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某实验小组探究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则该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环境容纳量是指“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据表格数据可知,草履虫数量在第9天时达到最大,故环境容纳量为232.
故选:A.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研究某时间段中两岛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每一个岛上的鸟类会有多个物种,所以每个岛上均有较多的基因库,A错误;
B、由右面的坐标曲线可知,两岛上的鸟类数量最终趋于相同,B正确;
C、由于鸟类位于两个不同的岛上,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但两岛上鸟,有的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可能由于甲岛的环境变化大,从而选择出较多的适应环境的鸟类,D错误.
故选:B.
在种群的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_____.
正确答案
出生率、死亡率
解析
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应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故答案为:出生率、死亡率
温州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到第9年时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乌鸦种群数量在第9年以前呈逻辑斯蒂型增长(“S”型增长),A选项错误.
B、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B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C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D选项正确.
故选:D.
若某种群有成鼠b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32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第一代产生的子代为:×32=b×16;
第二代产生的子代为:×32××
×32=b×162.
…
则第n代产生的子代为:16n×b.
故选:C.
生态学家高斯(Gause)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d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对此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受到营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
B、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说明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375,B正确;
C、不同的生物在相同的环境里,K值不一定相同,C错误;
D、K值受到营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不同,D正确.
本选:ABD.
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分析,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
B、据图分析,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无法判断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是否增加,B错误;
C、夏季是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C正确;
D、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比例,D错误.
故选:AC.
(多选题)在水被污染至黑臭的过程中,水中微生物的变化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水被污染至黑臭的过程中,由于水体缺乏氧气,好氧微生物减少,而厌氧微生物逐渐增多,A错误,B正确;
CD、水中恶化,大量水生生物死亡,进一步消耗氧气,为厌氧微生物创造条件,C正确,D错误.
故选:BC.
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 )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度放牧和鼠害说明鼠与羊呈上升趋势,甲乙所以是鼠和羊.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说明鼠大量减少,乙是鼠,那么甲是羊,丙就是狐.狐有了食物,呈上升趋势,导致鼠减少.
故选:C.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AB正确;
C、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会更大,C错误;
D、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D正确.
故选:C.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
B、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但不能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B错误;
C、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捕食、竞争,也可能是互利共生、寄生等,C错误;
D、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小于时进行捕杀,因为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D错误.
故选:A.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选:A.
福寿螺会啃食水稻造成减产.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福寿螺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卵块密度,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真接看出6月中旬~7月中旬放养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数下降幅度最明显,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8~9月份放养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福寿螺数量下降,从而使其产生的卵减少,C错误;
D、该生物防治可以减少福寿螺啃食水稻,使流向福寿螺的能量流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同时可使水稻增产,从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D正确.
故选:C.
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上升
下降
波动
灭绝
解析
解: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将会有上升、下降、波动和灭绝变化情况.
故答案为:
上升 下降 波动 灭绝
2009年9月11日齐鲁晚报刊登了“围剿”美国白蛾的图片.据报道美国白蛾在山东省危害严重,人们采取飞机喷洒农药、引进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等多种方法来对抗虫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美国白蛾属于外来物种,之所以能在我国大量繁殖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宜(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A正确;
B、白蛾的种群是由其幼虫、蛹、成虫组成的,B正确;
C、消灭和控制这种白蛾的最有效方法是生物控制,如利用性引诱剂、引进天敌等方法,这样可以控制害虫,还能保护环境,C错误;
D、引进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可以有效控制白蛾大量繁殖,保持低密度水平,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