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______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_____.
(2)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和_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正确答案
解:(1)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降低取样误差).
(2)由于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应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4)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因此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水平
(3)次生演替
(4)捕食 竞争 第三、第四
解析
解:(1)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降低取样误差).
(2)由于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应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4)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因此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水平
(3)次生演替
(4)捕食 竞争 第三、第四
如图A为某森林植物的局部景观,图B表示某物种数量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要了解群落中物种数量,可在群落中心部位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先确定样方面积,再取样调查并将统计调查数据绘成图B.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
②图B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据图分析,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株/m2.
(2)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原因______.
(3)假如该森林中的一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据此完成后面的计算:
若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固定了105KJ的能量,假设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20%,且由蝉分别传给螳螂和黄雀的能量是相等,则螳螂可获得______KJ的能量.
正确答案
解:(1)①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该研究的课题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②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物种数达到最多而且把持稳定.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n1+n2+n3)/3株/m2.
(2)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则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
(3)根据,“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绿色植物固定了105KJ的能量,则蝉获得的能量为2×104,且由蝉分别传给螳螂和黄雀的能量是相等,则螳螂可获得2000KJ的能量.
故答案为:
(1)①某森林的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②物种数增多 S0
(2)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
(3)2000
解析
解:(1)①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该研究的课题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②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物种数达到最多而且把持稳定.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n1+n2+n3)/3株/m2.
(2)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则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
(3)根据,“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绿色植物固定了105KJ的能量,则蝉获得的能量为2×104,且由蝉分别传给螳螂和黄雀的能量是相等,则螳螂可获得2000KJ的能量.
故答案为:
(1)①某森林的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②物种数增多 S0
(2)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
(3)2000
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光学显微镜看不到双层膜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A错误;
B、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双缩脲试剂作用的是肽键,蛋白质变性后肽键不会断裂,C错误;
D、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以用碘液进行检测,如果分解了蓝色会消失或很浅,D正确.
故选:BD.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的较大的动物,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
B、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正确;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C正确;
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实验结果才正确,D正确;
故选:A.
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标志重捕法适用与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A正确;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C错误;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
故选:A.
如图为一小型植物园一个矩形花圃,在花圃中育有牵牛花(蔓生)和向日葵.某校高二同学对该花圃上的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在调查花圃上的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制订了如下方案:
①确定调查对象:花圃中栽有漂亮的牵牛和向日葵,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应选择的调查对象是______比较合适.
②确定样方:首先确定样方的多少,每块小草坪一般要选择至少______个样方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种群密度;其次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______ 为宜;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
③计数及种群密度的计算: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的数量,该种群密度值应为各样方的______.
正确答案
向日葵
5
1m2的正方形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平均值
解析
解:①牵牛花是蔓生植物,不宜计数,所以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应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向日葵比较合适.
②确定样方:首先确定样方的多少,每块小草坪一般要选择至少5个样方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种群密度;其次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及种群密度的计算: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的数量,该种群密度值应为各样方的平均值.
故答案为:
①向日葵
②5 1m2的正方形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平均值
(2015秋•卢龙县期末)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4只.
故选:C.
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合理的做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所取样方大小为1m2,A正确;
B、对于植物来说,常用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是样方调查法,需随机调查几个大小相等的样方,取其平均值统计,以保证结果准确性.因此,不可以在该植物集中分布或稀疏分布或均匀分布的地方选择样方,B错误;
C、当调查对象分布在狭长地带时,适宜采用随机取样法;对于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带,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离取样,C正确;
D、处理调查数据时,应该取其平均值,以减少误差,D正确.
故选:B.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块荒地中的黑腹绒鼠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在每个100m×100m样方内布设100个抓捕工具,放置24小时后,统计所捕获的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天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根据统计方法估计荒地内黑腹绒鼠种群密度为150只/10000m2,表中X的数值约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干可知,对黑腹绒鼠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的方法是标志性重捕法,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可知,150/10=X/2,得到30.
故选:B.
(2015秋•邢台校级月考)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
B、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才能保存下来,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
C、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正确
D、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D.
(2015秋•郴州月考)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重要的过敏源.下图示我区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______.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根据自然选择学说,这种优势是通过______过程而实现的.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指______所发生的反应.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尽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同时要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由于狗尾草、曼陀萝和灰绿藜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说明豚草与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共同的资源和空间.豚草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豚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生存优势.
(3)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尽量选择本地物种.
故答案为:
(1)样方法(取样调查法)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
(2)共同的资源和空间 生存斗争
(3)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
(4)选择本地物种
解析
解:(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同时要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由于狗尾草、曼陀萝和灰绿藜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说明豚草与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共同的资源和空间.豚草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豚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生存优势.
(3)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尽量选择本地物种.
故答案为:
(1)样方法(取样调查法)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
(2)共同的资源和空间 生存斗争
(3)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
(4)选择本地物种
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网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第二次网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有6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为______只,这种调查方法称为______.如果要调查一块农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法.
正确答案
20
标记重捕法
样方法
解析
解:根据公式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次捕获÷第二次捕获标记的=5×8÷2=20.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记重捕法.如果要调查一块农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法.
故答案为:20 标记重捕法 样方法
调查一片广阔草地上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本题调查的是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故选:A.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
B、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
C、由于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正确;
D、由于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故选:A.
下列有关实验或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一般需要进行预实验,以探明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再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A正确;
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会偏大,B错误;
C、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在社会群体中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C错误;
D、对于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时,常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显微镜计数,D正确.
故选:A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