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说明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故A选项正确;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则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故B选项错误;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C选项正确;
D、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也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N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N化合物,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e五种生物,a为植物,其余的为动物.一年内输入这五种生物的能量数值如下表,可能存在于同一营养级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规律.分析表格数据看出,能量最多的是a,其它依次是b、d、c、e,其中d、c的能量值很接近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因此b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c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e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故选:B.
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的数值是1250J/(cm2•a),A正确;
B、乙的个体数目不一定比甲少,如一棵树上有多个害虫,B错误;
C、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正确;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分解者)利用,D正确.
故选:B.
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图中的农作物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鸡、猪、牛、人,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以传递给人,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所以①、③、④属于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
故选:C.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A正确;
B、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B正确;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错误;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正确.
故选:C.
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贝类的示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①是贝克的同化,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中用散失,一部分用于②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
C、④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量,但不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可部分形成粪便,因此能量从贝类流入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④/①,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信息传递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骤然增多导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因此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图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B正确;
C、③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C错误;
D、图中⑤过程为消费者(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动物一般在地面活动,所以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对⑤过程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CD.
研究者对某水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绘制出如下能量金字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共3个营养级,A错误;
B、图中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分别是8690KJ、142KJ、12KJ,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2÷8690=1.6%,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142=8.5%,B错误;
C、该水域受到酱油厂废水的污染后,导致水体污染,生产者的数量可能会明显的减少,C错误;
D、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由于浮游生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小,一般用样方法,D正确.
故选:D.
如图中,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W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D数量将会______.
(2)图乙中的a、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_____,c______.图乙中,能量被W摄入量为m,其粪便量中能量为n,c中的能量为e,b的能量为f,则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E是生产者、F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构成生物群落.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生产者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初级消费者数量将会减少,D次级消费者数量也将会减少.
(2)由以上分析可知,a表示被W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呼吸作用消耗.同化的能量等位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m-n,由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m-n)×20%.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化量也等于e+f,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e+f)×20%.
故答案为:
(1)B、C、D、E、F 减少
(2)被W同化的能量 呼吸作用消耗 (m-n)×20% 或(e+f)×20%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E是生产者、F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构成生物群落.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生产者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初级消费者数量将会减少,D次级消费者数量也将会减少.
(2)由以上分析可知,a表示被W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呼吸作用消耗.同化的能量等位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m-n,由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m-n)×20%.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化量也等于e+f,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e+f)×20%.
故答案为:
(1)B、C、D、E、F 减少
(2)被W同化的能量 呼吸作用消耗 (m-n)×20% 或(e+f)×20%
回答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问题:
(1)种植水稻需经常除去田中杂草,从能量流动分析,其目的是______.我国传统农业有“除草勿尽”的说法,因为适量的田间杂草能引诱某些天敌昆虫,这些昆虫与农业害虫为______关系.为保证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收益,根据其能量流动特点,应采取措施控制农田中______的长度.
(2)在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时,由于稻田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集调查时常采用______法.
(3)农药、化肥过量使用造成某地农田土壤板结、环境恶化,停用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若污染过于严重,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正确答案
解:(1)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种植水稻需经常除去田中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昆虫以农业害虫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与能量流动中消耗能量的关系是营养级越低,消耗量越大,所以采取措施控制农田中食物链的长度,能保证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收益.
(2)由于稻田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所以在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调查,而不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故答案为:
(1)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捕食 食物链
(2)取样器取样
(3)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种植水稻需经常除去田中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昆虫以农业害虫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与能量流动中消耗能量的关系是营养级越低,消耗量越大,所以采取措施控制农田中食物链的长度,能保证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收益.
(2)由于稻田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所以在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调查,而不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故答案为:
(1)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捕食 食物链
(2)取样器取样
(3)自我调节能力
关于生物固氮和氮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圆褐固氮菌之所以能够固氮,根本原因是其细胞内有固氮基因,A正确;
B、自生固氮菌与共生固氮菌的区别在于固氮时的环境场所不同,B正确;
C、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和进一步氧化为硝酸,但不能固氮,C正确;
D、反硝化作用是指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因此在疏松的土壤中不利于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D错误.
故选:D.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与图示信息不相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甲图的关系可以看出A和E之间进行相互交换,所有的碳都流向A,所以A为无机环境,E为生产者,故图甲中只有一条食物链E→F→D→B,生物B处于最高营养级,A正确;
B、图乙中种群在b-c年,λ先小于1,后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
C、图甲中E代表生产者,能固定CO2,C正确;
D、由图可知,a年后种群数量下降,bc之间与1交点时种群数量最低,以后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所以a年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c年少,D正确.
故选:B.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功能,①正确;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里分析的是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②错误;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行为信息,③正确;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功能,④正确.
综上所述,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有:①③④.
故选:B.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用粗箭头表示)和物质循环(用细箭头表示)示意图,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单位:J•cm-2•a-1),请回答:
(1)科学家在调查某植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发现被标志过的动物再次被捕捉的难度加大,所以测得的种群密度要比实际值______.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
(2)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分析可知,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 J•cm-2•a-1.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______的能量.
(4)分析发现,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15J•cm-2•a-1.遗体残骸中的能量为2J•cm-2•a-1,则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______.能为分解者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场所有______.
正确答案
大
随机取样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60
未被利用
13.04%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解析
解:(1)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若被标志过的动物再次被捕捉的难度加大,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偏低,所以测得的种群密度要比实际值大.用样方法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2)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图中数据可知,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未被利用(292)+呼吸消耗(96)+被分解者利用(1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29+2+17+12)=460J•cm-2•a-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4)由第(3)题可知生产者的同化量为460J•cm-2•a-1,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29+2+17+12=60J•cm-2•a-1.因此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13.04%.能为分解者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其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故答案为:
(1)大 随机取样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460 未被利用
(4)13.04%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如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作用;有机物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_(填数字序号).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______的功能特点.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_.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则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___克.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成的有机物所固定的能量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自身的呼吸所消耗(R),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部分物质所含能量叫净初级生产量(Pn),两者相加(R+Pn)等于总初级生产量(Pg).图C是某生态系统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图解(单位:千卡/公顷•年),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光合作用;有机物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③动植物呼吸作用,④分解者分解作用,以及⑤化石燃料燃烧.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分解者将落叶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为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功能.
(4)图B食物网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共同竞争鼠,即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要求消耗的植物最少,应选择最短的食物链,并且能量传递率最高为20%,则至少需要消耗植物=15÷20%÷20%=375克.
(5)表格中看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368千卡/公顷•年(Pg),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83千卡/公顷•年(Pg),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383÷3368×100%=11.37%.
故答案为:
(1)有机物
(2)光合 ③④⑤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竞争和捕食 375
(5)11.37%
解析
解:(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光合作用;有机物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③动植物呼吸作用,④分解者分解作用,以及⑤化石燃料燃烧.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分解者将落叶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为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功能.
(4)图B食物网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共同竞争鼠,即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要求消耗的植物最少,应选择最短的食物链,并且能量传递率最高为20%,则至少需要消耗植物=15÷20%÷20%=375克.
(5)表格中看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368千卡/公顷•年(Pg),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83千卡/公顷•年(Pg),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383÷3368×100%=11.37%.
故答案为:
(1)有机物
(2)光合 ③④⑤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竞争和捕食 375
(5)11.37%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