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根据下图甲(碳循环示意图)和图乙回答相关问题.
(1)据甲图可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______性,碳元素以______形式往返于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2)“节能限排”、避免温室效应是各国的共同义务,根据甲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
(3)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之一.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______.
(4)过程③指______. 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细胞内(细胞器)______中进行.
(5)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1010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108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8 kJ,当A只捕食C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A获得的能量是______kJ.
(6)某景区水域生态系统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请利用生物间的捕食、竞争关系,提出一个生物治理方案,以消除藻类的危害.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甲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 性,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3)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过程③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细胞内叶绿体中进行.
(5)E中的能量可传递给BCD按传递效率20%计算,C获得的能量=1×1010×20%-(2×108+2.5×108)=15.5×108,C的能量又只有20%传递给A,则A获得的能量为15.5×108×20%=3.1×108 kJ.
(6)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污染水体,所以应该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捕食藻类,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故答案为:
(1)循环性和全球性 CO2
(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分解者
(4)呼吸作用 叶绿体
(5)3.1×108
(6)种植水草等,利用它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抑制藻类的繁殖;养殖食藻类鱼类,利用它与藻类的捕食关系,减少藻类的数量.
解析
解:(1)根据图甲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 性,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3)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过程③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细胞内叶绿体中进行.
(5)E中的能量可传递给BCD按传递效率20%计算,C获得的能量=1×1010×20%-(2×108+2.5×108)=15.5×108,C的能量又只有20%传递给A,则A获得的能量为15.5×108×20%=3.1×108 kJ.
(6)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污染水体,所以应该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捕食藻类,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故答案为:
(1)循环性和全球性 CO2
(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分解者
(4)呼吸作用 叶绿体
(5)3.1×108
(6)种植水草等,利用它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抑制藻类的繁殖;养殖食藻类鱼类,利用它与藻类的捕食关系,减少藻类的数量.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丙、丁、戊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甲、乙、丙、丁、戊代表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
B、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该食物网流动,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蜜蜂跳“8”字舞告诉同伴采蜜的方向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B、生态捕虫板是根据昆虫成虫的趋光性来诱杀昆虫成虫,该过程涉及的信息: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C错误;
D、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
故选:D.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E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请据图分析:
(1)若此图表示碳循环过程,则①过程可以表示______,碳元素在图中④、⑤过程中均以______的形式流动.
(2)若此图为氮循环过程,从D的功能来看,疏松土壤可以减少氮素的损失,主要原因是______.
(3)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A是______,A与B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图中A、B、C、D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
(4)提高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是______.
(5)假如A为一片草原,那么最好使能量流向下列四种生物中的哪一种______
A.虎 B.狼 C.羊 D.黄鼬.
正确答案
解:(1)分析图示,只有A和E之间为双向箭头.且A其它箭头均是输出的,E的其它箭头均是输入的,由此可判断A是生产者、E是无机环境.①是光合作用②是生产者呼吸作用③为微生物分解作用④、⑤均为捕食,所以碳元素在④、⑤过程中均以有机物(碳)形式流动.
(2)从图中分析知,D为微生物,其中有一类反硝细菌能在无氧条件下将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疏松土壤抑制了土壤中一些细菌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故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3)从图中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图中A、B、C、D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4)因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要提高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是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5)因为羊是食草动物,属第二营养级,草原上的能量流入羊损失最小,畜产量最高,对人类最有益,所以最好使能量流向羊,故C正确.
故答案是: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有机物
(2)抑制了土壤中一些细菌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
(3)生产者 捕食 群落
(4)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5)C
解析
解:(1)分析图示,只有A和E之间为双向箭头.且A其它箭头均是输出的,E的其它箭头均是输入的,由此可判断A是生产者、E是无机环境.①是光合作用②是生产者呼吸作用③为微生物分解作用④、⑤均为捕食,所以碳元素在④、⑤过程中均以有机物(碳)形式流动.
(2)从图中分析知,D为微生物,其中有一类反硝细菌能在无氧条件下将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疏松土壤抑制了土壤中一些细菌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故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3)从图中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图中A、B、C、D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4)因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要提高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是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5)因为羊是食草动物,属第二营养级,草原上的能量流入羊损失最小,畜产量最高,对人类最有益,所以最好使能量流向羊,故C正确.
故答案是: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有机物
(2)抑制了土壤中一些细菌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
(3)生产者 捕食 群落
(4)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5)C
(2015秋•福建期末)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A正确;
B、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B错误;
C、④是光合作用,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C正确;
D、①②③表示甲、丙、乙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回归到大气中,D正确.
故选:B.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J/hm2•a)
(1)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2)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①.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②.根据______,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
③.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______,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正确答案
解:(1)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
(2)①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②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
③由于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就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所以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故答案为:(1)3.2%
(2)①标志重捕
②.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无天敌、气候适宜)
③检验或修正
解析
解:(1)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
(2)①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②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
③由于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就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所以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故答案为:(1)3.2%
(2)①标志重捕
②.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无天敌、气候适宜)
③检验或修正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字母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只有A→B→C一条食物链,C是最高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
B、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要有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图中缺少能量,B错误;
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没有二氧化碳,图示箭头代表物质循环的方向,C错误;
D、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该图仅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D错误.
故选:A.
让庄稼的秸秆“过腹还田”转化为牛的肉、奶和皮革,不仅能帮助农民致富,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然而,干的秸秆饲料难消化,不适口且蛋白质含量低,用适宜浓度的氨水或尿素处理能使之软化,提高营养价值,值得提倡.牛是反刍动物,瘤胃内的多种微生物对粗饲料的分解和营养物质的合成起着极其至要的作用.根据上面所给信息回答如下问题:
(1)秸秆用适宜浓度的氨水或尿素软化处理能促进牛育肥的道理是:①减少因咀嚼而必须消耗的能量;②软化后的饲料中不溶性的多糖能更充分地与酶接触而被分解为______,③氨水或尿素能为某些瘤胃微生物提供______.
(2)牛的瘤胃内多种微生物与牛彼此之间形成______关系.微生物菌体能合成______酶,分泌到胞外,促使秸秆中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分解;牛的瘤胃为这些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合的______、pH条件和必要的营养物质.有人把牛的瘤胃比喻为活体内、高度自动化的“发酵罐”,据此判断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
(3)用15N标记的氨水或尿素处理过的秸秆饲料喂牛后,在牛奶和牛尿中均发现了15N的踪影.对这一事实,解释正确的是______
①牛的消化道吸收氨或尿素后在细胞内作为氮源合成蛋白质;
②瘤胃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氨和尿素合成菌体蛋白质;
③以氨或尿素合成菌体蛋白的微生物属于自养微生物;
④在组成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中有可能找到15N示踪元素;
⑤牛细胞内的15N标记的氨基酸脱氨基后含氮部分在肾脏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
⑥15N标记的氨经过细胞膜入血后在肝脏合成尿素,排出体外也有可能
A.①③④B.②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4)要想提高饲料利用率,让牛多出肉和奶,还要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殖,胚胎分割是有效途径之一.胚胎分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_____,在生殖方式上属于______生殖.若欲加快奶牛繁殖就需对移植前的胚胎先进行性别鉴定.已经查明Y染色体上含有睾丸决定基因(SRY).用含有SRY的核酸探针与少数早期胚胎细胞DNA扩增的产物进行分子杂交,植入的胚胎应该选择的是______(能杂交的/不能杂交的).
正确答案
解:(1)用适宜浓度的氨水或尿素软化处理秸秆能促进牛育肥的原因是:①减少因咀嚼而必须消耗的能量;②软化后的饲料中不溶性的多糖能更充分地与酶接触而被分解为葡萄糖(或可溶性单糖),③氨水或尿素能为某些瘤胃微生物提供N源.
(2)牛的瘤胃内多种微生物与牛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根据酶的专一性,微生物菌体能合成纤维素酶酶,分泌到胞外,促使秸秆中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分解;牛的瘤胃为这些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pH条件和必要的营养物质.根据题意判断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异养厌氧.
(3)①牛的消化道吸收的是氨基酸,而不是氨或尿素,①错误;
②瘤胃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氨和尿素合成菌体蛋白质,②正确;
③以氨或尿素合成菌体蛋白的微生物需要的是含碳有机物为碳源,属于异养微生物,③错误;
④15N标记的氨水或尿素处理过的秸秆饲料被微生物转化成氨基酸后,可以被牛的消化道吸收,所以在组成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中有可能找到15N示踪元素,④正确;
⑤牛细胞内的15N标记的氨基酸脱氨基后含氮部分在肝脏转变为尿素后从肾脏排出体外,⑤错误;
⑥15N标记的氨经过细胞膜入血后在肝脏合成尿素,排出体外也有可能,⑥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④⑥.
故选:D.
(4)胚胎分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动物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在生殖方式上属于无性生殖生殖.所以用含有SRY的核酸探针与少数早期胚胎细胞DNA扩增的产物进行分子杂交时,植入的胚胎应该选择的是不能杂交的.
故答案是:
(1)葡萄糖(或可溶性单糖) N源
(2)互利共生 纤维素酶 温度 异养厌氧
(3)D
(4)动物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无性生殖 不能杂交
解析
解:(1)用适宜浓度的氨水或尿素软化处理秸秆能促进牛育肥的原因是:①减少因咀嚼而必须消耗的能量;②软化后的饲料中不溶性的多糖能更充分地与酶接触而被分解为葡萄糖(或可溶性单糖),③氨水或尿素能为某些瘤胃微生物提供N源.
(2)牛的瘤胃内多种微生物与牛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根据酶的专一性,微生物菌体能合成纤维素酶酶,分泌到胞外,促使秸秆中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分解;牛的瘤胃为这些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pH条件和必要的营养物质.根据题意判断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异养厌氧.
(3)①牛的消化道吸收的是氨基酸,而不是氨或尿素,①错误;
②瘤胃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氨和尿素合成菌体蛋白质,②正确;
③以氨或尿素合成菌体蛋白的微生物需要的是含碳有机物为碳源,属于异养微生物,③错误;
④15N标记的氨水或尿素处理过的秸秆饲料被微生物转化成氨基酸后,可以被牛的消化道吸收,所以在组成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中有可能找到15N示踪元素,④正确;
⑤牛细胞内的15N标记的氨基酸脱氨基后含氮部分在肝脏转变为尿素后从肾脏排出体外,⑤错误;
⑥15N标记的氨经过细胞膜入血后在肝脏合成尿素,排出体外也有可能,⑥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④⑥.
故选:D.
(4)胚胎分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动物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在生殖方式上属于无性生殖生殖.所以用含有SRY的核酸探针与少数早期胚胎细胞DNA扩增的产物进行分子杂交时,植入的胚胎应该选择的是不能杂交的.
故答案是:
(1)葡萄糖(或可溶性单糖) N源
(2)互利共生 纤维素酶 温度 异养厌氧
(3)D
(4)动物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无性生殖 不能杂交
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量被称为初级生产力.下表为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力[g/(m.a)].请回答:
(1)以上各类生态系统都具有的成分是______.
(2)从上表可知陆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物圈的最主要的能量基地,原因是______.
(3)荒漠密灌林的净初级生产力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而群落结构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却较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表中所列的生态系统属于湿地的是______.
(5)表中各净初级生产力,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余的去向是______.
正确答案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热带雨林
面积广阔,结构复杂,光合效率高
水
人为的使能量向农作物集中
湖河和沼泽
被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热带雨林面积广阔,结构复杂,光合效率高,因此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热带雨林是生物圈最主要的能量基地.
(3)荒漠密灌林的净初级生产力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群落结构单一的农田净初级生产力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使能量向农作物集中.
(4)表中所列的生态系统中,湖河和沼泽属于湿地.
(5)净初级生产力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余的则被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故答案为: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热带雨林 面积广阔,结构复杂,光合效率高
(3)水 人为的使能量向农作物集中
(4)湖河和沼泽
(5)被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2015秋•宜宾校级月考)如图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属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无法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B错误;
C、生态系统中,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C正确;
D、生产环节的增多、食物链延长,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D错误.
故选:C.
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
(1)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______kJ.
(4)若干年后,该池塘形成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3)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
(4)若干年后,该池塘形成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00%
(3)
(4)次生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3)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
(4)若干年后,该池塘形成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00%
(3)
(4)次生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_(从何处到何处).
(2)图中在A过程中起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成分是______.
(3)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在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目前,图中的______过程,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所以图中缺少了从大气二氧化碳库到绿色植物的箭头.
(2)图中在A过程中起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成分是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
(3)由于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所以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因而具有全球性和物质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的特点.
故答案为:(1)从大气二氧化碳库到绿色植物
(2)分解者
(3)自我调节能力 D
(4)全球性 物质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解:(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所以图中缺少了从大气二氧化碳库到绿色植物的箭头.
(2)图中在A过程中起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成分是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
(3)由于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所以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因而具有全球性和物质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的特点.
故答案为:(1)从大气二氧化碳库到绿色植物
(2)分解者
(3)自我调节能力 D
(4)全球性 物质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如图为我国某地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和转移的相应生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2)图中b、d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 形式传递.
(3)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4)A→B→C表示一条食物链,若C增重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A的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其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图中b、d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由于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A→B→C表示一条食物链,若C增重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A的量是1÷20%÷20%=25千克.
故答案为:
(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细胞呼吸 有机物
(3)能调节生物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25千克
解析
解:(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其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图中b、d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由于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A→B→C表示一条食物链,若C增重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A的量是1÷20%÷20%=25千克.
故答案为:
(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细胞呼吸 有机物
(3)能调节生物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25千克
如图所示,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丙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分析,E是生产者,F、D、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所以图甲中共有一条食物链,即E→F→D→B.生物B处于最高营养级,A正确;
B、图乙所代表的种群数量在t2时,增长率降为0,说明此时出生率等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达到最大值,B正确;
C、图丙种群在c~d阶段,λ>1,所以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种群数量可呈现“J”型增长.C正确;
D、图乙所代表的种群数量在t1-t2时段(不包括t2),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是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在t2时,增长率降为0,说明此时出生率等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达到最大值;故图乙所代表的种群数量在t1-t2时段是增长型;图丙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