7-9年种群数量增长倍数(λ)一直增大,数量增长迅速,C错误;

D、9-10年种群数量增长倍数(λ)大于0,保持增长状态,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的人工池塘中养了一种淡水藻类--水绵.池塘里的水含有100 毫摩尔的氮,15毫摩尔的磷和丰富的其他营养成分.随时间的推移,他们采集了如表的数据据上表分析,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在培养的第 6-7天时,水绵的种群数量增长已经达到稳定

B从上表可以看出,种群数量波动符合逻辑斯蒂曲线

C可以推断此环境的容纳量 K值可能为 7300左右

D在池塘环境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水绵的种群数量不会超过池塘的最大容纳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据表格分析,培养的第 6-7天时,水绵的种群数量依然增长,A错误;

B、据上表分析,种群数量增加,无法看出趋于稳定,因此不一定符合逻辑斯蒂曲线,B错误;

C、表格中种群数量最大值为7302,因此环境的容纳量(K值)可能为 7300左右,C正确;

D、在池塘环境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水绵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可能急剧增加,超过池塘的最大容纳量,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75%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

A400a•0.75m

B0.75a•400m

Ca•300m

D300am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75%×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75%×400×75%×400=a×(75%×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75%×400×75%×400×75%×400=a×(75%×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75%×400)m=a×300m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呈现J型曲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A正确;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C正确;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动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影响图②所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最直接因素可能是食物的增加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可推测为过度放牧,A正确;

B、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B正确;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C错误;

D、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左右,有利于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B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C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是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A错误;

B、两幅图显示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B正确;

C、生物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C正确;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增长率为0,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对花岩溪进行调查时发现,某种群数量变化具有四种可能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J”型曲线,则其种群增长率______.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

化可引起种群的______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2)通过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花岩溪的白鹭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则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种群的能量将会______,原因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3)干旱能抑制引起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该种群为东亚飞蝗,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可能为图中曲线______,这种丝状菌与蝗虫的关系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对于J型增长曲线,每年的增长率是不变的;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增加,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减少,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减少;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

(3)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最少;丝状菌能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抑制丝状菌生长,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即曲线I符合.丝状菌与蝗虫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答案为:

(1)不变    基因频率

(2)减少

(3)Ⅰ寄生

解析

解:(1)对于J型增长曲线,每年的增长率是不变的;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增加,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减少,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减少;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

(3)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最少;丝状菌能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抑制丝状菌生长,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即曲线I符合.丝状菌与蝗虫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答案为:

(1)不变    基因频率

(2)减少

(3)Ⅰ寄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常作为生物学研究的材料.

(1)以下是用不同辐射剂量的紫外线B波段( UV-B)对小球藻生长状况影响的对照研究(注:小球藻最初接种量为1.5×105个/mL)

①血球计数板计数室400个小方格的总容积是O.lmm3,本实验计数之前是否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______.在所用的UV-B辐射剂量中,能抑制小球藻生长的最小剂量是______ 为减小实验数据误差,本实验还应______

②科学家还发现高剂量的UV-B辐射对其他海藻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这可能导致海洋生物总量减少.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UV-B辐射剂量增高导致______

(2)用如图所示的密封装置,I和Ⅱ分别培养小球藻(B、C两试管中小球藻的培养条件和起始数量相同,A.D两瓶中液面上铺满一层石蜡油),置于相同适宜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小球藻光合速率较快的是______试管,其原因是______.请写出D瓶中发生的呼吸作用的反应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在对小球藻的相对含量进行计数之前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当所用的UV-B辐射剂量为0.8J/m2,小球藻的相对含量在增加;当所用的UV-B辐射剂量为1.6J/m2,小球藻的相对含量开始减少,所以能抑制小球藻生长的最小剂量是1.6J/m2.进行实验时,为减小实验数据误差,要进行重复实验(或重复计数)并计算平均值.

②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UV-B辐射剂量增高导致生产者(或海藻)数量减少,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最终导致海洋生物总量减少.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C02,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02.所以置于相同适宜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小球藻光合速率较快的是B试管.

D瓶中发生的呼吸作用产物是乳酸,反应式为

答案:(1)①不需要   1.6 J/m2      进行重复实验(或重复计数)并计算平均值

②生产者(或海藻)数量减少,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

(2)B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0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02  

解析

解:(1)①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在对小球藻的相对含量进行计数之前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当所用的UV-B辐射剂量为0.8J/m2,小球藻的相对含量在增加;当所用的UV-B辐射剂量为1.6J/m2,小球藻的相对含量开始减少,所以能抑制小球藻生长的最小剂量是1.6J/m2.进行实验时,为减小实验数据误差,要进行重复实验(或重复计数)并计算平均值.

②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UV-B辐射剂量增高导致生产者(或海藻)数量减少,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最终导致海洋生物总量减少.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C02,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02.所以置于相同适宜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小球藻光合速率较快的是B试管.

D瓶中发生的呼吸作用产物是乳酸,反应式为

答案:(1)①不需要   1.6 J/m2      进行重复实验(或重复计数)并计算平均值

②生产者(或海藻)数量减少,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

(2)B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0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0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鼠和X为捕食关系,其中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X为捕食者,A错误;

B.客观上物种X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B正确;

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80左右,C错误;

D.在第5--8年时,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错误.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