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某班两个兴趣小组对有关种群所做的调查,请回答:

(1)第一小组对一草地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该小组应该采用______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若该小组选取7个样方,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如下表,则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株/m2

(2)另一生物兴趣小组就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探究,他们发现若对10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于是采用了______方法;该方法他们使用了血细胞计数板,在计数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于是又采取了______措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探究本实验的过程中,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吗?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调查一草地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若该小组选取7个样方,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如下表,由于样方N4和N6中所测的数据严重偏离正常值,因此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6+5+8+6+7)÷4=6.4株/m2

(2)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以提高稀释倍数.在探究本实验的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故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6.4株/m2

(2)抽样调查   提高稀释倍数     否     前后自身形成对照

解析

解:(1)调查一草地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若该小组选取7个样方,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如下表,由于样方N4和N6中所测的数据严重偏离正常值,因此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6+5+8+6+7)÷4=6.4株/m2

(2)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以提高稀释倍数.在探究本实验的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故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6.4株/m2

(2)抽样调查   提高稀释倍数     否     前后自身形成对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大理市校级期末)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绘制出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未发生迁入迁出).请分析回答:

(1)该昆虫个体较小,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若λ值大于1,则当年的种群密度较一年前______

(2)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型增长,可推测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型.

(3)该昆虫种群数量在第15年______(填“是”或“否”)达到最小值,在第20~25年种群数量______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4)该草场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该昆虫个体较小,且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活动范围较小,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由题图可知,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2)在0~5年间,λ为大于1的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由图可知,在10~2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所以第20年时不再下降,达到最小值,此后5年(20-25年,种群数量不变.

(4)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则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样方     大

(2)J    增长 

(3)否    不变

(4)次生         (一定的)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解析

解:(1)由于该昆虫个体较小,且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活动范围较小,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由题图可知,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2)在0~5年间,λ为大于1的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由图可知,在10~2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所以第20年时不再下降,达到最小值,此后5年(20-25年,种群数量不变.

(4)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则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样方     大

(2)J    增长 

(3)否    不变

(4)次生         (一定的)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D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错误;

C、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C正确;

D、蚯蚓是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人对草原2公顷范围内进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78只,第二次捕获68只,其中有标记的为30只,那么这种鼠的种群密度是(  )

A176只

B88只

C88只/公顷

D176只/公顷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78=68:30,N≈176只.由于是对草原2公顷范围内进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公顷.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标志重捕法对某生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个体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且被捕捉的概率相等

B调查期间没有大量个体的死亡、出生、迁入、迁出

C被标记的个体有明显的群聚现象,标记状况、年龄等不影响被捕捉的概率

D被标记的个体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易脱落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的个体在种群中能完全混合,使得重捕的概率均等,A正确;

B、每个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B正确;

C、被标记的个体应该随机分布,使得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均等,若出现群聚现象使得调查结果会偏离准确值,C错误;

D、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鱼类的种群密度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人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土壤小动物,个小、活动范围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A正确;

B、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鱼类活动能力较强,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所以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正确;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酒精可杀死样本,并能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鱼是一个种群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C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D标志重捕时,标记符号应大而醒目,易于辨认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一个池塘中的鱼不止一个物种,因此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正确;

C、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标志重捕时,标记符号应小而隐蔽,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同学调查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以下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若被调查植物的个体越大,则所取样方的面积越小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若被调查植物的个体越大,则所取样方的面积越大,A错误;

B、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多个1m2的样方,B错误;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再取平均值,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有关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调查某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增加样方的数目,随机取样,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分别保温后在相同温度的混合,这是正常的实验程序,B错误;

C、在人群中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生率,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且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C正确;

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应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而且样本数量越大越准确,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一种鸟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样方估算的方法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由于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用样方法调查该种群密度,A错误;

B、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B错误;

C、鸟的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_____相等.标记技术也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______;标记不能______,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一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______

(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酶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检测甲、乙、丙三支试管中酶母菌数量,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所给信息,判断图中曲线A、B、C分别对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被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标记技术也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又不会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2)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一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可先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但由于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因素可能导致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一定差异.

(3)①表中变量有两个,即温度和培养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营养物质(或培养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由以上分析可知:6天内,甲试管中酵母菌数目呈“S”型曲线增长;乙试管中酵母菌增殖缓慢;丙试管中酵母菌数目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概率   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     过分醒目 

(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  

(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甲、乙、丙

解析

解:(1)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被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标记技术也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又不会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2)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一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可先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但由于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因素可能导致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一定差异.

(3)①表中变量有两个,即温度和培养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营养物质(或培养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由以上分析可知:6天内,甲试管中酵母菌数目呈“S”型曲线增长;乙试管中酵母菌增殖缓慢;丙试管中酵母菌数目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概率   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     过分醒目 

(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  

(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甲、乙、丙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A错误;

B、从表格数据中不能判断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

C、表格中没有显示出各生态系统的面积,所以无法判断三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小,C错误.

D、草甸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60×25%=40种,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00×49.1%=49.1种,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80×78%=62.4种,因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隆化县校级月考)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的2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100个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密度数为N,则N=______只/公顷.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正确答案

解:(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只,面积为2公顷,则种群密度为48只/公顷.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故答案为:

(1)48

(2)B、C

解析

解:(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只,面积为2公顷,则种群密度为48只/公顷.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故答案为:

(1)48

(2)B、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

B、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

D、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松树个体较大,其样方面积不能取1m2,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实验和探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算法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检测的实验中,应等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五点取样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D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做一个预实验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C错误;

D、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一般设置浓度梯度较大,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合的浓度范围,“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物力和人力浪费,D正确.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