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______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____________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______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kg.

(5)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_____的能量.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正确答案

解:(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戊增多.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0%÷10%=750kg.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0%×÷10%=125kg.由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0%×÷10%÷10%=1250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甲)750+125+1250=2125kg.

(5)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无机环境→丁    甲→丙

(3)增加

(4)2125

(5)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一

解析

解:(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戊增多.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0%÷10%=750kg.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0%×÷10%=125kg.由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0%×÷10%÷10%=1250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甲)750+125+1250=2125kg.

(5)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无机环境→丁    甲→丙

(3)增加

(4)2125

(5)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一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D→E

DA和B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D、非生物的物质(包括C)和能量,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C正确;

D、B为分解者,所以A和B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于一片草原来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太阳能的辐射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生产者的呼吸量

D生产者光合作用量与呼吸量的差值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不能被生产者全部固定,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它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比草食性动物的数量少得多.这是由于(  )

A湖泊中氧气不足

B湖泊中动物的密度太大

C肉食性动物的天敌过多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渐递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因此,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比草食性动物的数量少得多.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细胞呼吸而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1→乙2…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丙中生物的生活方式为腐生或寄生

D甲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甲是生产者,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呼吸作用而散失,另一部分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消费者,乙1→乙2→…表示消费者,缺少生产者,B错误;

C、丙是分解者,丙中生物的生活方式为腐生,而寄生生活的生物属于消费者,C错误;

D、甲同化的总能量就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甲同化的总能量还包括其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及残枝败叶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依赖于______(填生理过程).

(2)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普遍存在.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______.在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信息传递的作用依次为____________

(3)如表为某草原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比例调查结果.

①在该系统中存在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______倍(精确到百分位).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是______

②该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2中绘制柱形图,横坐标表示各受威胁的主要原因,纵坐标表示数值.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在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功能主要是调节种间关系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①图1中如果C的食物比例A:B=1:1时,假设A的量是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C÷10%+C÷10%÷10%=1,C=;调整后C的食物比例A:B=1:2时,假设A的量是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C÷10%+C÷10%÷10%=1,C=.所以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9倍.某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包括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呼吸消耗和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下一营养级.

②分析表格,该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原因有多个,其中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是31%和32%.

根据表格数据,以横坐标为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纵坐标为受到威胁的比例绘制柱形图如下:

故答案是:

(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2)神经递质     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①0.79    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②偷猎和丧失栖息地,如图所示

解析

解:(1)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在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功能主要是调节种间关系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①图1中如果C的食物比例A:B=1:1时,假设A的量是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C÷10%+C÷10%÷10%=1,C=;调整后C的食物比例A:B=1:2时,假设A的量是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C÷10%+C÷10%÷10%=1,C=.所以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9倍.某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包括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呼吸消耗和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下一营养级.

②分析表格,该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原因有多个,其中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是31%和32%.

根据表格数据,以横坐标为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纵坐标为受到威胁的比例绘制柱形图如下:

故答案是:

(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2)神经递质     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①0.79    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②偷猎和丧失栖息地,如图所示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草→食草的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率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为(  )

A20%和2%

B0.8%和0.032%

C4%和0.8%

D0.4%和0.016%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由题干可知只有一条食物链草→食草的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且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率20%计算,则蟾蜍所得的能量最多为100%×20%×20%×20%=0.8%,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为100%×20%×20%×20%×20%×20%=0.032%.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营养级Ⅱ所摄入(吃进)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______,C表示营养级Ⅱ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太阳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

(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

故答案为:(1)太阳能、热能

(2)同化固定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解析

解:(1)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太阳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

(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

故答案为:(1)太阳能、热能

(2)同化固定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是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的A、B、C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图是该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单位:102千焦/m2/年

(1)据表分析回答:

①能量流动是从A、B、C中哪个成分开始的?______为什么?______

②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

(2)据图分析回答:

①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

②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的过程是______.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演替.

③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______增长.

④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______(写出二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

正确答案

解:(1)①因为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多,贮存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故B是生产者.

②在该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Pg(生产者)=870.7千焦/m2/年,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千焦/m2/年,870.7>785.5,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

(2)①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②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③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④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

故答案为:

(1)①B    B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②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2)①水平结构

②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次生

③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S型

④气候、土壤

解析

解:(1)①因为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多,贮存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故B是生产者.

②在该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Pg(生产者)=870.7千焦/m2/年,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千焦/m2/年,870.7>785.5,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

(2)①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②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③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④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

故答案为:

(1)①B    B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②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2)①水平结构

②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次生

③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S型

④气候、土壤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

C、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由于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所以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不变,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不可能都对捕食者有利,有的对于被捕食者有利,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城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公园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形成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还可以利用藻类蛋白养鱼、养鸭等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图一是该人工湿地系统的碳循环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请在图一中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该人工湿地公园的碳循环图解.

______

(2)该人工湿地公园中的植物主要有:芦苇(挺水植物)、绿藻(浮游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植物群落具有______结构.输入该人工湿地公园的能量是______.该系统中CO2浓度的平衡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的______机制来维持的.

(3)图二表示一株水稻叶肉细胞内的C5化合物含量在夏季炎热的一天(24h)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①AB段和IJ段的C5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乏______ 和______ 所致.G点时C5化合物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______(物质)所致.

______(填字母)点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白天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所造成的.

③请建立一个坐标系,注明坐标轴名称,并绘制曲线表示图二中的DG段(10时到13时)水稻叶肉细胞内C3(3-磷酸甘油酸)的相对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设a点为10时C3的含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可将该图完善为:

(2)该人工湿地公园中的植物主要有:芦苇(挺水植物)、绿藻(浮游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即植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输入该人工湿地公园的能量是湿地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该湿地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该系统中CO2浓度的平衡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3)①AB、IJ段由于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形成暗反应需要的还原氢与ATP,暗反应不能进行,C5化合物维持在较低水平;G点由于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关闭,叶肉细胞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二氧化碳固定过程需要的五碳化合物少,剩余的五碳化合物增多.

②分析题图曲线可知,D点,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降低,可能的原因是白天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减少,三碳化合物还原产生的五碳化合物减少,二氧化碳固定过程仍然在消耗五碳化合物,因此五碳化合物的含量暂时下降.

③由图二可知DG段(10时到13时)光照不断增强,光反应也不断增强,产生更多的还原性氢和ATP用于C3的还原,会使水稻叶肉细胞内C3的相对含量越来越少.

 故答案为:

(1)

(2)垂直     湿地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该湿地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自我调节

(3)①NADPH  ATP CO2 ②D ③

解析

解:(1)根据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可将该图完善为:

(2)该人工湿地公园中的植物主要有:芦苇(挺水植物)、绿藻(浮游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即植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输入该人工湿地公园的能量是湿地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该湿地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该系统中CO2浓度的平衡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3)①AB、IJ段由于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形成暗反应需要的还原氢与ATP,暗反应不能进行,C5化合物维持在较低水平;G点由于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关闭,叶肉细胞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二氧化碳固定过程需要的五碳化合物少,剩余的五碳化合物增多.

②分析题图曲线可知,D点,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降低,可能的原因是白天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减少,三碳化合物还原产生的五碳化合物减少,二氧化碳固定过程仍然在消耗五碳化合物,因此五碳化合物的含量暂时下降.

③由图二可知DG段(10时到13时)光照不断增强,光反应也不断增强,产生更多的还原性氢和ATP用于C3的还原,会使水稻叶肉细胞内C3的相对含量越来越少.

 故答案为:

(1)

(2)垂直     湿地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该湿地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自我调节

(3)①NADPH  ATP CO2 ②D ③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传递的效率总是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

B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储存于其体内有机物中

C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全部用于生产者干重增加

D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就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ATP的合成与分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能量传递效率在各营养级之间都是10~20%,不会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A错误;

B、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的呼吸所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也就是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B正确;

C、生产者的同化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了,另一部分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即生产者干重增加量,C错误;

D、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就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黔南州期末)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理论上至少消耗A约(  )

A100kg

B44.5kg

C25kg

D15kg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图中有3条食物链,即A→B→猫头鹰、A→C→B→猫头鹰、A→C→D→猫头鹰.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所以选最短食物链(A→B→猫头鹰),按÷20%计算,则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的A为1÷20%÷20%=25kg.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甲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丙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丁为一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为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B图乙中,次级消费者获得了初级消费者所得到的能量的13.3%

C图丙中种群在c~d年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图丁中t1~t2时期与图丙中a~b时期种群都呈衰退型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A错误;

B、图乙中,次级消费者获得了初级消费者所得到的能量的35000÷200000×100%=17.5%,B错误;

C、图丙中种群在c~d年间,λ大于1,种群数量稳定增多,呈“J”型增长,C正确;

D、图丁中t1~t2时期种群增长率大于0,属于增长型;图丙中a~b时期λ<1,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方向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J/(m2•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0%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它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生产者的同化量为15500,能量利用为15500÷1500900约为1%,A错误;

B、分解者不能利用各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B错误;

C、消费者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C错误;

D、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缩短了食物链,损失的能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