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杂草密度来用样方法,表中杂草密度数值为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B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

C常规区与稻鸭区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D鸭的引入可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提高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A、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需要随机取样和取平均值,A正确;

B、稻鸭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使常规区物种丰富度由12降为5.3,利于降低杂草的物种数目,B正确;

C、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常规区物种丰富度与稻鸭区有异,稻鸭区无草龙和异性莎草,可见两区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C正确;

D、昆虫和杂草中能量人类不能使用,但引入鸭后,可以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可以将杂草和昆虫体内的能量随着物质摄入传递给稻鸭,最终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D正确.

故选:AB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输人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远远大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B错误;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列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正确;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______;②______;该小组还采用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则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乙能代表图甲中______点年龄组成.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生态系统成分),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说明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即K值为ak个,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而图甲中A、B、C点的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使得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就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则恢复力稳定性将减弱.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宜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理想     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ABC

(3)消费者  减弱

解析

解:(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说明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即K值为ak个,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而图甲中A、B、C点的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使得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就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则恢复力稳定性将减弱.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宜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理想     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ABC

(3)消费者  减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是对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及细胞水平三个方面进行的研究,请回答相关问题:

(1)调查小组对该生态系统的几种植物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①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的方法是______,此方法的关键是______

②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

③如图是该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

(2)农业生产中为了杀灭害虫,经常会使用农药,但长期使用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加,这是______的结果,DDT是一种剧毒农药,使用后残留在环境中的DDT进入生物体内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浓度越来越______,为减少农药污染,请你为蔬菜治虫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______

正确答案

解:①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

②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没有天敌,数量增加很快,呈现“J”型曲线,如表格中C物种;

③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害虫的抗药性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为减少农药污染,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如昆虫、蝴蝶、其他捕食型动物等)进行生物防治;用黑光诱捕害虫;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昆虫正常交尾;用遗传手段培育抗虫蔬菜等.

故答案为:

(1)①样方法 随机取样

②C  

③20 稳定型

(2)自然选择  生物防治;用黑光诱捕害虫;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昆虫正常交尾;用遗传手段培育抗虫蔬菜

解析

解:①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

②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没有天敌,数量增加很快,呈现“J”型曲线,如表格中C物种;

③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害虫的抗药性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为减少农药污染,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如昆虫、蝴蝶、其他捕食型动物等)进行生物防治;用黑光诱捕害虫;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昆虫正常交尾;用遗传手段培育抗虫蔬菜等.

故答案为:

(1)①样方法 随机取样

②C  

③20 稳定型

(2)自然选择  生物防治;用黑光诱捕害虫;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昆虫正常交尾;用遗传手段培育抗虫蔬菜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6春•马鞍山校级月考)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

A50只

B200只

C400只

D100只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00只.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2

正确答案

解:(1)①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该研究的课题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调查植物的物种数目的方法用样方法.

②图二表示树木的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在面积为0到S0之间,随着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目不再增多,因此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物种数达到最多而且保持稳定.

③若选取5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

故答案为:

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解析

解:(1)①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该研究的课题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调查植物的物种数目的方法用样方法.

②图二表示树木的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在面积为0到S0之间,随着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目不再增多,因此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物种数达到最多而且保持稳定.

③若选取5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

故答案为:

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扩散速度最慢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导致结果偏小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常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D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现象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扩散速度最慢,A正确;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导致结果偏大,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常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正确;

D、由于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因此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现象,D正确.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种植,棉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而棉蚜、红蜘蛛等害虫却上升为主要害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广抗虫棉种植后,农业技术部门应及时掌握害虫种类及种群数最动态变化,适宜的调查方法是______:专家建议防治棉蚜、红蜘蛛等害虫以利用其天敌为主,这是运用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为提高种植棉花的经济效益,图一表示某生态农业的结构示意图,请用箭头在图二中表示该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在答卷指定位置完成).______

(3)转基因水稻是用转基因技术使水稻具有抗虫、抗除草剂的新性状.目前对转基因水稻是否推广存在很大的争议,你的态度和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棉花上的害虫活动能力弱,因此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害虫的种群密度,以及时掌握害虫种类及种群数最动态变化;专家建议防治棉蚜、红蜘蛛等害虫以利用其天敌为主,这是运用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因此在画该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时,注意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不参与.

(3)转基因生物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在回答本题时可以有两种观点:支持的理由是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高效;反对的理由是存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风险.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物种多样性

(2)如右图所示     

(3)支持,理由是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高效(或反对,理由是存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风险)

解析

解:(1)棉花上的害虫活动能力弱,因此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害虫的种群密度,以及时掌握害虫种类及种群数最动态变化;专家建议防治棉蚜、红蜘蛛等害虫以利用其天敌为主,这是运用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因此在画该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时,注意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不参与.

(3)转基因生物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在回答本题时可以有两种观点:支持的理由是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高效;反对的理由是存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风险.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物种多样性

(2)如右图所示     

(3)支持,理由是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高效(或反对,理由是存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风险)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Ⅰ.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图1):

①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

②左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m2

(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

①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

②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

Ⅱ.另外某野外调查小组的同学在我国西部一块荒地中,对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

(1)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2)关于物种多样性大小用辛普森指数来反映,辛普森指数越大代表物种多样性程度越高.

计算公式如下:D=  

D:辛普森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

N: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

ni: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

s:物种数目(种数)

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降低本土物种多样性程度,试计算2005年该荒地中植物群落的辛普森指数______

正确答案

样方法

S0

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C

因为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1.756

解析

解:Ⅰ(1)①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②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

(2)①植物A和B属于同一物种,性状不同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②由图可知树木A和D、E、G形态结构不相同,会造成无法授粉,应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Ⅱ(1)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2)根据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D=,将2005年调查数据代入,可求出该荒地中植物群落的辛普森指数为D=1÷[(2+(2+(2]=1.756.

故答案为:

Ⅰ(1)①样方法    ②S0(2)①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②物种

Ⅱ(1)C    因为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2)1.75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①这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______

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高∕低)。

③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一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图二中 A﹑B 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

②t2 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③在 t1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_____型。

④若在 t2 时种群数量为 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水平。

正确答案

解:(1)①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②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2÷4÷2=128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③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2+16)÷(20+16)=7:9.

(2)①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

②t2时,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③t1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④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此时捕捞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故答案为:

(1)①标志重捕法         

 ②144   高         ③7:9

(2)①B

②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合理即可)

③增长

④K/2

解析

解:(1)①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②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2÷4÷2=128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③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2+16)÷(20+16)=7:9.

(2)①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

②t2时,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③t1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④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此时捕捞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故答案为:

(1)①标志重捕法         

 ②144   高         ③7:9

(2)①B

②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合理即可)

③增长

④K/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8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85条,其中有标记的20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

A85条

B145条

C340条

D370条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80=85:20,N=340条.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

(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或>)死亡率.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型.

正确答案

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取样时要注意不要掺杂主观因素,做到随机取样,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丙,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2)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15~20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型      生存环境适宜,没有天敌

(2)20=衰退

解析

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取样时要注意不要掺杂主观因素,做到随机取样,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丙,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2)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15~20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型      生存环境适宜,没有天敌

(2)20=衰退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模型方法就是指借助具体的实物,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

C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模型方法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也可以借助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或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而不是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B错误;

C、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因而不能用来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C错误;

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尽量防止标志物脱落,否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科研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______法.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2

(2)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5~2009年间其种群数量呈______型曲线增长.

(3)调查结果表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龙葵等植物的生长.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这一假设.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

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

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

第四步:______

第五步: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样方法.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计算种群数量的平均值为21.6株,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1.6÷4=5.4株/m2

(2)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5~2009年间其种群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即呈“J”型曲线增长.

(3)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要求验证“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龙葵等植物的生长”,因此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即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然后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与丙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

故答案为:

(1)样方 5.4 

(2)“J”

(3)第四步: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

第五步: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与丙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

解析

解:(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样方法.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计算种群数量的平均值为21.6株,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1.6÷4=5.4株/m2

(2)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5~2009年间其种群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即呈“J”型曲线增长.

(3)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要求验证“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龙葵等植物的生长”,因此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即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然后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与丙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

故答案为:

(1)样方 5.4 

(2)“J”

(3)第四步: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

第五步: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与丙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生物种群中,不能用抽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  )

A蒲公英

B马尾松

C蚯蚓

D野兔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蒲公英和马尾松都是植物,蚯蚓属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而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标志重捕法.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