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
(2)若图I甲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X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X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X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kJ.
(3)过程④表示__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
(4)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特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过程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②是捕食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根据图2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生物是消费者.已知E种群的能量为5.8X109kJ;B种群的能量为 1.3X108kJ,D种群的能量是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5.8×109k×10%-1.3×108-1.5×108 )×10%=3×107kJ.
(3)图中④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是微生物(分解者),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其特点是带有全球性的循环.而能量流动具有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是:
(1)CO2 有机物
(2)高 3×107
(3)分解者分解 群落
(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解:(1)过程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②是捕食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根据图2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生物是消费者.已知E种群的能量为5.8X109kJ;B种群的能量为 1.3X108kJ,D种群的能量是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5.8×109k×10%-1.3×108-1.5×108 )×10%=3×107kJ.
(3)图中④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是微生物(分解者),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其特点是带有全球性的循环.而能量流动具有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是:
(1)CO2 有机物
(2)高 3×107
(3)分解者分解 群落
(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下列与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A错误;
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以及微生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B错误;
C、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道,C正确;
D、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种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主要时温度因素影响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进入生物群落.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逐渐复杂,生态系统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正确答案
解:(1)由图甲可知,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出生率-死亡率,根据图乙可知,C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净增长量最大;E点时,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
(3)在由草原向森林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只有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时,整个生态系统才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2)C E
(3)大于 营养结构 抵抗力
解析
解:(1)由图甲可知,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出生率-死亡率,根据图乙可知,C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净增长量最大;E点时,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
(3)在由草原向森林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只有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时,整个生态系统才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2)C E
(3)大于 营养结构 抵抗力
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震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利用.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泄露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所以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
A、131I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说明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A正确;
B、131I 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在空气或蔬菜中很难检测到了131I,B错误;
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所以在空气或蔬菜中很难检测到了131I,C错误;
D、131I具有放射性,可诱导蔬菜细胞的DNA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图1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
(2)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和______.
(3)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①______;②______.
(4)图二中草可以用图一中的______(填字母)生物表示,图1中的______(填字母)组成生物群落.
(5)蛇的食物是蟾蜍和鼠,若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蛇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传递效率按10%计算,精确到小数点2位)
(6)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
(7)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价值.
(8)草原上捕食者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被捕食者同样也能够依据捕食者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循环.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③④⑤⑥⑦⑧⑨.
(2)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所以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①带有全球性②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图二中草属于生产者,因而可以用图一中的E生物表示,图1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BCDEF组成生物群落.
(5)设当蛇的食物是蟾蜍和鼠的比例为2:1时,蛇的数量为y,需要的草为y÷10%÷10%+
y÷10%=70y.设当食物变为为1:1时,蛇的数量为x,需要的草为
x÷10%÷10%+
x÷10%÷10%=55x.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70y,则x=1.27y.
(6)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
(7)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
(8)草原上捕食者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被捕食者同样也能够依据捕食者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④⑤⑥⑦⑧⑨
(2)线粒体 叶绿体
(3)①带有全球性②循环性
(4)E BCDEF
(5)1.27
(6)次生演替
(7)直接使用
(8)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循环.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③④⑤⑥⑦⑧⑨.
(2)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所以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①带有全球性②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图二中草属于生产者,因而可以用图一中的E生物表示,图1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BCDEF组成生物群落.
(5)设当蛇的食物是蟾蜍和鼠的比例为2:1时,蛇的数量为y,需要的草为y÷10%÷10%+
y÷10%=70y.设当食物变为为1:1时,蛇的数量为x,需要的草为
x÷10%÷10%+
x÷10%÷10%=55x.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70y,则x=1.27y.
(6)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
(7)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
(8)草原上捕食者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被捕食者同样也能够依据捕食者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④⑤⑥⑦⑧⑨
(2)线粒体 叶绿体
(3)①带有全球性②循环性
(4)E BCDEF
(5)1.27
(6)次生演替
(7)直接使用
(8)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除哪一项外都是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W1=A1+B1+C1+D1,其中D1=A2+B2+C2+D2,因此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正确;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正确;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D1=A2+B2+C2+D2,C正确;
D、W1=A1+B1+C1+D1,D错误.
故选:D.
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B属于分解者,C属于生产者,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B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为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
C、在图2的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草),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正确;
D、图2中③和④分别是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选:ABC.
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2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A的10%-20%,即 B2=A×(10%-20%),A正确;
B、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输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有:F、B1、C1、D1、E1.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应该是平衡的,即A=F+B1+C1+D1+E1,B正确;
C、根据能量输入与输出平衡,A-(B1+B3)=B2,而B2=Cl+C2+C3,所以A-(B1+B3)=Cl+C2+C3,C正确;
D、C2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B2的10%-20%,即 C2=B2×(10%-20%),D错误.
故选:D.
如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图2为图l中B类群中的生物种群的能量值.据图回答问题:
(1)图l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填字母),大气中CO2来源除图中所示外,还可以来自______.如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小型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的动物有部分被肉食性猛禽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增大/偏小).
(2)由图l和图2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是______,若种群B4增加1kg,按照图2的能量传递效率,需要的生产者至少为______kg.
正确答案
解:(1)图l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大气中CO2来源除图中所示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小型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的动物有部分被肉食性猛禽捕食,使捕获的有标记的动物数量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增大.
(2)由图l和图2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是,若种群B4增加1kg,按照图2的能量传递效率,需要的生产者至少为1÷20%÷20%÷20%=125kg.
故答案为:
(1)A 化石燃料的燃烧 增大
(2)如下图 125
解析
解:(1)图l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大气中CO2来源除图中所示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小型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的动物有部分被肉食性猛禽捕食,使捕获的有标记的动物数量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增大.
(2)由图l和图2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是,若种群B4增加1kg,按照图2的能量传递效率,需要的生产者至少为1÷20%÷20%÷20%=125kg.
故答案为:
(1)A 化石燃料的燃烧 增大
(2)如下图 125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筛选流动,逐级递减,原因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A正确;
B、①表示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能之比,一般情况下,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②为①的10%~20%,C正确;
D、次级消费者的同化能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三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所以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D正确.
故选:B.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最高级别消费者,是乙图中的C消费者,A错误;
B、淋巴细胞生活的主要内环境是甲图中的C或B,B正确;
C、乙图中的D为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成分,C错误;
D、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里的血浆,即甲图中的C,D错误.
故选:B.
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选项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消费者以一种食物为食即可满足需要,食物的专一性比较强;湖泊、草原、荒漠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单,营养级少,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消费者以一种生物为食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一般以多种生物为食,所以食性专一性要差.
故选:A.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水稻、浮萍、杂草、藻类),C错误;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C.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 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______和信息传递.
(3)兔子排遗物中的能量存在于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中,狼同化的能量c=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4)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降低.
正确答案
解:(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草同化的总能量是呼吸量i、流入兔子中的能量b、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j;
(2)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由于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106kJ,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106;
(3)兔的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吸收,既不属于b中的能量,能量存在于j草的遗失的能量.狼同化的能量c=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f+i.
(4)将草原开发为农田,可能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仍存在,并保留了草本植物的种子和根系等,故属于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
(3)j f i
(4)次生演替 抵抗力
解析
解:(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草同化的总能量是呼吸量i、流入兔子中的能量b、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j;
(2)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由于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106kJ,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106;
(3)兔的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吸收,既不属于b中的能量,能量存在于j草的遗失的能量.狼同化的能量c=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f+i.
(4)将草原开发为农田,可能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仍存在,并保留了草本植物的种子和根系等,故属于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
(3)j f i
(4)次生演替 抵抗力
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投放一定量的单细胞藻类喂养水蚤(通常全部被吃掉).分批移走水蚤,移走水蚤的总量即水蚤的收获量.水蚤收获量/藻类投放量为能量转化效率.移走比率(每批移出水蚤数占总数的比率)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所示.曲线①②分别表示移走的是成年水蚤、幼年水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实验研究是水蚤和藻类,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由藻类到水蚤转化效率为10%-20%,B错误;
C、移走成年个体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主要原因是移走成年个体使种群趋向增长型,C正确;
D、由图可知,能量转化效率是远小于1的,即水蚤收获量总是小于藻类投放量,能表明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