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元素循环如下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据图回答:
(1)图中a、b、g表示的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c过程中碳元素以______形式进行传递.c过程中能量的传递特点是______.
(3)d过程主要发生于动物细胞的______中.
正确答案
解:(1)图中a、b、g表示的过程分别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c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中,所以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c过程中能量的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d过程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主要发生于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线粒体
解析
解:(1)图中a、b、g表示的过程分别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c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中,所以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c过程中能量的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d过程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主要发生于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线粒体
生态护坡就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保护,形成由植被或工程植被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下图为某种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据图分析:
(1)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像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______.
(3)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其获得的能量值如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若字母代表能量值,则b~e中能确定大小的是______;图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4)研究人员向此坡地引入沙棘种植在海挡林带和灌草丛带,结果沙棘在灌草丛带的长势明显好于海挡林带,经分析两地带中土壤肥力和土壤含水量如下表:
某研究者提出“土壤含水量是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种植,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______,结果A组长势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请列举生态护坡的优点: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应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因此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b~e中能确定b>c;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
(4)由于研究者提出“土壤含水量是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因此土壤含水量为实验的自变量,因此: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种植,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土壤含水量与海档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或土壤含水量比灌草丛带低,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该生态护坡能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故答案为:
(1)水平 (2)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捕食、竞争 第三、四营养级 b与c(b>c) (b+d+e)/a
(4)土壤含水量与海档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或土壤含水量比灌草丛带低,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
(5)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合理即得分)
解析
解:(1)由于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应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因此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b~e中能确定b>c;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
(4)由于研究者提出“土壤含水量是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因此土壤含水量为实验的自变量,因此: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种植,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土壤含水量与海档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或土壤含水量比灌草丛带低,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该生态护坡能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故答案为:
(1)水平 (2)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捕食、竞争 第三、四营养级 b与c(b>c) (b+d+e)/a
(4)土壤含水量与海档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或土壤含水量比灌草丛带低,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
(5)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合理即得分)
图为不完整的碳循环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请回答:
(1)图中A、D分别表示______、______.
(2)过程①为______,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______.⑧过程是指______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形式循环的.
(3)指出上图作为碳循环图解的不完整之处______
(4)导致目前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中的______ 造成的.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2)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完成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⑧是指微生物对食物残渣或遗体遗物的分解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将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因此A、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4)温室效应主要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的,即图中⑨过程造成的.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太阳能 微生物的分解 CO2
(3)A、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4)⑨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2)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完成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⑧是指微生物对食物残渣或遗体遗物的分解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将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因此A、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4)温室效应主要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的,即图中⑨过程造成的.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太阳能 微生物的分解 CO2
(3)A、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4)⑨
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
(1)第三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为100%×20%×20%=4%;
(2)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为100%×20%×20%×20%=0.8%.
故选:B.
下列对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分析,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人工鱼塘中需要饲喂大量的饲料来提高鱼类的产量,因此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就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误;
C、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鱼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C错误;
D、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A.
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瘤菌固定的氮素占自然界生物固氮总量的绝大部分,A错误;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一种彼此有利、相互依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一部分供给根瘤菌;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的氨供给豆科植物.当植物衰老死亡后,根瘤也要破溃,其内的根瘤菌便进入土壤,进入土壤的根瘤菌不一定死亡,但是却没有了固氮能力,B正确;
C、豆科植物用根瘤菌拌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但是不一定能提高作物产量,因为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C错误;
D、圆褐固氮菌是原核微生物,属于自生固氮菌固氮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在无氧环境下代谢减弱,D错误.
故选:B.
根据生态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的太阳能.萤火虫通过发光来识别同伴,这种信息传递的类型是______(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__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3)根据能量流动的图示可知,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箭头______;三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应属于图示中的箭头______.(用图中的①---⑬来表示)
(4)草原上的牧民即将开展对鼠害、虫害的防治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CO2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
物理信息
食物链
营养级
⑤
⑨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解:(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能量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光属于物理性质,所以萤火虫通过发光来识别同伴,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2)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3)图中B为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箭头⑤呼吸作用;D为三级消费者,其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不是其同化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应属于图示中的箭头⑨.
(4)为了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需要对草原开展鼠害、虫害的防治工作.
故答案是:
(1)CO2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 物理信息
(2)食物链 营养级
(3)⑤⑨
(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以红眼、白眼性状为研究对像,运用假说演绎法,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林德曼用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B正确;
C、取样器取样调查法可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C错误;
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浸泡法比沾蘸法中所用的a-萘乙酸溶液浓度相同,处理时间短,D错误.
故选:B.
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b+c+d+e,A正确;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B正确;
C、图中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表示呼吸消耗量,c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和d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其所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B错误;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
D、W1=A1+B1+C1+D1,D错误.
故选:A.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的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A错误;
B、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兔通过摄食获得的储存在草中的化学能,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故B错误;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错误;
D、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正确.
故选:D.
图1表示某草原自然保护区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的方向.图2是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流动过程,数字表示不同生理过程的能量,单位是103KJ/m2•y.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中的______(填字母或数字)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______.
(3)图中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______与______的速率相同(用图1中数字序号表示),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图2中从初级消费者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由图示可看出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特点是______.
(5)右上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而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所以图1和图2中的③、④、d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3)图中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速率相当,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图2中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0.2+0.1+2.8-1+3+1+8.9-3=12,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为0.2+0.1+2.8-1=2.1,所以传递效率是2.1÷12×100%=14%.由图示可看出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5)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而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故答案为:
(1)③、④、d
(2)CO2
(3)①②、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14% 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所以图1和图2中的③、④、d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3)图中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速率相当,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图2中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0.2+0.1+2.8-1+3+1+8.9-3=12,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为0.2+0.1+2.8-1=2.1,所以传递效率是2.1÷12×100%=14%.由图示可看出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5)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而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故答案为:
(1)③、④、d
(2)CO2
(3)①②、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14% 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2•y),A、B、C、D 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代表______,E1代表的含义______.
(2)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______,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______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正确答案
解:(1)由分析可知,C是分解者,E1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
(2)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由题图可知,第二营养级能量是(16+2),第三营养级同化的第二营养级的量是3,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6+2)×100%=16.7%.
(3)地震后,由于栖息场所等发生变化,会导致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易地保护,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
(2)增加 16.7%
(3)栖息场所等生存环境 易地
解析
解:(1)由分析可知,C是分解者,E1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
(2)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由题图可知,第二营养级能量是(16+2),第三营养级同化的第二营养级的量是3,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6+2)×100%=16.7%.
(3)地震后,由于栖息场所等发生变化,会导致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易地保护,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
(2)增加 16.7%
(3)栖息场所等生存环境 易地
甲图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图为某动物能量流动图解,请回答:
(1)甲图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Z为______J/cm2•a,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
(2)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计算甲图中由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若要调查该池塘附近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则一般采用______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物质循环、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的功能.
(3)乙图中A、C分别代表的含义为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去有机物输入的能量=5+19+73+0.5+5.5+8.5+0.05+2.5+5.2+0.25-7.5=112J/cm2•a.生物群落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包括所以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鱼塘中鱼类等生物的分层现象称为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草鱼和白鲢有相同的食物来源,生活在相同的空间,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5.2+2.5+0.05+0.25-5=3(J/cm2•a),3J/cm2•a即为左边植食性动物传递过来的能量;之后,同理可计算出生产者传递出的能量即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3+0.5+5.5+8.5=17.5(J/c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3÷17.5×100%=17.14%.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递减、不循环的特点;二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起关键作用;三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乙图中A、C表示的是生物体的同化量,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故答案为:
(1)112 群落 垂直结构
(2)竞争 17.14% 取样器取样法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同化量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或净同化量)
解析
解:(1)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去有机物输入的能量=5+19+73+0.5+5.5+8.5+0.05+2.5+5.2+0.25-7.5=112J/cm2•a.生物群落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包括所以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鱼塘中鱼类等生物的分层现象称为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草鱼和白鲢有相同的食物来源,生活在相同的空间,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5.2+2.5+0.05+0.25-5=3(J/cm2•a),3J/cm2•a即为左边植食性动物传递过来的能量;之后,同理可计算出生产者传递出的能量即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3+0.5+5.5+8.5=17.5(J/c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3÷17.5×100%=17.14%.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递减、不循环的特点;二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起关键作用;三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乙图中A、C表示的是生物体的同化量,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故答案为:
(1)112 群落 垂直结构
(2)竞争 17.14% 取样器取样法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同化量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或净同化量)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正确;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