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如图表示某处子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4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牧草减少,使动物种群数量减少;故A正确.
B、若图②所示为湖泊中草鱼的数量,b点后的变化与空间、营养等环境因素有关,使得环境容纳量增加,而繁殖能力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故B错误.
C、图③中c点后该种群灭绝,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故C正确.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使害虫种群快速增长,则达不到理想效果;故D正确.
故选B.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A正确;
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B正确;
C、在一个新物种引入新地区后,开始一段时间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C错误;
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C.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变化,绘制如下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M→N过程中鹿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
B、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但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多种,例如: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所以M点时梅花鹿的年龄结构不一定是衰退型,B错误;
C、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所以M点数量不能表示梅花鹿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图中曲线波动幅度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小,D错误.
故选:A.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调查了野生桑蚕种群的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甲)和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甲和图乙可知,说明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
B、蚕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蚕种群密度与病毒感染率变化趋势一致,所以随着野生桑蚕种群密度的增长,病毒感染率升高,B正确;
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C正确;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故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不是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D.
原产于墨西哥的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占地为王,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泛滥成灾的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说明我国西南地区气候适宜紫茎泽兰的生长,才能“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A正确;
B、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在我国缺乏天敌,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B正确;
C、脱离原产地后,去与其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使得种群数量持续增加,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因此“一旦脱离原产地,不一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因此“生命力不一定强”,D错误.
故选:ABC.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A正确;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值最大,C正确;
D、红火蚁侵入我国,大量繁殖,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曲线,D正确.
故选:B.
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优势种发生了改变,A正确;
B、甲的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错误;
C、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气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错误.
故选:A.
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害虫的数量降低,因而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减慢,A错误;
B、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B正确;
C、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仍存在相互作用,C错误;
D、随着蜘蛛的进一步捕食,害虫会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也会减少,最终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某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影响的调查结果,其中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请回答:
(1)若要调查湖水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群数量,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有人认为,在从贫营养化到富营养化的过程中,湖泊中发生了群落演替,他的判断理由是______.湖泊中微囊藻与其他两种藻类的关系是______,这些藻类吸收N、P的方式是______.
(2)在______水体中,最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此时人获得的大部分能量的食物链是______.
(3)高度富营养化的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之一是投入红螺菌,从结构上分析,这种生物与毛霉的主要区别是______;红螺菌在无有机物的条件下,可利用光能,固定CO2生成有机物;在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它又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由此可见,红螺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关于调查种群密度,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若要调查湖水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群数量,可采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根据图示,湖泊中藻类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因此从贫营养化到富营养化的过程中,湖泊中发生了群落演替.湖泊中微囊藻与其他两种藻类的关系是竞争,这些藻类吸收N、P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2)由于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在中营养化水体中,脆杆藻数目较多,最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此时人获得的大部分能量的食物链是脆杆藻→鱼→人.
(3)红螺菌属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毛霉的主要区别是红螺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由于红螺菌在无有机物的条件下,可利用光能,固定CO2生成有机物,所以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又由于红螺菌在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它又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所以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又可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
(1)抽样检测 湖泊中藻类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 竞争 主动运输
(2)中营养化 脆杆藻→鱼→人
(3)红螺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生产者或分解者
解析
解:(1)关于调查种群密度,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若要调查湖水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群数量,可采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根据图示,湖泊中藻类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因此从贫营养化到富营养化的过程中,湖泊中发生了群落演替.湖泊中微囊藻与其他两种藻类的关系是竞争,这些藻类吸收N、P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2)由于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在中营养化水体中,脆杆藻数目较多,最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此时人获得的大部分能量的食物链是脆杆藻→鱼→人.
(3)红螺菌属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毛霉的主要区别是红螺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由于红螺菌在无有机物的条件下,可利用光能,固定CO2生成有机物,所以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又由于红螺菌在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它又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所以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又可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
(1)抽样检测 湖泊中藻类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 竞争 主动运输
(2)中营养化 脆杆藻→鱼→人
(3)红螺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生产者或分解者
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技术及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探究淀粉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时也需要设计预实验,A错误;
B、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只能证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B错误;
C、运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包括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C正确;
D、孟德尔的提出的解释属于“提出假设”内容,推理内容为测交结果,D错误.
故选:C.
(2014秋•滦南县期中)关于自然界中生物群众“S”型增长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不会无限增长,A错误;
BD、“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B错误、D正确;
C、达到K值后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故选:CD.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K值发生改变,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B正确;
C、食物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K值发生变化,所以出生率仍有可能会超过死亡率,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某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在a~b段的增长速率逐渐下降,A正确;
B、蝗灾导致农田荒芜,由于有土壤条件,所以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
C、在b时对作物多次喷洒同种杀虫剂,由于抗虫的蝗虫逐渐增多,可能导致c点出现,C正确;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降低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温度为32.5℃、湿度为90%,种群数量最大,A错误;
B、由图可知,当湿度相同时,温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不同;当温度相同时,湿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也不同,说明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
C、由图可知,当湿度相同时,温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不同,C正确;
D、由图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D正确.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