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假若某生态系统有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远大于m1+m2+m3+m4,A错误;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减少,则b种群天敌减少,所以数量上升,捕食a种群的数量增多,导致a种群数量下降;由于c种群数量减少,d种群的食物来源减少,从而导致d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
C、种群个体体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与营养级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所以无法比较种群a、b数量的多少,C错误;
D、种群个体体积的大小与营养级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所以d种群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不一定比c种群中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大,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正确;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
C、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单向流动,C错误;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的生态系统还需外源能量的投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故选:C.
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正确;
B、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
C、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吸收、散失和反射掉,大约只有1%以可见光的形式,被生产者固定,C正确;
D、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关系,D错误.
故选:D.
下面是有关生态关系的问题.
(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①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______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若生产者有5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______ kg.
③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mg的O2,则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为______mg.
(2)如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
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械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①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有______.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______.
②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 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械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A→D→E
能量流动
200
64
海星、荔枝螺、海葵
海星和荔枝螺
藤壶
藤壶大量繁殖,占据了岩石表面,使海藻不能生长,石鳖和石械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解析
解:(1)①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大气中二氧化碳库、D表示初级消费者、E表示次级消费者,因此这存在一条食物链为A→D→E.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是动力物质是载休.在食物链A→D→E中,若生产者有5000kg,E的重量最大达5000kg×20%×20%=200kg.
③.由题意知呼吸速率产生CO2为44mg对应消耗了32mg的O2,净光合速率产生32mg的O2对,因此实际光合速率为64mg的O2.
(2)①海藻→石鳖→海星,海藻→石械→海星,浮游植物→藤壶→海星,浮游植物→藤壶→荔枝螺→海星,浮游植物→贻贝→荔枝螺→海星,浮游植物→贻贝→海星,浮游植物→小鱼→海葵,共7条食物链.由此可看出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有海星、荔枝螺、海葵. 由这两条食物链:浮游植物→藤壶→荔枝螺→海星,浮游植物→贻贝→荔枝螺→海星,可知荔枝螺和海星是捕食关系;由这两条食物链:浮游植物→藤壶→海星,浮游植物→藤壶→荔枝螺→海星,可知荔枝螺和海星是竟争关系.
②.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64%,当海星全部死亡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迅速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从而使海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
(1)①A→D→E
②能量流动 200
③64
(2)①海星、荔枝螺、海葵 海星和荔枝螺
②藤壶 藤壶大量繁殖,占据了岩石表面,使海藻不能生长,石鳖和石械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快,A正确;
B、无机环境中的能量不能被反复利用,B错误;
C、动物以尿作为存在或领域的一种标记,实质是向外传递化学信息,C正确;
D、在草→松鼠→狐→山狮食物链中,如果松鼠要5Km2的生活面积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那么山狮的生活面积至少是5÷20%÷20%=125Km2,D正确.
故选:B.
如图为氮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生物固氮过程中通过生物固定的氮素远多于其它途径固定的氮素,A正确;
B、进行②硝化作用过程的生物如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B错误;
C、进行③吸收硝酸盐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④蛋白质在生物体体内代谢产生尿素,进行该过程的生物主要是动物,属于消费者,C正确;
D、⑤施肥过程能增加土壤的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D正确.
故选:B.
(2015秋•绵阳期末)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及分解者的能量(单位:×106kJ)结果如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推测丙为生产者,乙为次级消费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问题,所以等于4.646×108kJ,B正确;
C、丁是分解者,其同化的能量来自于甲、乙、丙,C错误;
D、能量流动是不循环的,呼吸散失的热量不可以被丙生产者重新利用,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A正确;
B、由于该图表示的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所以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含有的能量,B正确;
C、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包括: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呼吸作用消耗了很多能量等,C错误;
D、该图不够完善,没有标出甲中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物种甲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A、B、C、D代表能量.
(1)图中的A表示物种甲同化的能量,则C表示的含义为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假设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中存在于粪便中的能量为b,呼吸散失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______
A.20%a B.20%(a-b) C.20%(a+c+d) D.20%d.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的A表示物种甲同化的能量,则C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生态系统中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在该生态系统中,假设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中存在于粪便中的能量为b,说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a-b;因此,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20%(a-b).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B
解析
解:(1)图中的A表示物种甲同化的能量,则C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生态系统中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在该生态系统中,假设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中存在于粪便中的能量为b,说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a-b;因此,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20%(a-b).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B
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表所示(其中D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为J/c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D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62.8÷464.6×100%≈13.5%,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C的Pg,C错误;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2.5÷62.8×100%≈19.9%,D正确.
故选:D.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都与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有关.请回答: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依赖于______(填生理过程).碳循环失调主要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特点.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被破坏了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了恢复,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演替过程.
(3)信息传递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其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作用是______.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现的;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产生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方面的价值,是间接价值.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了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仍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和原有植物的繁殖体等,这种地方进行的恢复过程为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3)信息传递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全球性
(2)间接 空间(垂直和水平) 次生演替
(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神经)递质
解析
解:(1)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现的;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产生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方面的价值,是间接价值.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了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仍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和原有植物的繁殖体等,这种地方进行的恢复过程为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3)信息传递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全球性
(2)间接 空间(垂直和水平) 次生演替
(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神经)递质
在碳循环中,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返回大气的途径是( )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①正确;
②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从而使得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②错误;
③有些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这不是从生物群落返回大气的,③错误;
④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
故选:D.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图形分析已知 A是生产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B是分解者,D、E生物是消费者,A正确;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已知B是分解者,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但是图中出现了B,所有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不可用此图表示,C错误;
D、E为第三营养级,每增加lkg的体重,至多需要A的质量为1÷10%÷10%=100kg,D正确.
故选:BC.
(2015春•铜仁市期末)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填文字),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故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太阳能,m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导致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所以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
(2)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分析后可知:B表示同化能,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或
×10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和消费者 太阳能 热能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2)同化能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00%或
×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解:(1)图甲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故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太阳能,m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导致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所以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
(2)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分析后可知:B表示同化能,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或
×10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和消费者 太阳能 热能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2)同化能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00%或
×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05KJ/m2•年,初级消费者同化总量为104KJ/m2•年,则这一过程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3)D的同化总量小于F的同化总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若这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某学校生命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考察.下面是他们考察的有关内容和相关建议.
①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②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导致空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其在土壤中1~2个月就会被分解掉,分解该“地膜”的生物属于上图中的______(填字母).
③如图2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此农田生态系统中F种群数量的变化.在图中B点时,F种群属于______型.K值的含义是______,其大小变化主要取决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已知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E为生产者,F、D、B为各级消费者,所以此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E→F→D→B.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输入的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05KJ/m2•年,初级消费者同化总量为104KJ/m2•年,则这一过程能量传递效率为104÷105=10%.
(3)F→D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传递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F自身消耗 F未被D全部捕食,提供给分解者.
(4)①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即使得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②根据题意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其在土壤中1~2个月就会被分解掉,分解该“地膜”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成分,属于上图中的C.
③图2中B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所以F种群属于增长型.K值为环境负荷量,其大小变化主要取决于环境阻力的大小.
故答案是:
(1)E→F→D→B
(2)能量流动 10%
(3)F自身消耗 F未被D全部捕食 提供给分解者
(4)①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②C(分解者)
③增长 环境负荷量 环境阻力的大小
解析
解:(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已知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E为生产者,F、D、B为各级消费者,所以此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E→F→D→B.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输入的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05KJ/m2•年,初级消费者同化总量为104KJ/m2•年,则这一过程能量传递效率为104÷105=10%.
(3)F→D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传递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F自身消耗 F未被D全部捕食,提供给分解者.
(4)①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即使得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②根据题意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其在土壤中1~2个月就会被分解掉,分解该“地膜”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成分,属于上图中的C.
③图2中B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所以F种群属于增长型.K值为环境负荷量,其大小变化主要取决于环境阻力的大小.
故答案是:
(1)E→F→D→B
(2)能量流动 10%
(3)F自身消耗 F未被D全部捕食 提供给分解者
(4)①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②C(分解者)
③增长 环境负荷量 环境阻力的大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