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黑灯光诱捕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

B、调查昆虫的物种丰富度采用黑灯光诱捕法,B错误;

C、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

D、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正确;

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错误;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的对象是(  )

A某一池塘中的鲤鱼

B丹顶鹤

C大象

D蒲公英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池塘中的鲤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丹顶鹤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大象的活动能力弱,个体数量不是太多,一般采用逐个计数法,C错误;

D、蒲公英是双子叶植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生态工作者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记数每个样方内该物种的个体数.若记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______

______

______

正确答案

解: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①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应在B草原中随机选取5个样方.

③计数5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故答案为:

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解析

解: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①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应在B草原中随机选取5个样方.

③计数5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故答案为:

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教密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教密的地区取样会偏大,C错误;

D、正常统计时,要统计血球计数板的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的菌体,则实验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300只

C200只

D大于300只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表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两种群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最准确的是(  )

A甲种群因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

B乙种群发生了初生演替

C乙种群在第八年达到K值

D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甲种群数量最终减少为0,原因可能是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A正确;

B、乙种群的种群数量为0,但不是没有其他物种,不能说明群落发生初生演替,B错误;

C、乙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因此并不能说明在第八年达到K值,C错误;

D、根据表格分析,甲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数量增加,说明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用荧光标记法可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

B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若该植物的个体数目较少,样方面积应适当减小

C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时,曲线图比数学方程式更直观但不够精确

D用透析袋对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可以除去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密度不等,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所以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用荧光标记法可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应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与植物的个体数目多少无关,B错误;

C、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时,曲线图比数学方程式更直观,呈“J”或“S”型,但不够精确,C正确;

D、透析袋具有半透性,小分子可以通过,蛋白质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所以用透析袋对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可以除去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有关物质、材料或方法使用描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用引流法可制备纯净细胞膜,也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B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时,优先选用雄性蝗虫的精巢作为材料进行实验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若该植物的个体数量较少,样方面积应适当缩小

D秋水仙素即可用于有丝分裂间期诱发基因突变,也可用于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在制备纯净细胞膜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的实验中,均用到了引流法,A正确;

B、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时,优先选用雄性蝗虫的精巢作为材料进行实验,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若该植物的个体数量较少,样方面积应适当扩大,C错误;

D、秋水仙素即可用于有丝分裂间期诱发基因突变,也可用于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48只,将其全部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鼠24只,标记鼠8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48

B96

C144

D192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8只鼠,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鼠24只,标记鼠8只,即第二次捕获32只鼠;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8=32:8,N=192只.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鼹鼠通常生活在地下,喜食蚯蚓和植物的根等,对人类而言属于害兽.近期科学研究表明,鼹鼠及其堆成的小土堆对生物的多样性来说至关重要.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这就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假设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甲、乙两种植物种群,它们与鼹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调查生态系统中鼹鼠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个鼹鼠,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个个体,其中有3个带有标记,该鼹鼠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______

(2)据图(a)判断,鼹鼠的种群数量曲线为______(填“A”、“B”或“C”);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则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______(填“A”、“B”或“C”).

(3)图(b)为乙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填“a”或“b”),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的个体数量.

(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其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

(5)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______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50:3,N=500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2)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没有大型植物,主要是草本植物.根据能量流动的规律和图(a)判断,种群数量较少的曲线C表示的是鼹鼠;又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所以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B.

(3)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的个体数量.

(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化,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上升.

(5)由于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所以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500   大      

(2)C      B   

(3)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    

(4)上升     

(5)间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解:(1)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50:3,N=500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2)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没有大型植物,主要是草本植物.根据能量流动的规律和图(a)判断,种群数量较少的曲线C表示的是鼹鼠;又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所以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B.

(3)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的个体数量.

(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化,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上升.

(5)由于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所以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500   大      

(2)C      B   

(3)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    

(4)上升     

(5)间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植物和活动能力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如豚草,A正确;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还要注意样方的大小,B正确;

C、据图分析,2004、2005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

D.豚草入侵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龙葵等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减少,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而要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D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跳蝻属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正确;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而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通过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C错误;

D、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生命系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固着礁石上的贝类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可以使用样方法

B可可西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两头藏羚羊,反映了群落的丰富度

C高山不同海拔位置所分布的植被类型不同,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自然状态下的群落演替是有方向的,最终形成稳定性高的森林群落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由于固着在礁石上的贝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A正确;

B、可可西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两头藏羚羊,反映了种群的密度,B错误;

C、不同海拔位置分布的植被类型不同,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果是垂直结构必须是同一个位置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植物种群分布于不同的层次,C错误;

D、自然状态下的群落演替是有方向的,但不一定形成森林群落,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如果标记物易脱落,对种群数量的估算没有影响

B第一捕获后,就很难再次捕获,那估算出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小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0只

DN=39×34÷15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如果标记物易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A错误;

B、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因而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

CD、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4只,C错误,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