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信息传递不仅可以用于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B正确;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C正确;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C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A正确;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B错误;

C、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20%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初级消费者体内能量的去路,错误的是(  )

A通过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其它生物

C流入到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体内

D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到环境中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即第三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处第二营养级,能量只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单向流动),不可能被同一营养级利用,B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请据此诗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如果图中植物能提供2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是______

(2)冬季来临,寒冷会刺激狐皮肤内的______感受器,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中的______,在该中枢的调节下,使狐体温保持稳定.若常温下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1、b1,冬季时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2、b2,则a1、b1、a2、b2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应用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和最长的食物链,则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是20000×10%×10%×10%=20KJ.

(2)冬季来临,寒冷会刺激狐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该中枢的调节下,使狐体温保持稳定.若常温下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1、b1,冬季时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2、b2,由于体温都正常保持恒定,所以有a1=b1、a2=b2,又由于冬季散热较多,则a1、b1、a2、b2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a1=b1<a2=b2

故答案为:

(1)20KJ

(2)冷觉    体温调节中枢  a1=b1<a2=b2

解析

解:(1)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应用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和最长的食物链,则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是20000×10%×10%×10%=20KJ.

(2)冬季来临,寒冷会刺激狐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该中枢的调节下,使狐体温保持稳定.若常温下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1、b1,冬季时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2、b2,由于体温都正常保持恒定,所以有a1=b1、a2=b2,又由于冬季散热较多,则a1、b1、a2、b2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a1=b1<a2=b2

故答案为:

(1)20KJ

(2)冷觉    体温调节中枢  a1=b1<a2=b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的理解有误差的是(  )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比A少

BB摄入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

C若M表示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当MA<5MB时,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转化为热能而输出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B营养级的生物总能量一定比A少,数量一般也比a少,但是也有特殊的,如昆虫的数量要远多于树的数量,A正确;

B、B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B错误;

C、因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率最大为20%,即B最多能从A处获得A同化量的五分之一,则A至少要满足拥有是B五倍的同化量,即Ma≥5Mb,否则这个生态系统无法维持,C正确;

D、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通过各营养级动物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转化为热能而输出,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经食物链的各营养级时其特点是(  )

A逐级递减和循环流动

B逐级递增和单向流动

C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

D逐级递增和循环流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能量不能循环流动,A错误;

B、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正确;

D、能量不能循环流动,且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市市区北郊有很多种植草莓的大棚.冬天时,种植户通常间断性地在大棚内燃烧柴火,还放养一些蜜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莓和蜜蜂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B燃烧柴火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和CO2浓度,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

C草莓花色和花蜜都属于物理信息,可吸引蜜蜂帮助其传粉

D草莓大棚自动调节能力强,稳定性高,对人的依赖性低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草莓和蜜蜂之间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

B、燃烧柴火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和CO2浓度,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

C、草莓花色属于物理信息,但花蜜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草莓大棚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低,对人的依赖性极强,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及能量流动模式图,图中A-E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⑩表示相关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它们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就越高.

(2)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____________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分解者除了______(填生物类群名称)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4)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能量流动,则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该归入______ (填“②”或“③”).

正确答案

解:(1)图中A是次级消费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生产者、D是无机环境、E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ABC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④⑤⑥⑦)和生物通过光合作用(①)及化能合成作用吸收CO2的速率相同.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植被的破坏,所以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等.

(3)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及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促进物质循环.

(4)生物的摄食量-粪便量=同化量,所以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该归入初级消费者②.

故答案为:

(1)ABCE    抵抗力

(2)①④⑤⑥⑦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    植被的破坏

(3)腐生细菌和真菌     把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4)②

解析

解:(1)图中A是次级消费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生产者、D是无机环境、E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ABC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④⑤⑥⑦)和生物通过光合作用(①)及化能合成作用吸收CO2的速率相同.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植被的破坏,所以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等.

(3)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及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促进物质循环.

(4)生物的摄食量-粪便量=同化量,所以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该归入初级消费者②.

故答案为:

(1)ABCE    抵抗力

(2)①④⑤⑥⑦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    植被的破坏

(3)腐生细菌和真菌     把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4)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威海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CO2、SO2等物质在生物圈内的循环过程

D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C错误;

D、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请据图分析回答: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依赖于[④]______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①②③⑤]______作用.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从B到A的传递效率大约为______

(4)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填序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正确答案

解:(1)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其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④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通过生物群落①②③⑤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2)据图分析,C表示生产者,A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C   B、A

(3)10~20%

(4)⑦

解析

解:(1)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其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④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通过生物群落①②③⑤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2)据图分析,C表示生产者,A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C   B、A

(3)10~20%

(4)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  )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谷类属于糖类,它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在食物链中,谷类和植物蛋白的营养级别最低,处在食物链的始端,体内含有的能量最多;故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量消耗降到最低,人们应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B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C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D由B至C至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B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光能→化学能的转化,A正确;

B、B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E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B正确;

C、E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错误;

D、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赣州期末)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填“甲”或“乙”或“丙”).

(2)乙中的b种群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营养级,b和d之间传递的信息一般有物理、化学和______信息.

(3)丙表示_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4)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生物c的减少,其他生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生产者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图中a属于第二营养级,bc属于第三营养级,d即为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3)图中丙为分解者,其作用是把动物、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

(4)题干所述现象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故答案为:

(1)甲

(2)三      行为

(3)分解者        把动物、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

(4)自我调节

解析

解:(1)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生产者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图中a属于第二营养级,bc属于第三营养级,d即为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3)图中丙为分解者,其作用是把动物、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

(4)题干所述现象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故答案为:

(1)甲

(2)三      行为

(3)分解者        把动物、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

(4)自我调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市某镇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池塘养鱼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池塘中的藻类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这种现象与不同深度水域的______有密切关系.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

(4)如图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忽略少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

图中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约有______kJ/(m2•d),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三、四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是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说明______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生活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池塘水质变坏,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池塘中的藻类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现象与不同深度水域的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终极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6+5=21kJ/(m2•d),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21+272+90=383kJ/(m2•d),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383+2265+720=3368kJ/(m2•d),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368+13197+4245=20810kJ/(m2•d),故图中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约有20810kJ/(m2•d).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是第三营养级,终极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第三、四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是21÷383=5.5%,说明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生活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池塘水质变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20810    肉食动物粪便中    5.5%     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池塘中的藻类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现象与不同深度水域的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终极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6+5=21kJ/(m2•d),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21+272+90=383kJ/(m2•d),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383+2265+720=3368kJ/(m2•d),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368+13197+4245=20810kJ/(m2•d),故图中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约有20810kJ/(m2•d).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是第三营养级,终极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第三、四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是21÷383=5.5%,说明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生活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池塘水质变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20810    肉食动物粪便中    5.5%     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有误差的是(  )

A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A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A固定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据图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B、C、D为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所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B正确;

C、已知A为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

D、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3个去向:流入下一营养级(最后一个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所以图中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B、C、D的能量之和,D错误.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