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农田中的田鼠活动能力大,常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太湖中的鲫鱼活动能强,常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城市中的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D、作物植株上的蚜虫活动能力小常用的是样方法,D正确.
故选:D.
如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操作和叙述
①图甲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2m×2m样方范围内进行的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的调查,圆圈表示个体.则这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3.25(单位:株/m2)
②图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图中所标记的那个叶绿体实际流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右下角
③图丙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在两次高倍镜观察之间时间不宜停留过长
分析以上叙述正确答案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样方中个体数目为9株,所以该种群密度约为9株÷4m2=2.25株/m2,①错误;
②显微镜向观察到的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的像,叶绿体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则实际上叶绿体位于右下角,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与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图示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移动方向是逆时针,则其实际移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②正确;
③由于植物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的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胞失活,所以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过程中,在两次高倍镜观察之间时间不宜停留过长,③正确.
故选:B.
2011年5月10日消息内蒙古已有8000多万亩草原发生鼠害.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调查该田鼠的种群密度使用的方法是______.
(2)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条件下,田鼠______种群增长的曲线.
(3)图中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由于存在______而被淘汰的数量.
(4)图中DE段,该田鼠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型,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______(B/C/D/E)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正确答案
解:(1)由于鼠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所以调查草原中鼠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2)图中虚线表示在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下,田鼠J种群增长的曲线.
(3)图中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因为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环境阻力或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4)图中D点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此时该田鼠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年龄阶段的田鼠所占比例适中.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B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法
(2)理想(食物、资源丰富,没有天敌) J
(3)环境阻力(生存斗争)
(4)稳定型 B
解析
解:(1)由于鼠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所以调查草原中鼠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2)图中虚线表示在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下,田鼠J种群增长的曲线.
(3)图中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因为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环境阻力或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4)图中D点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此时该田鼠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年龄阶段的田鼠所占比例适中.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B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法
(2)理想(食物、资源丰富,没有天敌) J
(3)环境阻力(生存斗争)
(4)稳定型 B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选择生长茂密茂盛的区域作为调查对象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或稠密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或偏大,C错误;
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D.
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请回答:
(1)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能否都用样方法?理由是______.
(2)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______的比例增加,通过______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
(3)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可提高生物群落对______的利用率.无论哪种种植模式,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______.
(4)复合种植园中,______等属于生产者,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导致害虫明显减少.
(3)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荔枝园里定期清除杂草,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复合种植园中,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腐生性昆虫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故答案为:
(1)不能
(2)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捕食和寄生
(3)光能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荔枝、山绿豆、杂草 分解者 营养(食物网)
解析
解:(1)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导致害虫明显减少.
(3)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荔枝园里定期清除杂草,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复合种植园中,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腐生性昆虫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故答案为:
(1)不能
(2)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捕食和寄生
(3)光能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荔枝、山绿豆、杂草 分解者 营养(食物网)
如图表示某国1950-2000年死于肺癌的人数变化曲线图.
图中数据最可能的收集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科学家打电话调查数据有限,存在偶然性,A错误;
B、科学家比较医学数据库的信息,数据可靠真实,B正确;
C、以10万人为实验材料做肺癌实验,不符合理论道德,C错误;
D、科学家进行网络搜索数据部一定是真实可靠的,D错误.
故选:B.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A正确;
B、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初捕和重捕量都是50只,没有体现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B错误;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C正确;
D、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AC.
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图1可知,从2001~2005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型增长.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发现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肥力及土壤含水量均不同,结果如表
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______
(低于/等于/高于)河滩地,土壤肥力______(低于/等于/高于)河滩地,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对河滩地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图2所示规
律.根据图二分析,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______
(增多/减少).
(4)微生物计数可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血球计数板每个大方格容积为0.1mm3,由400个小方格组成.现对某样液进行初始数量检测,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7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总数有______个.培养到第4天时,如果取样观察发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先______后再计数.(提示:1mL=1000mm3)
正确答案
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已知各有虫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为K(在2002-2004年)时,种群增长率最高,2005-2006年该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0.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实验过程: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根据图2分析,在干旱的气候下,下雨量较少,则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大.
(4)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7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总数=7×400×104×10=2.8×108个.如果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应加水进行适当稀释.
故答案为:
(1)样方
(2)S
(3)低于 等于 增多
(4)2.8×108 稀释
解析
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已知各有虫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为K(在2002-2004年)时,种群增长率最高,2005-2006年该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0.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实验过程: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根据图2分析,在干旱的气候下,下雨量较少,则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大.
(4)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7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总数=7×400×104×10=2.8×108个.如果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应加水进行适当稀释.
故答案为:
(1)样方
(2)S
(3)低于 等于 增多
(4)2.8×108 稀释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上述数据是采用样方法随机取样获得的,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得到的数值会偏大,A错误;
B、由于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体积不大,所以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B正确;
C、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要计算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数,C错误;
D、表中荒漠草原中平均种数为10/平米,但从表中并不能看出旱生植物的数量,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某湖泊中一种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持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捕捞之后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中的______点.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泊中该经济鱼类的种群密度时,若调查中部分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______(填“大”或“小”).若测得图甲中B点时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______条,D点时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型.
(3)若该生态系统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湖底开始的,这种演替属于______,比从农田演替至顶级群落所需要的时间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B点是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褐家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若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2000条,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3)根据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湖底开始的,说明该演替是初生演替.从农田演替到顶级群落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比较好,所以
该演替比从农田演替至顶级群落所需要的时间.
故答案为:
(1)B
(2)大 2000 稳定型
(3)初生演替 长 从农田演替到顶级群落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比较好
解析
解:(1)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B点是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褐家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若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2000条,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3)根据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湖底开始的,说明该演替是初生演替.从农田演替到顶级群落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比较好,所以
该演替比从农田演替至顶级群落所需要的时间.
故答案为:
(1)B
(2)大 2000 稳定型
(3)初生演替 长 从农田演替到顶级群落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比较好
调查丹中校园内三叶草的种群密度,适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A正确;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
C、逐个计数法,适用于个体大,数量少的生物,C错误;
D、目测估计法,适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很大时,D错误.
故选:A.
(Ⅰ)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对路旁的一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单位:株/m2).
(1)他们采用______法估算种群密度;为了保证取样的随机性,应采取______方法;
(2)从图中可以看出,豚草作为外来人侵物种,对当地植物群落产生的影响是______.
(3)某学生一到调查地点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来,离开后症状就会消失,这种现象叫做______,引起该症状的物质叫______.
(Ⅱ)为研究细胞分裂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长有约10片叶的杨树苗分别培养在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中,结果如表.
请分析并回答:
(1)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上.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分裂素对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的影响是______,由此推测细胞分裂素对______促进更大,从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了更多的______.
(2)细胞分裂素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孔阻力来影响植物______,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3)与丙组相比,丁组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调查中,他们采用样方法来估算种群密度;为了保证取样的随机性,应采取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方法;
(2)从图中可以看出,豚草入侵以后,本地物种数量逐渐,甚至消失,即物种多样性降低.
(3)某学生一到调查地点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来,离开后症状就会消失,这种现象是由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Ⅱ(1)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甲组是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乙、丙和丁组的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说明细胞分裂素能使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由此推测细胞分裂素对叶绿素b的合成作用促进更大,从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能为暗反应阶段提供了更多的[H]和ATP.
(2)由图可知,细胞分裂素能改变气孔阻力,而气孔是外界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途径,因此细胞分裂素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孔阻力来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3)与丙组相比,丁组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促进作用减弱.
故答案:(Ⅰ)(1)样方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2)物种丰富度降低,本地物种数量下降
(3)过敏反应 过敏原
(Ⅱ)(1)类囊体薄膜 使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 叶绿素b的合成作用[H]和ATP
(2)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促进作用减弱
解析
解:Ⅰ(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调查中,他们采用样方法来估算种群密度;为了保证取样的随机性,应采取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方法;
(2)从图中可以看出,豚草入侵以后,本地物种数量逐渐,甚至消失,即物种多样性降低.
(3)某学生一到调查地点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来,离开后症状就会消失,这种现象是由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Ⅱ(1)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甲组是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乙、丙和丁组的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说明细胞分裂素能使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由此推测细胞分裂素对叶绿素b的合成作用促进更大,从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能为暗反应阶段提供了更多的[H]和ATP.
(2)由图可知,细胞分裂素能改变气孔阻力,而气孔是外界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途径,因此细胞分裂素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孔阻力来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3)与丙组相比,丁组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促进作用减弱.
故答案:(Ⅰ)(1)样方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2)物种丰富度降低,本地物种数量下降
(3)过敏反应 过敏原
(Ⅱ)(1)类囊体薄膜 使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 叶绿素b的合成作用[H]和ATP
(2)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促进作用减弱
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每一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则种群密度值为(5+7+15+6+12+9+8+14)÷8=9.5(株/m2),A正确;
B、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与实际密度有出入,B错误;
C、根据表格可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C错误;
D、若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A.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A正确;
B、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因此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C正确;
D、4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D错误.
故选:D.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正确答案
解:(1)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1000÷250=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因此,一段时间后,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故答案为:
(1)2.2头•km-2 2头•km-2
(2)增加 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
(3)大于
解析
解:(1)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1000÷250=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因此,一段时间后,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故答案为:
(1)2.2头•km-2 2头•km-2
(2)增加 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
(3)大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