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昆虫→小鸟→鹰,相邻生物之间的捕食量计算出鹰增重2kg需要消耗的小鸟10kg,10kg的小鸟需要消耗10÷0.25/2=80kg,80kg的昆虫需要消耗绿色植物的量80÷100/1000=800kg,故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率为2/800=0.25%.
故选:C.
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的形式流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都属于生物群落,而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的形式流动是有机物.
故选:A.
(2015秋•陕西校级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A正确;
B、乙的同化量为370kJ,丙的同化量为55kJ,因此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100%=15%,B正确;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故选:C.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
B、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正确;
C、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是单向传递不循环的,D错误.
故选:B.
如图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作答.
(1)用图中字母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2)在答卷纸的图中用箭头(→)表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碳素循环.______
(3)下表表示该生态系统营养级与能量流动情况.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 为什么?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中ABCD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无机环境的关系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A→B→C.
(2)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A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通过ABC的呼吸作用和D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3)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为A的同化量=900,所有生物呼吸消耗=700+85+13+120=918,所以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小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
故答案是:
(1)A→B→C
(2)
(3)否(或不增加)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小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能量之和
解析
解:(1)根据图中ABCD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无机环境的关系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A→B→C.
(2)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A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通过ABC的呼吸作用和D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3)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为A的同化量=900,所有生物呼吸消耗=700+85+13+120=918,所以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小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
故答案是:
(1)A→B→C
(2)
(3)否(或不增加)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小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能量之和
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1、2、3、4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所以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①生产者,A正确;
B、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④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
C、①是生产者,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
D、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其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D错误.
故选:A.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多次发生地震,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y)],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图3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如图1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______kJ/(m2•y),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
(3)由于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为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
(4)图2中,甲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若图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
(5)图3中含有______条食物链,生物B、C的种间关系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kJ/m2•y,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2.7%.
(2)1中A表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化学能.
(3)图1中,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5×103kJ(m2•y).
(4)图2中甲是生产者,乙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二氧化碳库.③④⑦中的碳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所以若图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③④⑦三个过程.
(5)图3中含有E→D→A,E→B,E→C→A共3条食物链,其中生物B、C都捕食E,所以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
(1)110×103 12.7
(2)细胞呼吸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5×103 kJ/(m2•y)
(4)生产者 ③④⑦
(5)3 竞争
解析
解:(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kJ/m2•y,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2.7%.
(2)1中A表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化学能.
(3)图1中,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5×103kJ(m2•y).
(4)图2中甲是生产者,乙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二氧化碳库.③④⑦中的碳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所以若图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③④⑦三个过程.
(5)图3中含有E→D→A,E→B,E→C→A共3条食物链,其中生物B、C都捕食E,所以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
(1)110×103 12.7
(2)细胞呼吸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5×103 kJ/(m2•y)
(4)生产者 ③④⑦
(5)3 竞争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营养级升高,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各营养级中,生物个体的残肢、败叶、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A正确;
B、各营养级中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
C、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C正确;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多少与营养级能量多少无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D.
(2015秋•荆门期末)图1中A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2表示草原上两类动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注:图1中a、al、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1)图1中,本年度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可表示为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图2中,能量从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______(用序号表示);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即______(用序号表示).
(3)气温逐渐降低时,若⑥保持不变,恒温动物的⑦/⑥将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在该草原中若存在图3的食物网,其中a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x与y的关系可用柱形图表示,则a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即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可以用c1表示.
(2)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图2中,能量从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⑥÷②×100%.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即②÷①.
(3)气温逐渐降低时,若⑥同化能保持不变,恒温动物将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储存的能量会降低,故⑦/⑥将降低.
(4)图中草为第一营养级,虫为第二营养级,鸟为第二、第三营养级.已知a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a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求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y,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大值20%,据此可以列式y=ax÷20%÷20%+(1-a)x÷20%=20ax+5x.根据柱形图表示的x与y的关系可知,当x=1时,y=6.4,代入可得a=0.07.
故答案为:
(1)b+c+d+e c1
(2)⑥÷②×100% ②÷①
(3)降低
(4)0.07
解析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即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可以用c1表示.
(2)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图2中,能量从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⑥÷②×100%.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即②÷①.
(3)气温逐渐降低时,若⑥同化能保持不变,恒温动物将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储存的能量会降低,故⑦/⑥将降低.
(4)图中草为第一营养级,虫为第二营养级,鸟为第二、第三营养级.已知a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a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求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y,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大值20%,据此可以列式y=ax÷20%÷20%+(1-a)x÷20%=20ax+5x.根据柱形图表示的x与y的关系可知,当x=1时,y=6.4,代入可得a=0.07.
故答案为:
(1)b+c+d+e c1
(2)⑥÷②×100% ②÷①
(3)降低
(4)0.07
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无机环境→丁、______.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______.
(4)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_____的能量.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______原理.
正确答案
解:(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除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外,还缺少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戊增多.
(4)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和再生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故答案为:
(1)动力
(2)甲→丙
(3)增加
(4)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5)物质循环和再生 整体性 协调与平衡
解析
解:(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除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外,还缺少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戊增多.
(4)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和再生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故答案为:
(1)动力
(2)甲→丙
(3)增加
(4)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5)物质循环和再生 整体性 协调与平衡
如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填图中字母),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______(填图中字母).
(2)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______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______,该变动将直接导致______,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_____;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d呼吸作用和e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如鼠)的种群密度.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图丙属于增长型,说明该鼠种群数量会逐渐升高,这将直接导致牧草被大量捕食,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
故答案为:
(1)d、e a
(2)标志重捕法 稳定 逐渐升高 牧草被大量捕食
(3)调节种间关系
(4)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被利用
解析
解:(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d呼吸作用和e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如鼠)的种群密度.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图丙属于增长型,说明该鼠种群数量会逐渐升高,这将直接导致牧草被大量捕食,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
故答案为:
(1)d、e a
(2)标志重捕法 稳定 逐渐升高 牧草被大量捕食
(3)调节种间关系
(4)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被利用
切叶蚁生活在亚马逊森林中,它们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并咀嚼成糊状“养殖”真菌,真菌可以从叶片中获取营养,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研究发现,切叶蚁要维持自己的“真菌园”,需要依赖固氮菌从空气中获取氮源,由此无法推断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上述各生物之间能构成一条腐生食物链,仅能体现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不能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A错误;
B、由于切叶蚁需要依赖固氮菌从空气中获取氮源,所以切叶蚁所生活的环境缺乏真菌可利用的氮源,B正确;
C、切叶蚁以真菌为食,而真菌可以从叶片中获取营养,所以切叶蚁可以从所“养殖”的真菌中获取营养,C正确;
D、切叶蚁、真菌和固氮菌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1和W2,下列哪种情况下就可能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于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1,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2;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应该为:10%W1<W2<20%W1.因此,如果能量传递率大于20%,即W1<5W2,就可能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故选:A.
图1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同化的有机物含量.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C02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_,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返还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抵制[______]______过程.
(2)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图中______(填序号)的复杂程度有关.
(3)若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群共有四个,他们同化的有机物含量如图2所示,则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若丁同化的有机物量增加5kg,则至少消耗生产者______kg.
(4)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技、败叶产生的能量供______和______用,产生的无机盐供______利用.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大气中C02通过①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通过③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还无机环境.要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抵制⑤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
(2)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图中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3)图2说明甲是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乙与丙之间接近,且二者之和在甲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之内,因而可判定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丁最少,且丁的有机物量在乙与并的有机物的量之和的传递效率范围之内,说明丁位于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丁和甲→丙→丁.若丁同化的有机物量增加5kg,则至少消耗生产者5÷20%÷20%=125kg.
(4)图中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技、败叶产生的能量供其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和繁殖所用,产生的无机盐供绿色植物吸收.
故答案为:
(1)①光合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⑤化石燃料的燃烧
(2)②
(3)甲→乙→丁和甲→丙→丁 125
(4)呼吸作用 生长、发育和繁殖 绿色植物
解析
解:(1)图1中,大气中C02通过①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通过③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还无机环境.要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抵制⑤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
(2)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图中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3)图2说明甲是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乙与丙之间接近,且二者之和在甲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之内,因而可判定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丁最少,且丁的有机物量在乙与并的有机物的量之和的传递效率范围之内,说明丁位于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丁和甲→丙→丁.若丁同化的有机物量增加5kg,则至少消耗生产者5÷20%÷20%=125kg.
(4)图中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技、败叶产生的能量供其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和繁殖所用,产生的无机盐供绿色植物吸收.
故答案为:
(1)①光合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⑤化石燃料的燃烧
(2)②
(3)甲→乙→丁和甲→丙→丁 125
(4)呼吸作用 生长、发育和繁殖 绿色植物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正确;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
C、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但是也有些能量人不可以直接利用,只有通过食物链来利用,这样可能导致营养级变多,很多时候营养级多,人可利用的能量反而会变多.比如人不能吃草,所以不能利用其能量,但可以养牛,牛可以为人提供能量,C错误;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