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6-10至6-25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B6-30至7-10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7-10前增长速率与棉蚜数量呈正相关

D7-10后仍有大量棉蚜产生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6-10至6-25种群数量增加,但种群增长率发生改变,不属于指数增长,A错误;

B、6-30至7-10种群的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

C、种群数量呈现S型,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与棉蚜数量不呈正相关,C错误;

D、7-10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有大量棉蚜产生,也有大量死亡,但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某一时间段内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图中实线从A点至B点的过程显示出(  )

A环境中的限制因素没有起作用

B环境中没有太多的捕食者

C鹿群中死亡的数量大于新生的鹿的数量

D鹿群中新生的数量大于死亡的鹿的数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环境中的限制因素在起作用,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上下,A错误;

B、鹿的种群数量减少,可能是捕食者增多导致的,B错误;

CD、鹿群中死亡的数量大于新生的鹿的数量,即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导致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图中没有显示食物与蝌蚪存活率的关系,A错误;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在图中并没有信息,图中给出的信息是达到“开始变态”(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所需的时间,而此时间与密度成正相关,B错误;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错误;

D、种群密度越大,达到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蝌蚪体重)的时间越长,即进入变态发育阶段耗时渐长.达到160只时,蝌蚪达不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因而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年5月16日12时起至8月1日12时止,我省实行农业部伏季休渔规定.下列有关休渔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海洋濒危生物

B减少海洋环境污染

C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

D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实行“伏季休渔”,时间主要是在鱼的繁殖期,以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衣藻是自养生物,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空间、营养等条件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是鱼类等海洋生物的饵料,其生长状况受紫外线B波段( UV-B)辐射量的影响.科学家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其结果如表:

实验设计如下:

一、材料用具:含小球藻的培养液、紫外灯(产生UV-B)、培养箱、培养皿、固定液、显微镜等.

二、请你补充实验步骤:

(1)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A0、Al、…A5,分别加等量的含小球藻的培养液.

(2)______,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______

三、请完成对实验的分析:

(1)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______个.

(2)请根据实验结果在答题纸上绘出辐射量与小球藻数量的关系曲线.______

(3)A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

(4)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106个/mL,则A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______

(5)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二)(2)由表可知,在6个培养皿中加入小球藻后,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1)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0.2J/m2和0.8J/m2能促进小球藻生长.

(2)根据表格的数据做出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数值,找到各个点的位置,然后将各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具体图形见答案.

(3)A0培养皿的辐射量为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4)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106个/ml,可见环境容纳量(K值)是8×106个/ml.当种群密度为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所以A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4×106个/ml.

(5)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故答案为:

二、(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

(3)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

(1)2个                    

(2)

(3)对照   减少实验误差

(4)4×106个/ml

(5)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解析

解:(二)(2)由表可知,在6个培养皿中加入小球藻后,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1)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0.2J/m2和0.8J/m2能促进小球藻生长.

(2)根据表格的数据做出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数值,找到各个点的位置,然后将各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具体图形见答案.

(3)A0培养皿的辐射量为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4)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106个/ml,可见环境容纳量(K值)是8×106个/ml.当种群密度为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所以A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4×106个/ml.

(5)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故答案为:

二、(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

(3)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

(1)2个                    

(2)

(3)对照   减少实验误差

(4)4×106个/ml

(5)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如图表示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种群迁入,其中0月时为蝗虫迁入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2月蝗虫种群呈指数增长

B2月一定迁入了蝗虫的天敌

C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稳定平稳密度

D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稳定性比0~2月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0~2月蝗虫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加,使得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而指数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

B、2月时种群增长率下降,说明可能迁入了蝗虫的天敌或者竞争者,B错误;

C、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最大值,稳定的平稳密度第7月后,C错误;

D、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物种数量比0~2月高,说明自我调节能力强,稳定性高,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海域小黄鱼种群现存量约2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200吨,为充分利用小黄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小黄鱼的量为(  )

A2000吨

B1100吨

C不超过200吨

D约100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正常状态下,小黄鱼种群每年最多可增加200吨.为保证不影响小黄鱼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又充分利用资源,最多捕捞量应小于或等于最大增长量,若大于最大增长量,将危及小黄鱼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1)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蔓延,疯狂吞噬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直接导致______下降.科研人员将一定数量的鸭子放到稻田和茭白田中,一段时间之后,采用______法调查,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许多农作物的叶子却被鸭子毁坏了.

(3)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因此可用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实验结果证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鸟类、鳖等以福寿螺为食,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数量增长.

(2)由于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食物等方面都很优越,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由于福寿螺疯狂吞噬水稻等水生作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式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福寿螺活动能力极弱,因此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的种群密度.

(3)从题图上看,采用中华鳖生物防治的结果,数量明显减少的是在6~7月(6月中旬~7月中旬).从题图中对照组的曲线看,6~7月(6月中旬~7月中旬)福寿螺几乎没有增加个体数,也即出生率基本为零,从而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

(4)从图示曲线可知: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故答案为:

(1)捕食关系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样方

(3)6~7(6月中旬~7中旬)     成年(生殖期)   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4)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用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比用鸭子好)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鸟类、鳖等以福寿螺为食,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数量增长.

(2)由于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食物等方面都很优越,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由于福寿螺疯狂吞噬水稻等水生作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式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福寿螺活动能力极弱,因此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的种群密度.

(3)从题图上看,采用中华鳖生物防治的结果,数量明显减少的是在6~7月(6月中旬~7月中旬).从题图中对照组的曲线看,6~7月(6月中旬~7月中旬)福寿螺几乎没有增加个体数,也即出生率基本为零,从而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

(4)从图示曲线可知: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故答案为:

(1)捕食关系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样方

(3)6~7(6月中旬~7中旬)     成年(生殖期)   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4)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用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比用鸭子好)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某个温带自然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群密度的季节性变化,据图不可以得出的信息或结论是(  )

A种群的数量经常发生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等情况

B春末及夏季,湖中的营养物质因藻类大量生长繁殖而减少,且部分藻类因高温而死亡,所以营养物质较少、藻类较少

C秋季,因部分死亡的藻类被分解者分解,致营养物质少量增加,故藻类又出现小幅度的增长

D该图所示的营养物主要指等各种无机盐离子和各种有机物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种群的数量受温度、营养物质、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等情况,A正确;

B、春末及夏季,湖中的营养物质因藻类大量生长繁殖而减少,且部分藻类因高温而死亡,藻类也较少,B正确;

C、秋季,因部分死亡的藻类被分解者分解,致营养物质少量增加,故藻类又出现小幅度的增长,C正确;

D、从图中不能得知营养物质的成分,且植物的营养物质为各种无机盐离子,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如图甲),飞蛙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如图乙).

材料二:在一生态系统中,对A、B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图丙.

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

(1)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

(2)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______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3)A、B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在3、4月份A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______.A、B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甲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时,纵坐标产卵数量最多,即比其他湿度产卵量都多;

(2)根据图乙飞蝗的发生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雨量上升飞蝗的发生量减少,雨量下降则飞蝗的发生量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气候干燥时飞蝗发生量将变大,

环境容纳量升高,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3)根据图丙A、B两条曲线的关系是捕食,先增先减的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3、4月份A种群数量的下降,捕食者B此时数量正在增大,所以原因是B种群数量的增长,捕食掉大量A;据图分析,A、B种群数量变化具有周期性,周期大约是12个月,即一年.

故答案为:(1)多 

(2)变大     因为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3)捕食      B种群数量的增长,捕食掉大量A     1年(或12个月).

解析

解:(1)根据图甲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时,纵坐标产卵数量最多,即比其他湿度产卵量都多;

(2)根据图乙飞蝗的发生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雨量上升飞蝗的发生量减少,雨量下降则飞蝗的发生量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气候干燥时飞蝗发生量将变大,

环境容纳量升高,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3)根据图丙A、B两条曲线的关系是捕食,先增先减的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3、4月份A种群数量的下降,捕食者B此时数量正在增大,所以原因是B种群数量的增长,捕食掉大量A;据图分析,A、B种群数量变化具有周期性,周期大约是12个月,即一年.

故答案为:(1)多 

(2)变大     因为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3)捕食      B种群数量的增长,捕食掉大量A     1年(或12个月).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图中无法判断群落甲物种情况,另外一般情况下,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甲出现的波动较大,B错误;

C、群落甲、乙随着环境变化,群落出现波动,最终恢复原状,说明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C正确;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将由其他物种代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未被破坏,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种群B、C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人为干扰对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A中低龄级黄杉个体数量大于种群B

C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有利于低龄级黄杉的生长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导致其垂直结构的层次简单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种群B幼年个体数变多,表现为增长型,B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故A错误.

B、种群B中低龄级黄杉个体数量大于种群A;故B错误.

C、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则种内斗争减弱,有利于低龄级黄杉的生长;故C正确.

D、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2是捕食者;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

B在喷撒农药后的BC段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其中物种1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物种2

C在BC段物种1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喷撒的农药对物种1的影响而不是物种2的作用

D根据D点对应的数值,两物种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以计算为:()×100%=15%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2先减少为被捕食者;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2随物种1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

B、抵抗力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而不是某一物种的,B错误;

C、在BC段如果没有喷撒的农药,则物种1的数量应是上升的,物种2没有使它下降的趋势,故在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喷撒的农药对物种1的影响而不是物种2的作用,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我们一般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但也可以引申为数量的变化,但也应是同化量与同化量之比,而不是现存量,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两种一年生昆虫调查后发现,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保保持在0.3,乙昆虫每年的λ值保持在0.8,则第三年时,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为(  )

A0.009m  0.64n

B1.69m   3.24n

C0.09m  3.24n

D1.69m   0.64n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每年的增长率为0.3保持不变,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1.3倍,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Nt=m(1.3)2=1.69m.

第一年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λ值保持在0.8,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0.8倍,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Nt=n(0.8)2=0.64n.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