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为______(填字母).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

(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中的能量.

(3)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4)用抽样方法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时,取最小样方面积为1m×1m,若调查的是森林植物类群丰富度,则样方面积至少为5m×5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______.若要调查的是草原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则可采用______(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同化的能量差不多,应该处于同一营养级,即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发生在生物群落之间,其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据表分析,A的同化能为141.0,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为16.1,所以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1÷141.0×100%=11.5%.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草食动物(A)的粪便中的能量.

(3)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4)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时,取最小样方面积为1m×1m,若调查的是森林植物类群丰富度,则样方面积至少为5m×5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若要调查的是草原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则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故答案为:

(1)BC     有机物

(2)11.5%   草食动物(A)的粪便

(3)大于    抵抗力

(4)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或最多的物种数量)       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

解:(1)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同化的能量差不多,应该处于同一营养级,即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发生在生物群落之间,其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据表分析,A的同化能为141.0,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为16.1,所以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1÷141.0×100%=11.5%.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草食动物(A)的粪便中的能量.

(3)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4)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时,取最小样方面积为1m×1m,若调查的是森林植物类群丰富度,则样方面积至少为5m×5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若要调查的是草原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则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故答案为:

(1)BC     有机物

(2)11.5%   草食动物(A)的粪便

(3)大于    抵抗力

(4)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或最多的物种数量)       取样器取样法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正确答案

3%

80

偏高

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解:(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100%=3%.

(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30)÷15=8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中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题干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应为:

(1)3% 

(2)80    偏高

(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农田中除去杂草是为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的部分.

正确答案

对人类最有益

解析

解:农田中除去杂草是为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对人类最有益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营养级和三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  )

A4%和0.8%

BO.8%和0.8%

C4%和4%

D10%和4%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

(1)第三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为100%×20%×20%=4%;

(2)三级消费者即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为100%×20%×20%×20%=0.8%.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全部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全部能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开始于生产者对太阳能的辐射固定,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化太阳能,射进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要远大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而不只是生产者体内的全部能量,B错误;

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正确;

D、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要通过呼吸作用散失部分能量,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全部能量要小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但图中有不完整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在A处加上细胞呼吸箭头

B①中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同化作用

CB为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总能量

D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一定比A小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A、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取,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被分解者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应在A处加上细胞呼吸箭头,A正确;

B、①是指草食动物粪便所含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的同化作用,B正确;

C、A而不是B为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总能量,C错误;

D、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包括①中的能量和B流入的能量,不一定比A小,D错误.

故选:A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①线粒体  ②高尔基体  ③内质网  ④中心体  ⑤叶绿体.

A①③

B②③

C①⑤

D④⑤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植物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吸收二氧化碳,将大气中的碳的碳元素固定在有机物中,使得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而动植物的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将有机物分解,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

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

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有机物质,A错误;

B、碳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以二氧化碳形式,所以只能呈气态;硫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可以以离子形式进行,B错误;

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C正确;

D、图中⑧过程发生在碳循环和硫元素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绿藻和蓝藻等藻类是鲮鱼及小虾的食物来源,其中小虾也是鲮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有作用是______

(2)从图乙来看,鲮鱼体长在4.2cm时,假设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鲮鱼、小虾、藻类,若鲮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kg.

(3)藻毒素中含有某种神经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功能,该物质能够与______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麻痹”.在免疫学上,藻毒素可以看作是一种______

(4)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的藻类是______,理由______

②现要投喂鲮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鲮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藻类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2)从图乙可以看出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鲮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有18kg来自藻类,6kg来自小虾,要求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故消耗藻类最少为:18÷20%+6÷20%÷20%=240(kg).

(3)藻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应该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兴奋的传递;在免疫学上,由于藻毒素不是机体自身组成物质,应被看作是抗原.

(4)①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PH大于8时藻毒素含量低,因此选用绿藻较好.

②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故答案为:

(1)(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240

(3)突触后膜抗原

(4)①绿藻       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解析

解:(1)藻类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2)从图乙可以看出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鲮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有18kg来自藻类,6kg来自小虾,要求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故消耗藻类最少为:18÷20%+6÷20%÷20%=240(kg).

(3)藻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应该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兴奋的传递;在免疫学上,由于藻毒素不是机体自身组成物质,应被看作是抗原.

(4)①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PH大于8时藻毒素含量低,因此选用绿藻较好.

②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故答案为:

(1)(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240

(3)突触后膜抗原

(4)①绿藻       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11月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

(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_____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的特点.

(2)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甲是______;乙是______,过程⑤表示______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越高.

(3)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的特点.

正确答案

解:(1)向大气中过量排放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气体X为CO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因此各地的CO2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均产生影响.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过程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④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即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图2中,C同化能量为5.8×108-1.3×108-1.5×108=3×108 kJ,因此A获得的能量为3×108×10%=3×107kJ.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CO2   全球性

(2)分解者    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

(3)3.0×10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解:(1)向大气中过量排放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气体X为CO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因此各地的CO2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均产生影响.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过程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④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即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图2中,C同化能量为5.8×108-1.3×108-1.5×108=3×108 kJ,因此A获得的能量为3×108×10%=3×107kJ.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CO2   全球性

(2)分解者    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

(3)3.0×10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稻鱼共生系统“在中国历史悠久.在此系统中,鱼类如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或使清晨水稻叶片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原孢子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降低对水稻危害;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鱼类提供食物(昆虫和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降低表层水温;水稻能够利用氮素,降低水中铵盐浓度,为鱼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此外,鱼还能以稻田底栖的动物、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为食.

材料二:科研人员对稻鱼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的功能是______,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______

(2)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

(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______

(4)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水稻系统进行了参观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数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请分析,他们提出此建议的依据: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浮游植物都为生产者,其的功能是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鲤鱼以稻飞虱为食,所以它们的关系为捕食.

(2)根据题意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如图:

(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表格可看出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

(4)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水稻系统进行了参观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数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原因是: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不利于水稻生长.

故答案为:

(1)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     捕食

(2)如右图

(3)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

(4)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不利于水稻生长

解析

解:(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浮游植物都为生产者,其的功能是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鲤鱼以稻飞虱为食,所以它们的关系为捕食.

(2)根据题意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如图:

(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表格可看出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

(4)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水稻系统进行了参观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数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原因是: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不利于水稻生长.

故答案为:

(1)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     捕食

(2)如右图

(3)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

(4)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不利于水稻生长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对于此种甲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与落叶树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甲虫为分解者,不构成捕食链,与落叶树之间没有捕食关系,A错误;

B、甲虫为分解者,不构成捕食链,不属于次级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成分,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障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C正确;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是生产者而不是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可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A错误;

B、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B正确;

C、③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增强后,能减少大气中CO2,C正确;

D、①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需要人们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的能源才行,D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______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表______

(2)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_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______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______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

(6)若某农场的人们食物来自植物和草食动物,其食物比例由1比1调成4比1后,理论上养活的人是以前的______倍(能量传递按10%计算)

(7)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特点.

正确答案

解:(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是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2)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5.1+2.1+0.05+0.25-5=2.5(J/cm2•a),生产者传递出的能量即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2.5+9+4+0.5-2=14(J/cm2•a),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相互争夺水草,因此草鱼与白鲢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因此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

(5)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6)若某农场的人们食物来自植物和草食动物,其中有两条食物链,即植物→人、植物→草食动物→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若人的食物量为X,植物和草食动物的比例是1比1时,需要生产者÷10%÷10%+÷10%=55X;若人的食物量为X,植物和草食动物的比例是4比1时,需要生产者÷10%÷10%+X÷10%=82X,因此理论上养活的人是以前的≈1.49倍.

(7)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110    12.7%

(3)竞争   标志重捕

(4)垂直结构

(5)多级利用

(6)1.49

(7)单向流动   逐渐递减

解析

解:(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是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2)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5.1+2.1+0.05+0.25-5=2.5(J/cm2•a),生产者传递出的能量即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2.5+9+4+0.5-2=14(J/cm2•a),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相互争夺水草,因此草鱼与白鲢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因此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

(5)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6)若某农场的人们食物来自植物和草食动物,其中有两条食物链,即植物→人、植物→草食动物→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若人的食物量为X,植物和草食动物的比例是1比1时,需要生产者÷10%÷10%+÷10%=55X;若人的食物量为X,植物和草食动物的比例是4比1时,需要生产者÷10%÷10%+X÷10%=82X,因此理论上养活的人是以前的≈1.49倍.

(7)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110    12.7%

(3)竞争   标志重捕

(4)垂直结构

(5)多级利用

(6)1.49

(7)单向流动   逐渐递减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mol的氧气,则其所固定的太阳能中,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并被利用的能量最多是(  )

A1161kJ

B2322kJ

C2870kJ

D5740kJ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光合作用产生了60mol的氧气同时生成10mol葡萄糖,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并被利用的能量最多是2870×10×20%=5740KJ.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