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

B此生态系统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围绕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在被标记的旅鼠部分被捕食后,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的旅鼠种群密度将偏低

D数量激增后,旅鼠会出现“自杀”行为,反映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图示为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据此可判断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A正确;

B、由于此生态系统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所以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种群数量围绕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保持着动态平衡,B正确;

C、在被标记的旅鼠部分被捕食后,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的旅鼠种群密度将增大而不是偏低,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数量激增后,旅鼠会出现“自杀”行为,反映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种群为田鼠,则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环境阻力增大,导致5~9年内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C由图可知该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K值约为400只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若该种群为田鼠,鼠的活动能力较强,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第5年到第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数值是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B错误;

C、根据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下降说明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C错误;

D、第5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处于,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400,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褐家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随机选取家系,若选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率偏高,B错误;

C、样方法的要求首先是随机取样,若在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统计的个体数目少,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

D、对于压在边界上的个体计数原则: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据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l)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株.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鲫鱼35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2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6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尾.

(3)细菌--显微计数法.取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20个细菌.继续培养3h后再取样,并稀释10倍,以同样方法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128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约为______小时.

正确答案

15

7000

0.5

解析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15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350=120:6,得X=7000.

(3)因为细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20×2n=128×10,得n=8.细胞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0.5h.

故答案为:

(1)15        (2)7000    (3)0.5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正确答案

样方

标志重捕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恢复力

垂直

解析

解:(1)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植物而言,一般采用样方法;由于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2)丰富度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而不是某一物种的数目.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则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即遭到破坏后恢复原貌越难.

(4)群落结构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对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时也降低了种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故答案为: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调查一片废弃农田中棉花的种群数量,一般采用取样调查中的______法;调查棉田中的土壤小动物的类群多样性,常采用取样调查中的______法;调查棉田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方法.

正确答案

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解析

解:调查某一植物的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调查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常用______.某同学采用此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结果是______

(2)动物--常用______法.某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捕鸟30只,其中灰雀5只,标记后放回,再捕获30只鸟,其中有两只被标记的灰雀和6只没标记的灰雀,该区灰雀种群总个数为______,和实际相比会偏______(大、小),理由是______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 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 80 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 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 平方米)连续捕虫 8 次,得到下表数据: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方法

8株

标志重捕

20只

被捕捉后的鸟更难捕获,标志的鸟可能死亡、迁出等

1

3

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解析

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采用样方法,对于压在边界上的个体,统计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因此图中的个体数为8株.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可知:种群数量为5×(2+6)÷2=20只;在标志重捕法的过程中,由于标记物容易脱落等原因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使结果偏大.

(3)根据题意可知,4h后细菌的数量为800个,是原来的16倍,因此细菌分裂4次(24=16),总共培养4h,从而说明细菌分裂一次需要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方法  8株 

(2)标志重捕  20只  大 被捕捉后的鸟更难捕获,标志的鸟可能死亡、迁出等

 (3)1

(4)①3 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

D、蔓生或纵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实际意义的调查应该是分枝的密度,而不是个体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虹口区模拟)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60只.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A正确;

B、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5=50只/hm2,B错误;

C、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C错误;

D、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太原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有(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的种群密度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故B正确;

C、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故C错误;

D、种群密度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科学方法是生物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B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是利用在高速离心条件下的不同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通过建构物理模型,可以研究DNA分子结构;构建数学模型,可以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A正确;

B、研究细胞器时,可以先采用差速离心法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再进行研究,B正确;

C、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C正确;

D、样方法一般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调查一些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往往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可采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土壤中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

D、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山上野兔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  )

A显微镜计数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D取样器取样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显微计数法用于肉眼看不见得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A错误;

B、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D、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不适宜采用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因此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材料、方法的选择及现象的描述,合理的是(  )

A维生素D和胆固醇属于脂质,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B调查某陆地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完成

C利用小麦幼叶作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若所得色素带只有两条,可能是研磨时未加SiO2

D用根尖细胞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维生素D和胆固醇属于脂质中的固醇,但是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的是脂质中的脂肪,A错误;

B、调查陆地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完成,B正确;

C、利用小麦幼叶作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研磨时未加碳酸钙,叶绿素被破坏,色素带只有两条,C错误;

D、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因此根尖细胞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D错误.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