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由于捕猎的原因,在19世纪末北方象海豹的种群已经下降到了20只.其后,由于人工圈养该种群又回升到超过了30000只.整个过程(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无法判断是否为J型增长,A错误;
B、由“人工圈养”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小,进而影响的变异,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率低,不利于进化,C错误;
D、变异频率低,也不利于种群基因库的扩大,D错误.
故选:B.
在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对此项措施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网眼较大时,只能使幼小个体得以逃脱,但不能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A错误;
B、网眼较大时,幼小可以可以逃脱,使幼年个体数目多于老年个体,这样可以使种群的年龄结构保持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B正确;
C、网眼较大时,幼小可以可以逃脱,这样可以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正确;
D、使用的网眼尺寸较大时,更多幼小的个体可以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D正确.
故选:A.
为研究重金属污染物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杜氏盐藻分别置于A~E五种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定期取藻液测定杜氏盐藻密度,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解可知,1~8天内,在A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种群数量迅速增加,8~12天时,种群数量增加减缓,12天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的数量增长属于典型的“S”型增长,故A正确;
B、A培养液16天时,杜氏盐藻种群的数量早已经达到了K值,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已经被消耗子很多,因此种内竞争程度强,即第8天时比第16天时竞争强度弱,故B错误;
C、分析图解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含Pb2+(或B、C、D、E)培养液中的杜氏盐藻密度比不含Pb2+(或A)培养液的小,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杜氏盐藻密度越小,说明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故C正确;
D、图中可以看出,重金属污染物Pb2+浓度越高,杜氏盐藻密度越小,而且浓度越大该作用越强,故D正确.
故选B.
(2016•温州一模)如图为矛隼在某地区70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无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种群的在前40年内数量呈周期波动,A错误;
B、前40年,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00只左右,B错误;
C、图中P点到Q点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增长,C错误;
D、病原物对该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使种群的数量降低,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正确.
故选:D.
如图所示,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______ 现象,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这说明______.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______,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 (前或后),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______,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体色起______ 作用.
正确答案
适应
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增加
减少
自然选择
解析
解:(1)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使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表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是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因此白色老鼠的数量增加;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是不有利变异,不能适应环境,因此白色老鼠的数量减少.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体色起 自然选择作用,即自然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
(1)适应 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2)增加 减少 自然选择
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然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A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由于两者是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的原因,A错误;
B、在B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B正确;
C、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变慢,甚至减少,C错误;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的捕食被捕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D错误.
故选:B.
下列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温度属于外源性激素,A错误;
B、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激素,B正确;
C、湿度属于外源性激素,C错误;
D、疾病属于外源性激素,D错误.
故选:B.
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有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增长率下降,A错误;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但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B错误;
C、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所以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C正确;
D、同一种群的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不是始终保持固定,D错误.
故选C.
结合图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示可知,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图示为a、b两植物细胞在某高渗溶液中的失水量,浓度差越大,则失水越多,故A细胞液浓度低于B细胞,B错误;
C、减数分裂时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有两种类型,故不可能同时产生AXw、aXw、AY、aY四种精子,C错误;
D、在此环境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D错误.
故选:A.
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①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之处的内容.
②表中Nt=N0•λt成立的前提条件(答两条即可)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①______②______.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除了用上述数学方程式表示外.还可以用______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______.
正确答案
数学形式
资源充分
空间充足
气候适宜等
3000×(1.0147)30
退田还湖
引入天敌
曲线图
增长趋势
解析
解:(1)①对照右栏可知,Ⅱ中应用数学形式表达.
②表中Nt=N0•λt是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前提条件是湖洲地的食物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
③根据题意,N1=3000,λ=1+1.47%=1.0147,t=30,代入Nt=N0•λt,因此N30=3000×(1.0147)30.
(2)通过控制东方田鼠的生存条件,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等.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除了用上述数学方程式表示外.还可以用曲线图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答案为:
(1)①数学形式 ②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 ③3000×(1.0147)30
(2)退田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引入天敌等
(3)曲线图 增长趋势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一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A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可推测原因为过度放牧,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下降,A正确;
B、图B所示b点后K值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食物、空间增大,而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加不会使K值变化,B错误;
C、图C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可能是天敌大量入侵造成的,C正确;
D、图D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维持平衡的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用以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正确.
故选:B.
如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
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
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
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对应条件c;
②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停止后又持续增长,对应条件d;
③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持续增长,对应最好的生长条件a;
④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对应生长条件最差的b.
故选:C.
(2015秋•孝义市期末)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第三步: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选:A.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如果遇到某些生态因素发生变化,系统中某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会发生某种趋势性改变(如图①--④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①所示O点到a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为环境容纳量,此时害虫种群数量最多,导致病虫害,则害虫防治在之前,A错误;
B、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B正确;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C错误;
D、从到k值,种群的增长率降低,而种群密度上升,说明之间呈负相关,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②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_____.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_____(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正确答案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增加、B增加;B的增加又导致了A的减少,A的减少,从而又使B减少.于是得出结论:B的数量变动和A相近,但是有滞后性.这说明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且捕食者是B 被捕食者是A.那么能量是由捕食者流向被捕食者的,也就是说能量有A流向B.因此,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A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140千或140000只.
(2)该食物网中存在的食物链是草→雪兔→猞猁,如果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争剧减少;
(3)猞猁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千只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
故答案为:(1)A 140千或140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争剧减少
(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60千只 晚于.
解析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增加、B增加;B的增加又导致了A的减少,A的减少,从而又使B减少.于是得出结论:B的数量变动和A相近,但是有滞后性.这说明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且捕食者是B 被捕食者是A.那么能量是由捕食者流向被捕食者的,也就是说能量有A流向B.因此,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A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140千或140000只.
(2)该食物网中存在的食物链是草→雪兔→猞猁,如果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争剧减少;
(3)猞猁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千只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
故答案为:(1)A 140千或140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争剧减少
(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60千只 晚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