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

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

D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一般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种群密度,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森林恢复后,植物类型增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

C、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应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人工种植的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从题目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丰富度低,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农田中的鼠是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水稻杀手”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是我国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表,请回答.

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变化表(单位:只/1OOm2

(1)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是______

(2)该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正确答案

解:(1)福寿螺活动能力较弱,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据表格分析,该种群1到7周一直增长,到9周后趋于平稳,呈S型增长.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2)S

解析

解:(1)福寿螺活动能力较弱,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据表格分析,该种群1到7周一直增长,到9周后趋于平稳,呈S型增长.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2)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研究小组利用样方法对校园中三个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附: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D=1-(D--多样性指数,ni--某物种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个体总数

(1)图2为群落1中物种数量与样方面积之间的关系,则正确的取样面积应为______

(2)A、B、C、D之间的形态差异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多样性.

(3)请比较三个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低(大小),并说明理由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图2可看出S5与S6物种数量相等,正确的取样面积应为S5.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B、C、D之间的形态差异是个体水平,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3)由于辛普森指数D1<D2<D3,所以三个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为群落1<群落2<群落3.

故答案为:

(1)S5

(2)物种

(3)生物多样性:群落1<群落2<群落3,原因是辛普森指数D1<D2<D3

解析

解:(1)从图2可看出S5与S6物种数量相等,正确的取样面积应为S5.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B、C、D之间的形态差异是个体水平,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3)由于辛普森指数D1<D2<D3,所以三个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为群落1<群落2<群落3.

故答案为:

(1)S5

(2)物种

(3)生物多样性:群落1<群落2<群落3,原因是辛普森指数D1<D2<D3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片约27公顷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25只大山雀,做标记后放掉.第二天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数量和密度(只/公顷)约为(  )

A165和6

B125和5

C290和11

D825和31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公式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天捕获÷第二天捕获标记的=25×33÷5=165,密度=165÷27=6.1.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C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蔓生或丛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另一些种群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B错误;

C、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的植物类群不同,主要是因为温度的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池塘自身不能保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的营养供应,因此需定期投放饵料,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______的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种群数量变化决定于____________

(2)图1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______,而图1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____________

(3)若该稻田多年后被弃耕,其将发生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则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______,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最可能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图1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图1中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而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则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3)分析图2,开始时丙的光照强度最强,是优势物种,说明最先定居;最终甲的光照强度最强,其次是乙,最后是丙,则从下向上是丙、乙、甲,体现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出生率    死亡率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3)丙     丙乙甲

解析

解:(1)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图1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图1中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而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则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3)分析图2,开始时丙的光照强度最强,是优势物种,说明最先定居;最终甲的光照强度最强,其次是乙,最后是丙,则从下向上是丙、乙、甲,体现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出生率    死亡率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3)丙     丙乙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当地农田生态系统的鼠害情况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采用______法估算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田鼠种群数量.

(2)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______,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见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环境条件除了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外还必须满足______

(3)在农田中,田鼠可被鼬捕食,它们之间通过气味识别,可见信息能够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中所含全部能量折合成葡萄糖质量为Akg,农作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质量为Bkg,1kg葡萄糖储存CkJ能量,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______(大于、等于、小于)(A+B)C kJ.通常采取______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正确答案

解:(1)估算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田鼠种群数量,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2)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见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环境条件除了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外还必须满无天敌.

(3)在农田中,田鼠可被鼬捕食,它们之间通过气味识别,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中所含全部能量折合成葡萄糖质量为Akg,农作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质量为Bkg,1kg葡萄糖储存CkJ能量,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大于(A+B)C kJ.通常采取锄草(治虫)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

(2)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     无天敌

(3)调节种间关系

(4)大于    锄草(治虫)(只要合理即给分)

解析

解:(1)估算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田鼠种群数量,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2)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见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环境条件除了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外还必须满无天敌.

(3)在农田中,田鼠可被鼬捕食,它们之间通过气味识别,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中所含全部能量折合成葡萄糖质量为Akg,农作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质量为Bkg,1kg葡萄糖储存CkJ能量,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大于(A+B)C kJ.通常采取锄草(治虫)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

(2)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     无天敌

(3)调节种间关系

(4)大于    锄草(治虫)(只要合理即给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研究方法与目的对应有误的是(  )

A样方法:估测棉花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B标志重捕法:追踪丹顶鹤的迁徙路线

C遗传学调查:群体调查可确定遗传病遗传方式

D遗传学调查:分析家系图可给出产前诊断建议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估测棉花植株上蚜虫的密度适宜用样方法,A正确;

B、丹顶鹤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追踪丹顶鹤的迁徙路线适宜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C、调查的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而要确定遗传病遗传方式,则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

D、分析家系图可确定遗传病遗传方式,从而给出产前诊断建议,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潍坊期末)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调查时,由于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宜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宜标记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鲫鱼体积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要调查某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A目测估计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D逐个计数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采用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记数法,A错误;

B、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调查某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C正确;

D、个体较大,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农业工作者为调查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其在一定范围内随机设置了200个捕获点,第一次捕获老鼠46只,做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老鼠24只,其中有标记的为12只.则该区域在约有老鼠为(  )

A92只

B24只

C46只

D200只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6=24:12,N=92只.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4秋•泰兴市校级月考)下列对有关鉴定性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调查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实验时,可依次向待测样液中加入甲液和乙液

B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不能辨别视野中哪条染色体携带突变基因

C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的设置应考虑周全,而无关变量可忽略不计

D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斐β林试剂由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O4)组成,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A错误;

B.观察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只能观测到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不能辨别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B正确;

C.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都要考虑周全,应保证各组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C错误;

D.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应适当,样方过少结果不准确,D错误.

故答: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时,易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降低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表示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D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时,种内斗争加剧,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

C、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破坏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是濒危),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