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如图1是某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Ⅰ、Ⅱ、Ⅲ代表三个营养级,能量单位为百万千焦);图2是该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在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______过程.
(2)图1中未标记出Ⅱ的呼吸量,其呼吸量应为______百万千焦.图2若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应做怎样的改动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是______.
(4)发展生态农业所体现的最主要的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______.
(5)农田被弃耕一段时间后演替为灌木林,其演替类型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信息传递
9.0
去掉B和C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以人类最在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再生
次生演替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过程.
(2)Ⅱ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所以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为15.0-0.5-3.0-2.5=9.0百万千焦.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指的是捕食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由图2可知A为生产者,D和E为消费者,所以去掉B和C即可.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以人类最在益的部分.
(4)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5)农田被弃耕一段时间后演替为灌木林,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信息传递
(2)9.0 去掉B和C
(3)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以人类最在益的部分
(4)物质循环再生
(5)次生演替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A错误;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B错误;
C、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C正确.
D、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D错误.
故选:C.
如图中,a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b表示生态系统各有关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据a图可知,甲的数值是______J/(cm2•a),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2)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______条;b图表示的生态系统应该具有______的功能有;此生态系统稳定性低的原因是______.
(3)图a中的丁对应图b中的生物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甲同化的能量包括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流入初级消费者的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故数值为175+875+200=1250 J/(cm2•a).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2)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1条: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图表示的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此生态系统稳定性低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3)图a中的丁分解者对应图b中的生物是腐生细菌.
故答案为:
(1)1250 15
(2)1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3)腐生细菌
解析
解:(1)甲同化的能量包括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流入初级消费者的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故数值为175+875+200=1250 J/(cm2•a).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2)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1条: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图表示的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此生态系统稳定性低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3)图a中的丁分解者对应图b中的生物是腐生细菌.
故答案为:
(1)1250 15
(2)1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3)腐生细菌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元素在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但在③④不是过程中传递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A错误;
B、该图也可以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能体现信息传递,B错误;
C、图中②细胞呼吸过程,植物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C正确;
D、根瘤菌属于固氮细菌生物不能完成图中①能量合成过程,D错误.
故选:B.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2009年12月7日,被誉为“人类拯救地球最后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共同协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请结合下列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途径①是指______作用;碳在②处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从大气进入______的速率与返回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2)导致CO2过量排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另外,森林的过量砍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不仅使图中途径①有所减弱,而且被砍伐后的植物剩余部分在______作用下,也能释放出CO2.
正确答案
解:(1)图中途径①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②表示动物同化生产者,获得有机物及储存在其内的能量.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速率与返回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保持动态平衡.
(2)导致CO2过量排放的主要原因有:森林的过量砍伐、化石燃料的燃烧,分解者能分解植物残枝败叶,释放CO2.
答案:(1)光合 有机物 生物群落
(2)化石燃料的燃烧 分解者的分解
解析
解:(1)图中途径①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②表示动物同化生产者,获得有机物及储存在其内的能量.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速率与返回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保持动态平衡.
(2)导致CO2过量排放的主要原因有:森林的过量砍伐、化石燃料的燃烧,分解者能分解植物残枝败叶,释放CO2.
答案:(1)光合 有机物 生物群落
(2)化石燃料的燃烧 分解者的分解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无机环境中CO2增多可以导致“温室效应”,SO2气体增多会产生酸雨,A错误.
B、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错误.
C、丙1的同化量越大,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C错误.
D、丁为无机环境,包括阳光,所以能够为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消耗植物的重量为500g,A错误;
B、消耗植物的重量为500g,B错误;
C、消耗植物的重量为:20g÷20%÷20%═500g,C正确;
D、消耗植物的重量为500g,D错误.
故选:C.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发生X1过程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硝化细菌等生物,A错误;
B、X2过程表示的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错误;
C、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包含于Z3中,C错误;
D、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一营养级同化量,可用X2/X1表示,D正确.
故选:D.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举行,商讨《京都议定书》中有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CO2减排协议.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示生态系统各有关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据图1可知,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______、增加______(填数字序号).在①和②的过程中碳分别以______和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2)图2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______条,其中螳螂属于______级消费者.
(3)若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WkJ,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kJ.
(4)分析图2可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的功能.
(5)蜜蜂与螳螂同属于益虫,其行为和语言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例如: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告知同伴蜜源的位置,这种信息属于______信息.
正确答案
解:(1)据图1可知,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光合作用对CO2的吸收.在①和②的过程中碳分别以CO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2)图2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只有一条,即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其中螳螂属于次级消费者.
(3)若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WkJ,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W×20%×20%×20%×20%=1.6×10-3WkJ.
(4)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
(5)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告知同伴蜜源的位置,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故答案为:
(1)⑤①CO2 含碳有机物
(2)1 次
(3)1.6×10-3W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行为
解析
解:(1)据图1可知,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光合作用对CO2的吸收.在①和②的过程中碳分别以CO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2)图2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只有一条,即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其中螳螂属于次级消费者.
(3)若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WkJ,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W×20%×20%×20%×20%=1.6×10-3WkJ.
(4)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
(5)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告知同伴蜜源的位置,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故答案为:
(1)⑤①CO2 含碳有机物
(2)1 次
(3)1.6×10-3W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行为
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营养级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为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A正确;
B、b为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B错误;
C、c为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C错误;
D、d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A.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A正确;
B、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甲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外,还有X生物化能合成作用所固定的能量,B错误;
C、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所以Y代表真菌和少数动物,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C正确;
D、X代表的生物是化能自养型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甲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ACD.
(2015•九江校级模拟)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沿着______进行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而不是循环流动.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原因是______(填标号).
①每一营养级细胞呼吸消耗大量能量 ②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③食物链是不可逆转的 ④捕食者不能把上一营养级全部吃掉 ⑤动物捕食到猎物剩下皮毛、骨头等丢弃
(2)如果把生物群落作为生物库,其中(填图中标号)的作用,对于碳的循环起重要作用,由于植被破坏、耕地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导致大气中______增加并引起温室效应.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______;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由丙进入丁.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单向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原因是①每一营养级细胞呼吸消耗大量能量、②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④捕食者不能把上一营养级全部吃掉、⑤动物捕食到猎物剩下皮毛、骨头等丢弃.
(2)由于植被破坏、耕地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并引起温室效应.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光合作用;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由丙初级消费者进入丁次级消费者.
故答案为:
(1)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 ①②④⑤
(2)自我调节 二氧化碳
(3)光合作用 有机物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单向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原因是①每一营养级细胞呼吸消耗大量能量、②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④捕食者不能把上一营养级全部吃掉、⑤动物捕食到猎物剩下皮毛、骨头等丢弃.
(2)由于植被破坏、耕地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并引起温室效应.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光合作用;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由丙初级消费者进入丁次级消费者.
故答案为:
(1)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 ①②④⑤
(2)自我调节 二氧化碳
(3)光合作用 有机物
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炭”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消耗E______千克.
(4)假设图中的D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在生物群落内基于食物链与食物网来完成的,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煤的燃烧,碳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根据分析可知A和E是双向箭头,其他箭头都指向A,所以E是生产者,若生产者减少,则所有消费者都会随之减少,即F、D会减少;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E的量为1÷20%÷20%=25(千克);
(4)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迁地保护.
故答案为:(1)有机物 CO2
(2)E 减少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
(4)迁地保护.
解析
解:(1)碳在生物群落内基于食物链与食物网来完成的,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煤的燃烧,碳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根据分析可知A和E是双向箭头,其他箭头都指向A,所以E是生产者,若生产者减少,则所有消费者都会随之减少,即F、D会减少;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E的量为1÷20%÷20%=25(千克);
(4)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迁地保护.
故答案为:(1)有机物 CO2
(2)E 减少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
(4)迁地保护.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解析
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有:
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有:
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
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故答案为:
单向传递 逐级递减
图表示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虫摄入的能量只有50%被同化,还有50%排泄出后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其同化的能量中也有35%呼吸代谢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同理鸟摄入的能量也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正确;
B、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叶的光合作用,最后大部分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B错误;
C、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代谢和生长的能量,所以叶中被鸟同化的能量为100%×15%×(40%+10%)=7.5%,C错误;
D、呼吸代谢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大约只有40%左右的能量合成了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