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2015秋•宜昌期末)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物质循环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但不一定是通过燃烧返回大气,A错误;
B、物质循环中的碳循环可以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燃烧返回无机环境,B错误;
C、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生产者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中的碳,C错误;
D、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D正确.
故选:D.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一部分,A错误;
B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各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错误;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正确.
故选:D.
如图1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分析此图并回答问题.
(1)图1甲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过程.过程②表示______.
(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1甲中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若图1甲圆形框内的生物种间关系如图2乙所示,B与D的种间关系为______.若B种群数量在逐渐的增多,则B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
(5)图2甲、乙两图表示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动物和植物最终都流向分解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过程②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据图2分析,D捕食B,同时B和D都以绿色植物为食物,说明又有竞争关系.若B数量增多,则B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5)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所以土壤中有机物比例较低,即乙表示热带雨林.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3)⑤
(4)竞争和捕食 增长型
(5)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解析
解:(1)动物和植物最终都流向分解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过程②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据图2分析,D捕食B,同时B和D都以绿色植物为食物,说明又有竞争关系.若B数量增多,则B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5)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所以土壤中有机物比例较低,即乙表示热带雨林.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3)⑤
(4)竞争和捕食 增长型
(5)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进行的.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______;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
(4)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
第一:______.
第二:______.
正确答案
线粒体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异养需氧和异养厌氧型
生物群落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解析
解:(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光合作用;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和异养厌氧型.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一、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第二、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故答案为:
(1)线粒体
(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3)异养需氧和异养厌氧型 生物群落
(4)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科学家对某水库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假如测得生产者含有的能量为280J/(cm2•a),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为56J/(cm2•a),按此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含有的能量约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能量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应是56÷280×100%=20%,第三营养级是指次级消费者,则其含有的能量是56×20%=11.2 J/(cm2.a).
故选:B.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是兔的同化量,A错误;
B、图中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正确;
D、根据题图不能判断出分解者所获能量的多少,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错误;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正确;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D正确.
故选:AC.
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故A正确.
B、乙消费者,包括各级消费者;故B错误.
C、丙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故C错误.
D、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A.
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请回答:
(1)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______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能够构成群落的是______.
(2)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经常进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l/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__kJ.
(4)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l/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则B、C、D、E、F构成群落,非生物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经常进行除草、灭虫,消除农作物与其它生物的捕食和竞争关系,进而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3)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4/5÷20%÷20%=20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5÷20%÷20%2÷20%=25kg,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45kg.
(4)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5X÷20%÷20%=5X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4/5X÷20%÷20%÷20%=100Xkg,则105X=45 kg,X=3/7.
故答案为:(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B.C.D.E.F
(2)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3)45
(4)3/7
解析
解:(1)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则B、C、D、E、F构成群落,非生物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经常进行除草、灭虫,消除农作物与其它生物的捕食和竞争关系,进而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3)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4/5÷20%÷20%=20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5÷20%÷20%2÷20%=25kg,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45kg.
(4)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5X÷20%÷20%=5X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4/5X÷20%÷20%÷20%=100Xkg,则105X=45 kg,X=3/7.
故答案为:(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B.C.D.E.F
(2)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3)45
(4)3/7
若牛的摄入量为100%,其中粪便量为36%,呼吸量为48%,则牛的同化量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已知牛粪便中的能量36%不是其同化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包括在牛的同化量里.又因为牛的摄入量为100%,所以牛的同化量=牛的摄入量-其粪便量=100%-36%=64%.
故选:C.
科研人员对某湖泊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一年的研究,调查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kJ/m2•a.
(2)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表中“被分解”部分指的是______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未利用”部分存在的形式是______.
(4)若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则______位于金字塔的最高层.
(5)蜣螂以牛羊的粪便为食,它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
正确答案
30244
7.9
分解者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肉食动物
生产者
解析
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30244kJ/m2•a.
(2)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7.9%.
(3)表中“被分解”部分指的是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未利用”部分的能量是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位于能量金字塔最高层的是肉食动物.
(5)牛羊粪便中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因此以牛羊粪便为食的蜣螂所需的能量来自生产者.
故答案为:
(1)30244
(2)7.9
(3)分解者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肉食动物
(5)生产者
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l.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kJ.
正确答案
解:(1)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该过程能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图乙为食物网图解,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当蛇数量减少蟾蜍无天敌,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4)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6.8×109 kJ×20%-1.3×108)×20%=2.46×108kJ.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3)(负)反馈
(4)2.46×108
解析
解:(1)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该过程能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图乙为食物网图解,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当蛇数量减少蟾蜍无天敌,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4)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6.8×109 kJ×20%-1.3×108)×20%=2.46×108kJ.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3)(负)反馈
(4)2.46×108
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南极半岛拉森冰架的崩塌,以海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物的玻璃海绵的种群数量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但是,这种海绵可能不会永远在这一深层海域中称霸,因为其他物种可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不过玻璃海绵戏剧性地增长暗示,海底生态环境的变迁比之前预想的要快得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二氧化碳,而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因此玻璃海绵获得的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人其体内的,玻璃海绵体内的碳还能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A正确;
B、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由此可推测在一定时间内,其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B正确;
C、推测能影响玻璃海绵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它的关系可能是捕食、竞争或寄生等,C正确;
D、玻璃海绵以海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物,在南极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D.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000个个体,D种群有10000个个体,则它们的捕食关系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可以构成一个正立的能量金字塔,但题目中只提供个体的数量,没有提供个体的大小或个体所拥有的能量,所以仅从个体的数量还不能确定该种群的生物量或能量的多少.如一棵大树的个体数量是1,而生活在其上的昆虫的数量可以有几百只甚至几千只.
故选:D.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只能由低营养级流入下一营养级,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A正确;
B、图中可见入射的太阳能为1500000kcal/m3/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5000kcal/m3/年,所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5000÷1500000=1%左右,B正确;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分解者利用,而很少流入下一营养级(10%-20%);C正确;
D、分解者把来自各营养级的有机物(A)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