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面是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②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一般步骤是: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B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棵树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C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湘江近岸区和江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是一个种群,A正确;

B、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

C、火灾后的草原属于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D、湘江近岸区和江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本应该是(  )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cm2

C样本数量随机大

D用五点取样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样方法选取样本应随机取样,A正确;

B、样方的大小要针对不同的植物选择合适的大小,一般草本植物样方面积为1m2,B错误;

C、在取样时,样方数量不易太少,C错误;

D、在选取前样方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②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③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④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①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①正确;

②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田鼠更难捕捉,则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增大,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②错误;

③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③正确;

④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④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

C、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但生态瓶的容积有限,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齐全,C错误;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其中_____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等距抽取10个样方,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情况,常采用五点取样法.

(2)由于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所以某种植物种群的密度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约14株/m2

故答案为:

(1)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14株/m2

解析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情况,常采用五点取样法.

(2)由于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所以某种植物种群的密度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约14株/m2

故答案为:

(1)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14株/m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34只,标志的15只,则该种群数量约为(  )

A88只

B116只

C127只

D92只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15,N≈127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27只.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平度市月考)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数据:

(1)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①样地选择: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块样地(距约30km),测得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则为12只/hm2.②捕获与检测:______,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_____ (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密度约为______(取整数).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控制单一变量,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由于样地1和样地3之间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所以样地1和样地3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

(3)根据公式N:M=n:m可知:样地3高原鼠兔的数量约为N:26=17:2,N=221只.由于样地3的面积为10hm2,所以密度约为221÷10=22只/hm2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或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故答案为:

(1)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只/hm2 

(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解析

解:(1)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控制单一变量,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由于样地1和样地3之间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所以样地1和样地3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

(3)根据公式N:M=n:m可知:样地3高原鼠兔的数量约为N:26=17:2,N=221只.由于样地3的面积为10hm2,所以密度约为221÷10=22只/hm2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或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故答案为:

(1)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只/hm2 

(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由于树的体积很大,所以样方面积应取100m2,A错误;

B、蜈蚣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自行渗入,吸取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C错误;

D、调查鼠类的种群数量采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

A50只

B200只

C400只

D100只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00只.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正确答案

C,D

解析

解: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如取样处是上清液则数据偏小,如取样处是沉淀物则数据偏大,B错误;

C、采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小,C正确;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样方线上的个体不被统计在内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偏小,C正确;

D、对于压在边界上的个体计数原则: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据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46只,将其全部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标记鼠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21

B46

C71

D96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6=25:12,N=96只.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都属于较为理想的抽样调查的对象

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由于不容易捕获,所以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C取样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

B、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标志重捕法,不宜用样方法,B错误;

C、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的随机取样,C正确;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