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某科研小组多某群落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样地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使调查数据尽可能接近真实值,并兼顾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则所选用样方的______应达到适宜,同时还应做到______;
(2)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____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科研小组对该样地4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可能是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并统计足够样方,所选用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应达到适宜,使结果接近真实值.
(2)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种群食物和栖息空间.
(3)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故答案为:
(1)大小和数量 随机取样
(2)种群 食物和栖息空间
(3)C 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竞争各种资源(如水、无机盐,阳光、空间等)时,入侵物种占优势
解析
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并统计足够样方,所选用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应达到适宜,使结果接近真实值.
(2)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种群食物和栖息空间.
(3)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故答案为:
(1)大小和数量 随机取样
(2)种群 食物和栖息空间
(3)C 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竞争各种资源(如水、无机盐,阳光、空间等)时,入侵物种占优势
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山坡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在取样时应注意______取样.
(2)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_.
(3)豚草、龙葵和狗尾草之间是______关系.
(4)请在如图中绘出豚草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______
(5)在2002~2006年间,豚草的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导致这样增长的原因可能有______等.
(6)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采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为了避免取样时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应注意随机取样.
(2)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5.4株/m2.
(3)豚草、龙葵和狗尾草之间因为阳光、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等因素,相互竞争.
(4)如图中绘出豚草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5)由于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宽裕、没有天敌等因素,在2002~2006年间,豚草的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
(6)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是属于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即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随机
(2)5.4
(3)竞争
(4)
(5)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宽裕、没有天敌等
(6)次生演替
解析
解;(1)采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为了避免取样时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应注意随机取样.
(2)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5.4株/m2.
(3)豚草、龙葵和狗尾草之间因为阳光、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等因素,相互竞争.
(4)如图中绘出豚草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5)由于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宽裕、没有天敌等因素,在2002~2006年间,豚草的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
(6)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是属于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即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随机
(2)5.4
(3)竞争
(4)
(5)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宽裕、没有天敌等
(6)次生演替
为了预防某草原鼠害,需要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于鼠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所以调查草原中鼠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故选:C.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
(1)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 型,在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基本停止了,说明种群数量达到了______.
(2)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增大、不变、减小),试分析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由于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在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基本停止了,说明棉蚜没有无限增多,呈S型曲线增长.当数量不再增加时,说明其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
(2)农药能淘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使具有抗药性的棉蚜增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故答案为:
(1)样方 S 环境容纳量(K值)
(2)增大 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棉蚜增多
解析
解:(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由于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在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基本停止了,说明棉蚜没有无限增多,呈S型曲线增长.当数量不再增加时,说明其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
(2)农药能淘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使具有抗药性的棉蚜增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故答案为:
(1)样方 S 环境容纳量(K值)
(2)增大 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棉蚜增多
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小组对该地区树种进行辨认和挂牌,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若树木A与树木B相邻、且是同一物种,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引起的,若树木A与树木C、D、E、F是不同种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
(2)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会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
(3)调查小组对该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其采集的方法是______
(4)研究发现,群落中物种之间往往有复杂的关系,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里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______调节.
(5)蜜蜂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例如: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来告知同伴蜜原的僧,这种信息属于______信息.上述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够调节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树木A与树木B是同一物种,所以它们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若树木A与树木C、D、E、F是不同种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因此,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会采用样方法.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降低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调查小组对该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其采集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4)群落中物种之间往往有复杂的关系,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里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从而保持相对稳定.
(5)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来告知同伴蜜原的僧,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蜜蜂跳舞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内关系.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2)样方法 降低生物的多样性
(3)取样器取样法
(4)负反馈
(5)行为 生物的种内关系
解析
解:(1)由于树木A与树木B是同一物种,所以它们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若树木A与树木C、D、E、F是不同种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因此,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会采用样方法.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降低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调查小组对该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其采集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4)群落中物种之间往往有复杂的关系,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里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从而保持相对稳定.
(5)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来告知同伴蜜原的僧,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蜜蜂跳舞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内关系.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2)样方法 降低生物的多样性
(3)取样器取样法
(4)负反馈
(5)行为 生物的种内关系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种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根据计算公式,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A正确;
B、两次捕获期间,若部分标志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
C、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
D、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A.
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一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头草原鼠,标记放走;一段时间后在相同的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又捕获了54头草原鼠,其中标记的有12头.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公式分析=
:如果鼠受到惊吓,第二次不易捕获,则调查得到的该区域中草原鼠的种群密度偏大,A正确;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B错误;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正确.
故选:B.
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为研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情况,研究组获得如下结果.
(1)采用______法估测各样地优势树种的密度.随海拔升高,各样地优势树种密度下降,物种数目减少,说明丁地群落的______最低.
(2)测定各样地凋落物是在每20m×25m的样方中______选取12个5m×5m的小样方水平设置凋落物筐,该筐面积为1m×1m,筐内收集网的孔径为0.5mm,距地面40-45cm.定期收集各筐中的凋落物用70℃烘箱烘干48h,求12个小样方凋落物干重的______,再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3)各样地凋落物的年归还量主要取决于______的______作用的强度,该过程使N、P、K、Ca、Mg等元素归还到土壤,同时产生CO2等其他释放到大气中,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______到______的过程.
(4)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______的推论.
(5)神农架建立自然保护区采用的是______措施,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正确答案
解:(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亚高山针叶林的优势树种的密度最小,说明丁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低.
(2)采用样方法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时,要做到随机性.由于12个样方定期收集的凋落物干重不完全一样,所以要用其平均值去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3)凋落物中的有机物由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所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分解的有机物就越多,凋落物的年归还量就越大,产生的无机盐离子和CO2等物质被植物利用,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4)从图表中可知,海拔最低的常绿阔叶林,N、P、K、Ca、Mg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最多,而海拔最高的亚高山针叶林,其N、P、K、Ca、Mg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最少,说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物质循环速度降低.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答案:
(1)样方(1分)(答“五点取样或等距取样”不得分) 丰富度
(2)随机(1分) 平均值(1分)
(3)分解者 分解(或:呼吸)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4)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物质循环速度降低(合理给分,但直接抄写表头后两列内容的不得分)
(5)就地保护(1分)
解析
解:(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亚高山针叶林的优势树种的密度最小,说明丁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低.
(2)采用样方法调查优势树种的密度时,要做到随机性.由于12个样方定期收集的凋落物干重不完全一样,所以要用其平均值去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3)凋落物中的有机物由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所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分解的有机物就越多,凋落物的年归还量就越大,产生的无机盐离子和CO2等物质被植物利用,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4)从图表中可知,海拔最低的常绿阔叶林,N、P、K、Ca、Mg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最多,而海拔最高的亚高山针叶林,其N、P、K、Ca、Mg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最少,说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物质循环速度降低.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答案:
(1)样方(1分)(答“五点取样或等距取样”不得分) 丰富度
(2)随机(1分) 平均值(1分)
(3)分解者 分解(或:呼吸)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4)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物质循环速度降低(合理给分,但直接抄写表头后两列内容的不得分)
(5)就地保护(1分)
现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得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A错误;
B、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B正确;
C、根据调查数据,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C错误;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D错误.
故选:B.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7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7,N=78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78只.
故选:D.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②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标志重捕法;
③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概念模型;
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⑤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
⑥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注意随机取样,①正确.
②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②错误.
③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不属于概念模型,模型比较直观,电子显微镜看的不直观,③错误.
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以及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④正确.
⑤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是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时间较短,⑤正确.
⑥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随机选取调查对象,对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⑥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三项.
故选:C.
(2015秋•德州校级月考)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
(2)稻田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正确答案
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属于捕食关系.
(2)稻田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
故答案为: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解析
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属于捕食关系.
(2)稻田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
故答案为: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后,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兔、狼等动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松树的种群密度,应采取______法.
(2)此森林中迁入了一种野兔,甲图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知该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3)请根据甲图在坐标系中画出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合适的位置上).
______
(4)表为该森林中甲、乙两种树木种群密度的数据:
①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的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
②甲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种状况对该生物群落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松树的种群密度,应采取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野兔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也可能天敌增多.
(3)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
(4)①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在第一年到第8年间,甲种群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在生态系统中,影响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竞争关系外,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②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导致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
故答案为:
(1)样方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或种内斗争加剧)
(3)
(4)①竞争 寄生、捕食、种内斗争等
②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减少或可能灭绝(或生物种类减少或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
解:(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松树的种群密度,应采取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野兔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也可能天敌增多.
(3)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
(4)①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在第一年到第8年间,甲种群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在生态系统中,影响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竞争关系外,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②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导致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
故答案为:
(1)样方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或种内斗争加剧)
(3)
(4)①竞争 寄生、捕食、种内斗争等
②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减少或可能灭绝(或生物种类减少或生物多样性降低)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A错误;
B、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田鼠更难捕捉,则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增大,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B错误;
C、根据调查数据无法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C错误;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