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果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正确答案
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属于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故答案为:
(1)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
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属于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故答案为:
(1)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试管底部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比较大,所以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A正确;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打开室内的电灯由于光照较弱,所得的数据会偏小,B正确;
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统计在样方内和在四条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D正确.
故选:C.
回答有关种群和群落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2)若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个体占6%,则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
(3)沙丘上惊现一片绿洲,是群落______演替.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______.若捕获一次之后,老鼠的警惕性提高,第二次捕获有标记的难度加大,那么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黄雀、螳螂和蝉的关系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若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个体占6%,则Aa为76%,因此A基因的频率=18%+76%÷2=56%.
(3)沙丘上原来没有任何生物,因此惊现一片绿洲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4)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若捕获一次之后,老鼠的警惕性提高,第二次捕获有标记的难度加大,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那么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5)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都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黄雀、螳螂和蝉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56%
(3)初生
(4)88 偏大
(5)捕食
解析
解:(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若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个体占6%,则Aa为76%,因此A基因的频率=18%+76%÷2=56%.
(3)沙丘上原来没有任何生物,因此惊现一片绿洲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4)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若捕获一次之后,老鼠的警惕性提高,第二次捕获有标记的难度加大,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那么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5)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都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黄雀、螳螂和蝉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56%
(3)初生
(4)88 偏大
(5)捕食
(2015秋•大理市校级期末)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适宜条件下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淀粉水解产生还原性糖,加入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时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
B、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解离,使组织细胞分离开来;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中盐酸的作用除了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外,还具有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加速DNA与染色剂结合的作用,B错误;
C、调查跳蝻种群密度用的是样方法,C正确;
D、用0.05g/ml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由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而蔗糖不能进入细胞内,因此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
故选:C.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故A错误;
B、采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小,B正确;
C、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
D、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D错误.
故选:B.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7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N=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
(3)如图表示该草原田鼠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
①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②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可能是______.(K1或者K2)
③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正确答案
解:(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72:4,N=576只.
(2)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因而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
(3)①限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②根据D部分可判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可能是K1.
③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影响D段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天敌,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
故答案为:
(1)576
(2)大
(3)①J 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②K1 ③B
解析
解:(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72:4,N=576只.
(2)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因而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
(3)①限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②根据D部分可判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可能是K1.
③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影响D段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天敌,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
故答案为:
(1)576
(2)大
(3)①J 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②K1 ③B
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社鼠与其天敌应是社鼠量先上升下降,然后是天气黄鼬紧跟着上升或下降,不是同步,而是捕食者滞后于被捕食者,B错误;
C、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左右波动,C错误;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会因为空间有限,天敌增加会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A.
下列关于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A错误;
B、样方法中,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C、样方法取样时,不能存在个人的主观因素在内,更不能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样方,要做到取样具有随机性,C错误;
D、乔木较大,一般样方面积为100m2,双子叶植物较小,一般1m2即可,D错误.
故选:B.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
(3)酵母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酵母菌,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之前相同的条件下再次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酵母菌,则酵母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少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如表数据: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8株
(2)3200尾
(3)1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解析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8株
(2)3200尾
(3)1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要估算某一块草地蒲公英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蒲公英属于草本植物,所以调查某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
故选:B.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取100m2,A错误;
B、蜈蚣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自行渗入,吸取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C错误;
D、调查鼠类的种群数量采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故选: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为样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应该选择标志重捕法,A错误;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会导致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大,C错误;
D、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D错误.
故选:B.
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说法中正确的是哪项(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菜地中的蚜虫活动能力弱,应用样方法,A错误;
B、鲤鱼活动能力强,范围大,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森林灰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
D、蔓生单子叶植物不一定是同一种群,不能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应该是丰富度的调查,D错误.
故选:C.
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样方法,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
B.据图分析,2004、2005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B正确;
C.豚草入侵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使得种群密度减少,C正确;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J型增长,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D错误.
故选:ABC.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鲫鱼,其中有标记的25条,未标记的 65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0=(65+25):25,N=360条.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