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正确答案
解:(1)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2)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
故答案为:
(1)144 高
(2)
(3)乙 稳定 甲 增长
解析
解:(1)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2)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
故答案为:
(1)144 高
(2)
(3)乙 稳定 甲 增长
在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田鼠,将捕获的田鼠进行标记后原地释放;几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再次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两次捕获的田鼠年龄组成都属于增长型,雌雄个体数量比合理.下列各项中对该田鼠种群的分析及估算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即N:42=38:12,N=133只,A错误;
B、第二次捕获之前有田鼠迁出,则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B正确;
C、由于两次捕获的田鼠年龄组成都属于增长型,且雌雄个体数量比合理,所以预测未来该田鼠种群数量明显增加,C错误;
D、该种群中雌鼠繁殖能力降低,导致出生率下降,则对未来数量有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B.
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为研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情况,研究组获得如下结果.
①采用______法估测各样地优势树种的密度.随海拔升高,各样地优势树种密度下降,物种数目减少,说明丁地群落的______最低.
②测定各样地凋落物是在每20m×25m的样方中______选取12个5m×5m的小样方水平设置凋落物筐,该筐面积为1m×1m,筐内收集网的孔径为0.5mm,距地面40-45cm.定期收集各筐中的凋落物用70℃烘箱烘干48h,求12个小样方凋落物干重的______,再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③各样地凋落物的年归还量主要取决于______的______作用的强度,该过程使N、P、K等元素归还到土壤,同时产生CO2等释放到大气中,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______到______的过程.
正确答案
解:(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亚高山针叶林的优势树种的密度最小,说明丁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低.
(2)采用样方法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12个样方定期收集的凋落物干重不完全一样,所以要用其平均值去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3)凋落物中的有机物由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所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分解的有机物就越多,凋落物的年归还量就越大,产生的无机盐离子和CO2等物质被植物利用,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故答案为:
(1)样方 丰富度
(2)随机 平均值
(3)分解者 分解(或:呼吸)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
解:(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亚高山针叶林的优势树种的密度最小,说明丁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低.
(2)采用样方法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12个样方定期收集的凋落物干重不完全一样,所以要用其平均值去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3)凋落物中的有机物由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所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分解的有机物就越多,凋落物的年归还量就越大,产生的无机盐离子和CO2等物质被植物利用,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故答案为:
(1)样方 丰富度
(2)随机 平均值
(3)分解者 分解(或:呼吸)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之一.某研究小组为阐明紫茎泽兰种群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四种不同生态环境即阔叶林林缘、云南松林、路旁坡地及阔叶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如图表示部分调查的结果.
请分析回答:
(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图一为四种生境中紫茎泽兰种群汇总后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分析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型,由此推测在未来5年内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______.
(2)图二表示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曲线.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在______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推测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等的结果;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______.
(3)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研究发现,用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______关系.
(4)如果让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______
A.基因库的变化相同 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解:(1)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的,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的.根据图示可知,紫茎泽兰种群中幼龄个体多,所以属于增长型,因此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数量也越来越大.
(2)根据图二可知,紫茎泽兰在1-2年龄段由于种内、种间竞争和环境条件作用,而出现死亡高峰.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由于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使植物种类数量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争夺空间和水、无机盐等物质.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其环境与原来环境不完全相同,因此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 种内、种间竞争 环境条件作用 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
(4)D
解析
解:(1)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的,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的.根据图示可知,紫茎泽兰种群中幼龄个体多,所以属于增长型,因此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数量也越来越大.
(2)根据图二可知,紫茎泽兰在1-2年龄段由于种内、种间竞争和环境条件作用,而出现死亡高峰.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由于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使植物种类数量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争夺空间和水、无机盐等物质.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其环境与原来环境不完全相同,因此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 种内、种间竞争 环境条件作用 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
(4)D
在一片约33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公式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天捕获÷第二天捕获标记的=25×33÷5=165,密度=165÷33=5.由于第一次捕获的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会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容易捕捉到,所以第二次捕获的33只大山雀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是偏高的,所以求出的数值偏小,实际数值应略大一些.
故选:C.
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用该方法调查时,如该种群个体数较少,调查面积______(可或不可)扩大.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
(2)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______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正确答案
解:(1)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用该方法调查时,如该种群个体数较少,调查面积可扩大.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为:
(3)从表中数据可知h≤10cm占了120株,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
(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因此,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互助关系.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可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
(3)增长型
(4)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
解:(1)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用该方法调查时,如该种群个体数较少,调查面积可扩大.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为:
(3)从表中数据可知h≤10cm占了120株,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
(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因此,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互助关系.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可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
(3)增长型
(4)捕食和种间互助
(2015秋•浙江月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标记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若调查中部分标志物容易脱落,则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酵母菌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所以需要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密度,B错误;
C、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C正确;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大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
调查下列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适宜使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农田中的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适宜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草地上的跳蝻活动能力较弱,适宜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蚯蚓活动能力较弱,适宜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D、蚜虫活动能力较弱,适宜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当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4)该食物链中同化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1000÷250=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4)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一条食物链中同化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即甲.
故答案为:
(1)2.2头.Km-2 2头.Km-2
(2)丙捕食乙,数量下降,捕食甲减少,甲数量增多
(3)大于
(4)甲
解析
解:(1)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1000÷250=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4)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一条食物链中同化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即甲.
故答案为:
(1)2.2头.Km-2 2头.Km-2
(2)丙捕食乙,数量下降,捕食甲减少,甲数量增多
(3)大于
(4)甲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右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
(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
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4)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
(2)植物A和B属于同一物种,性状不同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由图可知树木A和D、E、G形态结构不相同,会造成无法授粉,应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3)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S0
(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因为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解析
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
(2)植物A和B属于同一物种,性状不同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由图可知树木A和D、E、G形态结构不相同,会造成无法授粉,应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3)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S0
(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因为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标志(记)重捕法”是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中常用的一种调查法.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2h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2)在上述调查的同时,对布氏田鼠的鼠洞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3)使用毒饵毒杀的方式控制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______;______.
(4)经调查发现,我国北方草原的鼠害越来越严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6=40:8,得N=180只.由于调查样方总面积2hm2,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90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从而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2)对布氏田鼠的鼠洞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3)采用化学方法即用毒饵毒杀布氏田鼠,会使生存下来的田鼠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同时还会造成田鼠的天敌的二次中毒,使得田鼠的天敌减少,因而使用毒饵毒杀的方式控制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效果并不理想.
(4)我国北方草原的鼠害越来越严重,最可能的原因是人为的因素使田鼠的天敌减少,破坏了食物链.
故答案为:
(1)90 高
(2)样方法
(3)生存下来的田鼠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毒杀田鼠会造成田鼠的天敌的二次中毒,使得田鼠的天敌减少
(4)人为的因素使田鼠的天敌减少
解析
解:(1)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6=40:8,得N=180只.由于调查样方总面积2hm2,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90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从而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2)对布氏田鼠的鼠洞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3)采用化学方法即用毒饵毒杀布氏田鼠,会使生存下来的田鼠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同时还会造成田鼠的天敌的二次中毒,使得田鼠的天敌减少,因而使用毒饵毒杀的方式控制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效果并不理想.
(4)我国北方草原的鼠害越来越严重,最可能的原因是人为的因素使田鼠的天敌减少,破坏了食物链.
故答案为:
(1)90 高
(2)样方法
(3)生存下来的田鼠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毒杀田鼠会造成田鼠的天敌的二次中毒,使得田鼠的天敌减少
(4)人为的因素使田鼠的天敌减少
鬣蜥是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科学家常以鬣蜥为对象进行生态学研究.
(1)野外调查某种小鬣蜥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法.该种小鬣蜥主要以植物为食,有时也捕食植食性昆虫,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看,它处于______.该种小鬣蜥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固定的能量.
(2)科学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实验.实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设置及结果如表(每组大、小鬣蜥的初始数量相同):
①从A、B、C三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②从D、E两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出现E组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③根据气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______组,A、D两组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组,原因是______.
④从实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K值______(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正确答案
标志重捕
第二、第三营养级
生产者
竞争
食物充足,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
D
D
其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不是
解析
解:(1)鬣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野外调查某种小鬣蜥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该种小鬣蜥主要以植物为食,为初级消费者;有时也捕食植食性昆虫,为次级消费者.所以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看,它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该种小鬣蜥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①由于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说明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
②在湿润地区,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不做处理无明显差异,说明在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时,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
③由于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而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所以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D组.同时其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也更复杂,所以A、D两组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D组.
④从实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 第二、第三营养级 生产者
(2)①竞争
②食物充足,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
③D D 其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④不是
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用字母表示),请在如图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该探究小组想调查该荒地A植物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应分别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如果你是该探究小组的一员,请回答:
①要探究的问题:______.
②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进行采集、调查.
③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的群落.
④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______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格分析,C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能是入侵物种,在坐标中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种群密度,描点后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调查该荒地A植物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3)①②①探究的问题:(某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或研究).
②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宜采用样方法,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④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酒精溶液中保存.
故答案为:
(1)C 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应表格中的数据可直接画出.
(2)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3)①(某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或研究)
②取样器取样法
③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④趋暗、趋湿、避高温 酒精
解析
解:(1)根据表格分析,C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能是入侵物种,在坐标中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种群密度,描点后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调查该荒地A植物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3)①②①探究的问题:(某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或研究).
②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宜采用样方法,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④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酒精溶液中保存.
故答案为:
(1)C 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应表格中的数据可直接画出.
(2)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3)①(某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或研究)
②取样器取样法
③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④趋暗、趋湿、避高温 酒精
一年蓬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在一块弃耕的正方形荒地上调查该种群的密度时,通常需要选择多个大小相等的样方,然后再对该植物进行计数,即可获得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选择样方的正确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对于植物来说,常用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是样方调查法,需随机调查几个大小相等的样方,取其平均值统计,以保证结果准确性.因此,不可以在该植物集中分布或稀疏分布或均匀分布的地方选择样方.
故选:A.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研究鼠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动物的运动范围大,所以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而不应用样方法,A错误;
B、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用取样器取样,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线的个体,C错误;
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用取样器取样,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