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不能循环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A错误;
B、只有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能够产生光合作用的最低浓度时,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相等,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植物呼吸作用的碳,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的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J/(cm2•a).
(2)营养级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A营养级的能量没有全部流向B的原因除未利用外,还有______和______.
(3)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主要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A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由图可知A固定的能量是 464.4J/(cm2•a).
(2)已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464.4J/(cm2•a);B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62.8J/(cm2•a),所以营养级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62.8÷464.4=13.5%,传递效率低的原因除未利用外,还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3)由图分析营养级越高,能量越低,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是:
(1)464.4
(2)13.5%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被分解者利用
(3)单向的、逐级递减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A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由图可知A固定的能量是 464.4J/(cm2•a).
(2)已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464.4J/(cm2•a);B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62.8J/(cm2•a),所以营养级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62.8÷464.4=13.5%,传递效率低的原因除未利用外,还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3)由图分析营养级越高,能量越低,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是:
(1)464.4
(2)13.5%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被分解者利用
(3)单向的、逐级递减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错误的说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
B、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表示摄入量,而b表示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B错误;
C、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流行分解者,因此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C正确;
D、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a,所以a>b+c,D正确.
故选:B.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故A错误;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故B错误;
C、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故C正确;
D、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故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甲、乙、丙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甲为______,乙为______.
(3)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
(4)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_____.
(5)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______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丙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甲消费者、乙分解者、丙生产者之间的流动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
(3)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4)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5)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CO2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丙 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4)能量流动
(5)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 温室效应
解析
解:(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丙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甲消费者、乙分解者、丙生产者之间的流动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
(3)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4)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5)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CO2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丙 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4)能量流动
(5)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 温室效应
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故A正确;
B、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故B错误;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故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不能用③表示,故C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有机物的积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故D错误.
故选:A.
(2015秋•莆田校级月考)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
(2)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其次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故选:D.
一条杂食性海洋鱼死亡时重12kg,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来自植物,
来自草食鱼类,
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至少需海洋植物(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海洋鱼重12kg,至少需海洋植物按照20%计算,所以食物有来自植物其食物需12×
÷20%=30kg,
来自草食鱼类12×
÷20%÷20%=100kg,
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12×
÷20%÷20%÷20%=250kg,所以植物共30+100+250=380kg.
故选:A.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不能被植物利用,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正确;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就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失的越多,所以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少,A错误;
B、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B正确;
C、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A.
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并且由于主要食虫的鸟类的食物是虫,所以图示中三种鸟类不能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
B、根据植食性鸟类的特点,并不是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B错误;
C、在领域面积相同的时候,植食性鸟类体重大,可能是因为植食性鸟类的营养级低,能量损失少,不是因为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C错误;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D正确.
故选:D.
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______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中进行的.
(2)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______性.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__,因而其具有______的特点.
(3)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除①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______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有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
(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______效应.
(6)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有哪些?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光合作用是在细胞内叶绿体中进行的;过程③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
(2)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全球性.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因而其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3)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除①光合作用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竞争关系,④表示动植物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和异养厌氧型.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
(6)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有: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故答案为:
(1)叶绿体线粒体
(2)全球 能量流动 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化能合成 捕食 竞争 动植物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
(4)异养需氧和异养厌氧型 生物群落
(5)温室
(6)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解析
解:(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光合作用是在细胞内叶绿体中进行的;过程③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
(2)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全球性.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因而其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3)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除①光合作用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竞争关系,④表示动植物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和异养厌氧型.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
(6)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有: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故答案为:
(1)叶绿体线粒体
(2)全球 能量流动 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化能合成 捕食 竞争 动植物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
(4)异养需氧和异养厌氧型 生物群落
(5)温室
(6)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大气中的氮可以通过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工业固氮等方式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气并被植物利用,A错误;
B、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是厌氧型微生物,能在氧气不足时,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最终转化成氮气,B正确;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关系,可以为豆科植物提供氮元素,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所以离开了豆科植物根瘤菌将不能固氮,C正确;
D、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够分泌生长素,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D正确.
故选:A.
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错误;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少部分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来自于部分物质,B正确;
C、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不循环的,逐级递减的,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D正确.
故选:A.
图一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图二示图一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2)图一中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图中甲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3)图二中B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营养级.
(4)由于煤和石油的过度使用,造成温室效应,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请举出两种低碳的生活方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乙是生产者;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和水,所以丙和丁是消费者;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甲是分解者;②过程能够利用二氧化碳、③过程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3)若图二中A、B、C分别表示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B对应的生物是丁,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4)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符合低碳生活观念的,如:使用双面纸张;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煤炉烧水;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省使用物品,废品回收利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等.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 分解者
(3)丁 第三
(4)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
解析
解:(1)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乙是生产者;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和水,所以丙和丁是消费者;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甲是分解者;②过程能够利用二氧化碳、③过程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3)若图二中A、B、C分别表示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B对应的生物是丁,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4)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符合低碳生活观念的,如:使用双面纸张;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煤炉烧水;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省使用物品,废品回收利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等.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 分解者
(3)丁 第三
(4)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