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根据下表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使用______,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正确答案
16
Ⅰ
B
农药
分解者
无机物
解析
解:(1)由于稻田中田螺活动能力极弱,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用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分析表格数据可知,6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是15、18、15、19、15、14,取其平均值为(15+18+15+19+15+14)÷6=16只/m2.
(2)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图中的2条曲线,一条是防治成本,一条是作物的价值,对于害虫的防治需要一定的成本,害虫密度越低,所需要的成本越高,作物的价值也高,但作物的价值是有一定限度的,而防治害虫的成本与作物的价值相比是无限的,因此Ⅰ表示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表示不同害虫密度下的作物价值;收益量是价值量减去成本量,在A、B、C三点中B点价值与成本之差最大,因此将害虫控制在该密度下收益最大.
(3)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故答案为:
(1)16
(2)Ⅰ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千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处,种群数量为5000只,则K值为10000只,B正确;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
D、防治害虫时,要在5000之前处理,5000只左右种群增长率最大,会出现虫患,D错误.
故选:B.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______头.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1.据图分析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2中的______曲线.
正确答案
解:(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D.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故草原的田鼠种群增长更快,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该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其中雌鼠有,头,由于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因此亲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16=8a,则第二代产生的子代数为82a,因此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8n.故选:C.
(5)由于笼子的大小是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即为图中的曲线C.
故答案为:
(1)D
(2)B、C
(3)乙 稳定型 甲 增长型
(4)C
(5)C
解析
解:(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D.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故草原的田鼠种群增长更快,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该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其中雌鼠有,头,由于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因此亲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16=8a,则第二代产生的子代数为82a,因此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8n.故选:C.
(5)由于笼子的大小是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即为图中的曲线C.
故答案为:
(1)D
(2)B、C
(3)乙 稳定型 甲 增长型
(4)C
(5)C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则实验所得到数值不一定偏大还是偏小,A错误;
B、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B错误;
C、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正确;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C.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A错误;
B、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
C、由种群密度N=M×n÷m可知由于被捕捉一次之后,若田鼠更难捕捉,则m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N增大,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C错误;
D、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28+32)=60,雄性个体数量是(22+18)=40,即雌性:雄性的比例为3:2,D正确.
故选:D.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和谐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话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解水体富营养化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他们组织人员调查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部分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请分析回答:
(1)调查湖泊中草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__时,______数目较多,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微囊藻(一种蓝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 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______关系.
(3)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下表所列的五个种群.现测得各种群所含的 能量和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浓度为0.003mg/L,该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某同学根据表中数据画出了种群间的食物关系图请分析是否正确______,并说明理由一______.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______越高,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也越高,即污染物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富集作用.
(4)蓝藻资源化利用有多种方式.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______.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______类有机物.
正确答案
解:(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所以调查湖泊中草鱼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数目较多,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粉绿狐尾藻和微囊藻存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3)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而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超过了20%,所以该图不正确.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也越高.
(4)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
故答案:(1)标志重捕法 中营养化 鱼鳞藻、脆杆藻
(2)竞争
(3)不正确 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超过了20% 营养级
(4)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 脂质
解析
解:(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所以调查湖泊中草鱼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数目较多,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粉绿狐尾藻和微囊藻存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3)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而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超过了20%,所以该图不正确.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也越高.
(4)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
故答案:(1)标志重捕法 中营养化 鱼鳞藻、脆杆藻
(2)竞争
(3)不正确 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超过了20% 营养级
(4)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 脂质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______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______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据图分析: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
A a×8n-1 B a×8n+1C a×8n D 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______.
正确答案
D
BC
乙
稳定
甲
增长
C
C
解析
解:(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公顷.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
(4)该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其中雌鼠有头,由于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因此亲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8a,则第二代产生的子代数为82a,因此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8n.
(5)由于笼子的大小事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
故答案为:
(1)D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2015秋•渝中区校级期末)下列用于调查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而四面山小鼠属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A错误;
B、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棉蚜虫,可以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B正确;
C、样方法可以用于调查四面山植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
D、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岩石表面贝类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A.
薇甘菊是外来入侵种之一.薇甘菊入侵5年以上为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3年左右为群落交错区,薇甘菊覆盖度在10%~30%,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无薇甘菊为本土植物区.下表为不同样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1)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请用表中数据分析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影响.______(“大”或“小”)
(2)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它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______,从而导致其它植物死亡,进而导致______的锐减或丧失.从长期看,薇甘菊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_____增长模型.
(3)在薇甘菊入侵区,因为薇甘菊的作用,个别物种消亡,而薇甘菊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有效防除薇甘菊,原因是田野菟丝子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利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属于______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具有哪些优点?______.
(5)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变害为宝,是防治薇甘菊的另一思路.这一实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正确答案
解:(1)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所以不同样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的采集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后发现,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影响较小.
(2)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它植物上,阻碍了植物对光照的吸收,从而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减少,最终导致其它植物死亡,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或丧失.从长期看,薇甘菊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模型.
(3)在薇甘菊入侵区,因为薇甘菊的作用,个别物种消亡,而薇甘菊变为优势类群,这里涉及多种生物,因而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由于田野菟丝子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所以可利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既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成本,而且减少环境污染.
(5)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变害为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取样器取样法 小
(2)光合作用 生物多样性 S型
(3)群落
(4)生物 既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成本,而且减少环境污染
(5)直接
解析
解:(1)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所以不同样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的采集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后发现,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影响较小.
(2)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它植物上,阻碍了植物对光照的吸收,从而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减少,最终导致其它植物死亡,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或丧失.从长期看,薇甘菊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模型.
(3)在薇甘菊入侵区,因为薇甘菊的作用,个别物种消亡,而薇甘菊变为优势类群,这里涉及多种生物,因而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由于田野菟丝子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所以可利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既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成本,而且减少环境污染.
(5)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变害为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取样器取样法 小
(2)光合作用 生物多样性 S型
(3)群落
(4)生物 既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成本,而且减少环境污染
(5)直接
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增长,在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率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4)河滩地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元素通过______和______返回大气中.
(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_____措施(只答一种)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正确答案
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已知各有虫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为K/2(在2002-2004年)时,种群增长率最高,2005-2006年该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0.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实验过程: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4)河滩地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元素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
(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施放性引诱剂以诱杀雄性沙棘木蠹蛾,改变沙棘木蠹蛾的性别比例,这样可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造成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样方(取样调查) (2)S型 2002-2004
(3)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4)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5)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已知各有虫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为K/2(在2002-2004年)时,种群增长率最高,2005-2006年该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0.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实验过程: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4)河滩地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元素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
(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施放性引诱剂以诱杀雄性沙棘木蠹蛾,改变沙棘木蠹蛾的性别比例,这样可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造成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样方(取样调查) (2)S型 2002-2004
(3)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4)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5)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近年我国一些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当前对其成因有多种分析,观点之一是经济物种桉树的大量种植造成地下水过度丢失所致.
(1)调查桉树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法,调查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
(2)在大面积桉树林中,其他植物几乎不能生长,桉树与其周围植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3)特大旱灾后土地上重新长出灌木丛,这属于______演替.
(4)海南某林场利用桉树幼苗和菠萝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和植株高矮结合,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请列举桉树-菠萝立体农业的优势.
①提高植物利用阳光的能力;②______.
正确答案
样方
随机取样
竞争
次生
合理利用不同层次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
解析
解:(1)调查桉树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以减少人为误差.
(2)由于桉树能与其他植株争夺资源、空间,所以桉树与其周围植物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3)特大旱灾后,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所以土地上重新长出灌木丛,属于次生演替.
(4)桉树-菠萝立体农业的优势有提高植物利用阳光的能力,合理利用不同层次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2)竞争
(3)次生
(4)②合理利用不同层次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
生态工作者对我国北方某地草原的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在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②数每个样方内各物种的个体数,作好记录.
③利用步骤②数据,计算辛普森指数.
④由辛普森指数判断物种的丰富度.
以上步骤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样方法调查时,要随机取样,而不能在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样,错误;
②确定样方后,要数每个样方内各物种的个体数,并及时作好记录,正确;
③利用步骤②数据,根据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计算辛普森指数,正确;
④由辛普森指数可判断物种的多样性,但不能判断物种的丰富度,错误.
以上步骤中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D.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标志重捕法.
③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概念模型.
④用培养基培养H7N9禽流感病毒,以便获得大量实验材料用于科学研究.
⑤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
⑥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有主观因素,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①正确;
②土壤中小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弱,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②错误.
③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模型,③错误;
④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④错误;
⑤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⑤正确;
⑥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⑥错误;
故选:B.
某小组同学在教学楼的南面选定了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的样方地,并做了记录统计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样方统计时需要统计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一种植物的个体数,A正确;
B、由于密度高的样方内植物的个体数较多,所以统计时可视植物密度确定样方面积,密度高的样方可以小些,B正确;
C、由于密度高的样方内植物的个体数较多,所以统计时可视植物密度确定样方面积,密度高的样方可以小些,C错误;
D、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表示样方中物种多样性,辛普森指数越大,表示该样方中物种多样性越高,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D正确.
故选:C.
研究小组对某地群落进行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
(1)图1表示群落中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据图可知,调查该地区物种数量时,应选取样方的面积为______.
(2)调查时选取了5个适当面积的样方,获得数据见下表.A~J之间的形态结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样方1中B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产 生这种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由______和
______引起的.样方1与样方2的差异是由______引起的.
(3)若A物种的不同个体因开路而被隔离,分布在如图2 的甲、丁两地,最后分别进化为B、C两个物种.进化的前提条件是物种具有______的特性,主导形成两种进化方向的原因是______,而______使不同种群间停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新物种.
(4)在A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
(1)图1提示,S5中物种数目达到饱和了,选S5做样方面积.
(2)生物多样性分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表中是A~J之间种群数量,A~J的形态结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样方1中B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取样方时要求随机取样,会导致调查有所差异.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由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A%=AA%+1/2Aa%=18%+1/2×78%=57%,a%=1-A%=1-57%=43%
故答案为:
(1)S5
(2)物种 基因 突变 基因重组 环境差异或随机分布
(3)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4)57%、43%
解析
解:
(1)图1提示,S5中物种数目达到饱和了,选S5做样方面积.
(2)生物多样性分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表中是A~J之间种群数量,A~J的形态结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样方1中B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取样方时要求随机取样,会导致调查有所差异.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由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A%=AA%+1/2Aa%=18%+1/2×78%=57%,a%=1-A%=1-57%=43%
故答案为:
(1)S5
(2)物种 基因 突变 基因重组 环境差异或随机分布
(3)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4)57%、43%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