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桑基鱼塘是将稻田挖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桑基鱼塘是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以人们的需要为目的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态系统,A错误;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打破旧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建立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过程,B正确;
CD、这个生态系统并不能加速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程,CD错误.
故选:B.
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大量的氧气,其产生的氧气量远多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所以植树造林,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A正确;
B、“低碳经济”发展将不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B错误;
C、生物群落由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组成,包括所有自养生物(生产者)与所有异养生物(分解者和消费者),C正确;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因为能量流动除了呼吸消耗和分解者分解,还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等几个方面,D正确.
故选:B.
(2015秋•绵阳期末)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植物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吸收二氧化碳,将大气中的碳的碳元素固定在有机物中,使得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而动植物的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将有机物分解,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故选:B.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正确;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正确;
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功能,C错误;
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C.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全过程是在生物圈中进行,A错误;
B,碳元素以光合作作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或燃烧回归到无机环境,C错误;
D、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D正确.
故选:D.
如图是某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能流单位:103kJ/m2•y).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103kJ/m2•y.
(2)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是因为大部分能量______,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______.
(3)从生产者到顶级肉食动物,碳元素主要以______形式传递.按图中能量传递效率,若顶级肉食动物增获得1kJ能量,则生产者需具有______kJ能量.(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4)如果该水域发生重金属污染,则上述生物中______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形分析,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38+58+227+14=337( 103kJ/m2•y),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337+1320+324+100=2081103kJ/m2•y.
(2)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占其上一营养级能量的比例.图中信息传递效率最高为16.2%(由生产者到草食动物),最低为5.5%(肉食动物到顶级消费者).能量传递效率低是由于两个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多的能量,并且总有一部分个体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被分解者分解).
(3)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中顶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3.6+1.1+0.3=5.0 103kJ/m2•y.,已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2081 103kJ/m2•y,所以若顶级肉食动物增获得1kJ能量,则生产者需具有2081÷5.0=416.2kJ能量.
(4)重金属在食物链中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重金属的含量也越高,所以如果该水域发生重金属污染,则上述生物中顶级肉食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故答案是:
(1)2081
(2)通过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分解者
(3)有机物 416.2
(4)顶级肉食动物
解析
解:(1)由图形分析,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38+58+227+14=337( 103kJ/m2•y),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337+1320+324+100=2081103kJ/m2•y.
(2)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占其上一营养级能量的比例.图中信息传递效率最高为16.2%(由生产者到草食动物),最低为5.5%(肉食动物到顶级消费者).能量传递效率低是由于两个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多的能量,并且总有一部分个体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被分解者分解).
(3)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中顶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3.6+1.1+0.3=5.0 103kJ/m2•y.,已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2081 103kJ/m2•y,所以若顶级肉食动物增获得1kJ能量,则生产者需具有2081÷5.0=416.2kJ能量.
(4)重金属在食物链中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重金属的含量也越高,所以如果该水域发生重金属污染,则上述生物中顶级肉食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故答案是:
(1)2081
(2)通过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分解者
(3)有机物 416.2
(4)顶级肉食动物
Ⅰ.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麋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表:
(1)1988年麋鹿种群的死亡率约为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由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土壤酶属于生态系统七大成分中的______.
Ⅱ.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3)猛禽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是______级消费者.从图中可以看出在______时间段内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4)空白对照组田鼠在150天时其年龄结构很可能是______型;此时部分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这种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______性调节.
(5)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两点)______.
(6)与曲线Ⅰ相比,曲线Ⅱ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
(7)如图2为能量流经稻田中田鼠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田鼠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除了未利用的能量外还有去向是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1)1988年麇鹿种群数量=44×127.3%=56,存活数为54只,则死亡率=2÷44×100=4.6%.
(2)该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由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土壤酶属于生态系统七大成分中的有机物.
(3)猛禽是肉食性动物,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是次级级消费者.从图中可以看出在90-120d时间段内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4)空白对照组田鼠在150天时种群密度开始减小,说明其年龄结构很可能是衰退型;此时部分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这种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
(5)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所以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
(6)曲线I、曲线Ⅱ分别根据每隔100m和每隔200m设桩,很显然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7)如图2为能量流经稻田中田鼠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田鼠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除了未利用的能量外还有去向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
故答案为:
(1)4.6%
(2)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有机物
(3)次级 90-120d
(4)衰退 内源
(5)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
(6)小
(7)流入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解析
解:(1)1988年麇鹿种群数量=44×127.3%=56,存活数为54只,则死亡率=2÷44×100=4.6%.
(2)该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由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土壤酶属于生态系统七大成分中的有机物.
(3)猛禽是肉食性动物,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是次级级消费者.从图中可以看出在90-120d时间段内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4)空白对照组田鼠在150天时种群密度开始减小,说明其年龄结构很可能是衰退型;此时部分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这种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
(5)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所以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
(6)曲线I、曲线Ⅱ分别根据每隔100m和每隔200m设桩,很显然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7)如图2为能量流经稻田中田鼠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田鼠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除了未利用的能量外还有去向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
故答案为:
(1)4.6%
(2)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有机物
(3)次级 90-120d
(4)衰退 内源
(5)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
(6)小
(7)流入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表.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105J/m2/年,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最终都会通过生物的______被耗散掉.
(3)该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维持能量流动,必须有来自系统外部的______补给.
(4)已知此生态系统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只有少数种类的肉食鱼和龟类,假定肉食鱼有捕食者,该捕食者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捕食才能维持生存,原因是肉食鱼可提供的能量______.
正确答案
C
871.27
细胞呼吸
光能
不足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表中存在的食物链为A→D→C→B,因此在A、B、C、D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C.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A)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871.27×105J/m2/年,其中有501.58×105J/m2/年是呼吸消耗掉的,可见,这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最终都会通过生物的细胞呼吸被耗散掉.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维持能量流动,必须有来自系统外部的光能补给.
(4)由表中数据可知,第四营养级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为0.88×105J/m2/年,可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的能量很少,假定其有捕食者,则该捕食者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捕食才能维持生存.
故答案为:
(1)C
(2)871.27 细胞呼吸
(3)光能
(4)不足
下表是贺兰山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kcal. m-2. a-1,其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分析回答:
(1)写出该条食物链______.
(2)甲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______.
(4)种群岩羊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甲的增长,而种群甲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岩羊数量的增加,这是______调节机制.
正确答案
解:(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再结合表中植物、岩羊和甲的同化量可知食物链为植物→岩羊→甲.
(2)甲通过同化作用所得能量Pg=3.8,而Pg=Pn+R,因此其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R=3.8-0.67=3.13,因此甲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能量的百分比是≈82.4%.
(3)由于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
(4)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种群岩羊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甲的增长,而种群甲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岩羊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故答案为:
(1)植物→岩羊→甲
(2)82.4%
(3)增加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大于 G(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4)负反馈
解析
解:(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再结合表中植物、岩羊和甲的同化量可知食物链为植物→岩羊→甲.
(2)甲通过同化作用所得能量Pg=3.8,而Pg=Pn+R,因此其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R=3.8-0.67=3.13,因此甲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能量的百分比是≈82.4%.
(3)由于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
(4)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种群岩羊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甲的增长,而种群甲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岩羊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故答案为:
(1)植物→岩羊→甲
(2)82.4%
(3)增加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大于 G(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4)负反馈
如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每月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图,图二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图中无法判断图一所示CO2浓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植物破坏,更可能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增多,A错误;
B、图二中c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B错误;
C、图二中甲所示的营养级是第一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正确;
D、图二中丙是分解者,所代表的生物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其中原核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真核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2015秋•于都县校级月考)科学家对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所示(能量以有机物质量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被蜘蛛吃下而未被同化的能量不属于蜘蛛同化的能量,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A正确;
B、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代谢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指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能量的比值,由于猎物同化的能量不能获得,所以不能计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正确;
D、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蜘蛛至少是第三营养级,所以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______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这一气体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利用燃烧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短期内大量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使得吸收这一气体的植物大为减少.
(2)如图是与该温室气体有关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①写出图中含有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______.
若生产者有8000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kg.
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______的途径(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正确答案
解:(1)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这一气体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利用燃烧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短期内大量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使得吸收这一气体的植物大为减少.
(2)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D和E为消费者,而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因此图中含有的食物链为A→D→E.若生产者有8000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按20%计算)8000×20%×20%=320kg.
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植物造林,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进而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即加大图中C→A的途径.
故答案为:
(1)CO2 碳循环的平衡
(2)①A→D→E 320 ②C→A
解析
解:(1)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这一气体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利用燃烧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短期内大量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使得吸收这一气体的植物大为减少.
(2)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D和E为消费者,而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因此图中含有的食物链为A→D→E.若生产者有8000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按20%计算)8000×20%×20%=320kg.
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植物造林,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进而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即加大图中C→A的途径.
故答案为:
(1)CO2 碳循环的平衡
(2)①A→D→E 320 ②C→A
如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分别是36629千焦/米2/年、2491千焦/米2/年、200千焦/米2/年,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91÷36629=6.8%,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2491=8%,A正确;
B、此水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食肉动物包括多个物种,形成多个种群,而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
C、群落为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该生态系统除了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外还有微生物等,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同时进行,不可分割,D错误.
故选:A.
生态系统10%定律是指(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吃掉的食物不一定都被同化,A错误;
B、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而被利用,B正确;
C、最顶部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n-1(n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目),C错误;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指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分解者不是食物链中成分,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是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错误;
B、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消耗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故生产者至少增加25kg,因为一部分能量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B错误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有底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C正确;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不可能等于③+④,因②同化量还要满足于次级消费者的自身的呼吸消耗.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